建置沿革
1992年,“撤区、并乡、建镇”撤销杏山区公所,将原隆昌乡、大粮田乡与杏山镇合并建立杏山镇人民政府。
2016年1月14日,
贵州省人民政府黔府函〔2016〕10号批准撤销
杏山镇建制所设金竹街道。
2016年5月26日,麻江县金竹街道正式挂牌运行。
行政区划
2016年,新设置的金竹街道辖原杏山镇新兴社区、凤凰社区、兴坪村、隆昌村、中坝村、仙坝村、六堡村、河山村共2个社区、6个行政村;
地理环境
金竹街道属典型的
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降雨量1300毫米左右,年均温度16.2℃,最低温度-8.4℃,最高温度38.1℃,年日照时数1800小时,10℃以上有效积温4769.9℃,年均无霜期294—316天,境内坡度起伏小,平均海拔750米左右。
街道总面积96.25(含城区)平方公里,林地54.87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57%。耕地面积11106.4亩(其中:田7332.9亩,土3773.5亩),农村人均耕地面积0.64亩。街道内土壤主要为黄壤,土质种类主要有水稻土、石灰土、粘土、沙土等。矿产资源主要有磷矿、铅锌矿、铁矿等。森林资源以松、杉、柏木用材林为主要林种,有薪炭林、油茶和油桐等经济林。
交通条件
金竹街道交通便利,地理位置十分优越,西距省会贵阳109公里,北距亚洲最大的瓮福磷矿基地65公里,东距州府凯里市37公里,南距黔南州府都匀23公里。
沪昆铁路横穿镇境,320、
210国道和凯麻高速公路均在街道境内交汇,3条省际公路在境内纵横,形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同时,金竹街道已实现了村村通公路。
人口民族
金竹街道辖6个行政村和2个社区,36个村民小组,113个自然村寨,18个网格,总人口2.58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7325万人),有基层党组织18个,其中党工委1个,党总支部5个,支部12个。辖区内主要聚集汉、畲、苗、布依、仫佬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全部总人口的82%。
主要综述
金竹街道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新城区向东部延伸,现城东已建有城东景苑、蓝欣国际花园、县行政中心等小区和单位入驻。
社会事业
教育:全街道辖区现有初级中学1所(
麻江县第二中学),完小3所,幼儿园9所(其中:民办幼儿园8所),初中在校学生1504人,教职工129人,小学在校学生2481人,教职工150人;在园学前幼儿1432人,教职工165人(其中:民办幼儿园105人);在校学生小学辍学率为0、初中在校学生辍学率为1.29%;在校学生小学有寄宿生547人,寄宿率为78.93%、初中在校学生有寄宿生240人,寄宿率为15.96%;在校学生有留守儿童297人(含外乡镇),其中:小学215人,初中82人。
文化艺术
街道内有文化站1个,图书馆8个、民族文艺队9支;无专业剧团、
电视差转台、卫星地面站;电视覆盖率为100%,广播覆盖率为100%。
体育卫生
撤镇设街道后,辖区内无卫生院。现已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工作,2016年度新农合参合率达95.3%,新农保续保率达98.63%。
历史文化
仙坝村土司文化,仙坝原称仙鹅,也叫养鹅,因村有一养鹅石得名,是明清两代养鹅土司衙署所在地。“先有养鹅司,后有麻哈州”见源于《清史稿 》。昔日的养鹅土司建有自己的土司衙门、土司牢房,还建有土司军队,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历史更替,土司衙门、土司遗址等古建筑已不复存在;仙坝还是一个畲族同胞聚居的少数民族村,这里民风淳朴,畲族节日文化浓郁,主要有正月初六、四月八、祭祖大典等传统民族节日。
麻江畲族养鹅王姓土司是贵州的畲族土司,授于明朝初年,清朝降为土千总,辛亥革命呈请废除,所辖区域为麻江、凯里、福泉毗邻的畲族聚居区,历时531年,经历二十四代土司(土千总)。在仙坝村,仍然留存着一批珍贵的畲族土司文物,珍藏者为一名畲族土司后人。这批畲族土司文物共有30多件,有官帽1顶、关印1枚及契约等30多件。这些文物的年代为清朝至民国期间,最久远的迄今已有200多年历史。文物的发现对研究畲族土司文化具有较高的价值。
著名人物
黄超群,抗法英雄
艾茂,清乾隆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