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相学家
金相学家
金相学家,在金相学研究方面成就显著的专家。金相学,指金属结构学以金属与合金结构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尤指用光学和电子显微镜使用法和x射线衍射法为研究手段的。
金相学
定义
主要是研究金属材料组织的一门学科,其通过对金属材料的宏观和微观组织的研究不同的结构组份,也即各个晶体(相)或晶体群(共晶体,共析体等等)的含量、大小、形状、颜色、位向和硬度。
发展
金相学的研究是随着分析手段的不断进步,对金属的组织结构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从早期的借助光学显微镜的分析,发展到现代的电子显微镜技术,大大提高了显微镜的分辨能力。电子显微镜的最大特点是分辨率高、放大倍数高,在光学显微镜下分辨不清的组织,在电子显微镜下可一目了然;另外,电子显微镜的景深长,这对于分析断口十分有利;电子显微镜还可进行电子衍射,把对合金相的形貌观察和结构分析结合起来,便于鉴定物相;同时,还可直接观察晶体的缺陷(层错、位错等)以及某些材料的沉淀过程。可以说电子显微镜的出现为金相学对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金相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金相检验。金相检验工作是理论和实践性部很强的工作,涉及到检验人员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及实际操作能力,因此,金相检验的正确判定对于提高机械工业产品的内在质量起到至关重要作用。
国内人物
陆志鸿(1897-1973),著名金相学家、教育家,字筱海,1897年5月生,浙江嘉兴市人。嘉兴陆氏是地方望族,为唐相陆贽后裔。父陆祖谷,晚清拔贡,曾任浙江省图书馆馆长。陆志鸿幼年由祖母、父亲授读诗书、史地、算术,打好了中国传统文化基础。
人物生平
1915年中学毕业即赴日留学,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本科。1920年以优异成绩免试升入东京帝国大学工学部,研究金属采矿。1923年以论文“浮游选矿”荣登第一名毕业。
陆志鸿1924年回国,在南京工业专科学校任教,1928年工专并入中央大学,他任土木系教授,主要讲授工程材料、材料力学及金相学等课。当时学术界对于工程材料学及金相学方面的研究,尚无基础。于是他详加规划,筹建材料学及金相学试验室。经十年努力,使试验室的仪器设备冠于全国。其中20吨万能试验机,200吨压力机,为当时国内稀有。这两台机器至今仍保持着良好的精度,继续为东大的教学与科研服务。
1937年抗战爆发,陆志鸿督率员工将试验室的仪器设备图书,全部安全运抵重庆,重建试验室于松林坡旁,成为大后方仅有的完整材料试验室。试验室除供沙磁区各大专学校师生试验外,还协助后方工业及兵工厂作材料和产品的试验。他十分爱护试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严格,井然有序,保护良好。甚至试验室的一个挂钟,也成为全校用作对时的标准钟。
陆志鸿治学严谨,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无论寒暑,每天都埋头在材料试验室中,研几穷理,不遗余力。金属的熔炼,热处理
抗战胜利,奉教育部命去台湾协助罗宗洛接收台湾大学,1946年春重返中大将材料试验室迁回南京。甫毕,1946年7月又奉命出任台湾大学第二任校长。当时台大战后劫余,校舍破碎,图书散失,学制新改,教师缺乏,百废待举而经费支绌。后来担任台大第七任校长的虞兆中就是应陆志鸿之邀从中大土木系去台大任教的。陆志鸿补直罅漏,备极劳瘁,但是他的教学工作,从未中辍,仍在工学院兼授工程材料学。历时两年,台大校政初具规模后,乃辞去校长职务,专任台大机械系教授,专心于材料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台大机械系,在学、问、思、辩之后,他必力行实践。该系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学风,陆志鸿倡导出力最多。该系在岛内首次试制出纯度高达0.999999999的半导体材料锗,也当归功于他的主持指导,因此获台湾机械工程学会1969年度机械工程奖章。
著作
陆志鸿著述甚丰,择其要者有:《材料强度学》,商务印书馆1933年版;《冶金学》,兵工学校1935年印本;《建筑材料学》,台湾书店1950年版;《美国原子能研究之进展》,台北正中书局1951年版;《钢铁与现代文明》,台北中央文物供应社1953年版;《材料力学》,商务印书馆1954年版;《电工材料》,台湾大学工学院1961年版,《最小二乘法》,世界书局出版;以及《工程力学》、《工程材料学》、《工程材料试验法》、《金属物理学》、等多种教材。
国外人物
生平
赫尔特格林,全名阿克塞尔·古斯塔夫·伊曼纽尔·赫尔特格林生于瑞典东部卡尔玛市弗洛萨(Ftirltisa)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农民。1903年赫尔特格林从当地的一所高中毕业后,进入了瑞典皇家理工学院,开始了4年的大学学习,1908年取得了硕士学位.之后他成为了山矿工程师(山矿工程师在瑞典是负责山区工程培训科学技术的职业,即采矿,选矿,冶金)。又辗转了两个学校做了临时职位的教师.在1911年回到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进人材料研究所当了助教(由助教奖金提供工资的老师),进行一些材料技术测试工作。1915年赫尔特格林进人总部设在哥德堡的斯凯孚公司(SvenskaKullager.Fabriken,简称SKF),在工厂的实验室里担任维护工作同时进行热处理的研究。经过20年的工业实践工作后,1932年他以教师的身份回到了母校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矿冶系,5年后学校首次设立了金相学教授的席位,赫尔特格林成为了唯一的候选人,1938年他成为了金相学教授。1930年成为瑞典皇家工程科学院院士。1945年成为瑞典皇家科学院院士.1950年当选美国金属学会荣誉会员。家庭方面,赫尔特格林一生有过2次婚姻,第一任妻子在结婚1年后可能因为某种事故不幸离世。10年后他才迎来第2次婚姻,娶了当时一位铁路官员的女儿。
成就
赫尔特格林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钢铁金相方面。金属材料的出现已有数千年历史,但金相学从18世纪才逐渐发展起来,金相学研究的是金属与合金的组织结构以及它们与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能间的关系。钢铁中含碳量的多少对于其材料性能非常重要,这些碳化物的组成、结构、形状、色散和晶界分布在无数的变化中发挥作用.赫尔特格林毕生致力于研究这些所有相关的问题。赫尔特格林研究工作的核心是金属材料特别是合金钢热处理中的金相分析。
20世纪50年代中期赫尔特格林的工作包括研究铸铁中含碳量、晶体转变、共晶凝固等方面.他发现铸铁中的渗碳体在退火处理中会形成团絮状石墨,经过这种热处理的铸铁更容易锻造。现在将这种技术称之为石墨化退火。50年代晚期赫尔特格林再次关注金属的硬度问题,他在金属加工技术领域内某些重要的研究可能会追溯一些早期来自SKF的实验,包括硬度测试和提高轴承的硬度和承载能力等。赫尔特格林重新审视了这些已有研究成果的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因为他已经成为当时金相学的权威,他提出的问题很快就吸引了相关研究学者的关注,之后几年又出现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除了发表了有记录的79篇论文和37篇讨论外,赫尔特格林还在美国,德国等地专利局申请了多项专利,大部分与钢铁生产中的工程技术相关。包括对铸铁生产方法的改进,轴承的热处理,还有他自己发明的自锁螺母等。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5 14:12
目录
概述
金相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