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溪黄栀子
江西省金溪县特产
金溪黄栀子,江西省金溪县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黄栀子,别名木丹、鲜支、支子、越桃、山栀子、枝子、小卮子、黄鸡子、黄荑子、栀子。金溪黄栀子呈卵圆形或椭圆形,皮薄、饱满、色红满,具有色价高,栀子苷、栀子色素含量高等特点,是一个非常有特色的产品。金溪黄栀子药用部位包括根、叶、花、果实,性寒,味苦,具有泻火除烦、清热利尿、凉血解毒之功能。金溪黄栀子含有栀子苷、环烯醚萜甙异栀子甙、去羟栀子甙、山栀子甙、栀子酮甙,草原酸、栀子素、藏红花素、藏红花酸、臼一谷甾醇和熊界果酸等。
黄栀子不仅可用于医药,而且还是提取天然色素和香精的优质化工原料,广泛用于化工、食品等方面,其提取的天然色素色价高,性能稳定,是理想的天然着色剂。栀子花含乙酸苄酸、乙酸芳樟酯、乙酯苏合香酯等成分,广泛用于日用香料、食品香料。栀子花油可配制多种花香型香水、香皂、化妆品香精。
产地环境
栀子多生于1000米以下低坡红壤山地,喜温暖阴湿处,不耐寒。在野生状态下,黄栀子是一种酸性土壤指示指物。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地处赣东中部,位于东经116°27′—117°03′,北纬27°41′—28°06′,总面积1358平方千米,境内群山环抱,丘陵起伏,全县地貌可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岗地等几个类型。境内主要有红壤、黄壤。红壤是境内最大的土类,面积达10.4237万公顷,占全县总面积的四分之三,分布在海拨500米以下,富含氮、磷、钾和有机质。实践证明,金溪土壤非常适宜栽种“黄栀子”。
金溪县地处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中部,东近太平洋,受低续度及海陆位置的影响,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具有冬短、冬暖、春早、秋迟等特点,生产期长,积温高,热量资源丰富,十分有利于黄栀子种植与生长。金溪光照条件好,太阳辐射丰富,7-8月盛夏,日照时数最多,日照率可达50%以上,有利于黄栀子生长;雨量充沛,4—6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48%,1—3月份占22%,7—9月份占19%,10—12月份占11%。金溪栽植的黄栀子特色明显。
历史渊源
黄栀子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据《中国药典》记载,“栀子为多年生常绿灌木,耐寒能力差,常散生于温暖湿润的低矮山坡杂林中,分布南方各省,主产江西等地。”
五代十国时期江西在南唐王朝统治下,设建武军、临江军、南安军等,全境区计13州、军,辖68个县。金溪属临江军,临江军中除金溪外,其它县没有大面积种植黄栀子的历史。
宋代,《本草图经》论述“栀子,今南方及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叶似李而厚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芳。”并有3幅不同产地栀子的附图,分别为“临江军栀子、江陵府栀子、建州栀子”。
《中国农业全书-江西卷》记载,金溪黄栀子为国家规定在江西收购的药材。
建国前,金溪黄栀子主要依靠野生资源。
建国以后,逐步经人工种植、培育,尤其是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当地农民开始收购贩运野生栀子果,并将当地野生黄栀子集中移栽。
金溪黄栀子的引种创始人是江西金溪县合市镇田南村农民韩光海。韩光海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收购野生栀子果,并将当地野生黄栀子集中移栽,引进优良品种育苗、种植,还先后投资数十万元帮助困难户种植黄栀子,带动全县1万余农户从事黄栀子种植,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1999年,金溪县提出大力推进黄栀子产业化建设的实施意见,制定了每年发展3万亩、10年发展30万亩的目标。
2001年,江西金溪县抓住黄栀子市场紧俏、价格年年见涨的时机,鼓励和扶持农民在丘陵、滩地连片种植。此后,金溪县连续3年,每年投入百余万元专项资金,免费为种植农户提供种苗和技术,农户每单位面积可享受20元的补贴。
2004年3月,“金溪黄栀子”被列为第二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2005年2月,“金溪黄栀子”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生产情况
2003年,金溪县种植黄栀子6600多公顷(10万亩),成为中国种植面积最大的县。
2006年,金溪县种植的黄栀子15万亩,产鲜果2500万千克。
2009年,金溪县种植黄栀子近1万公顷,鲜果产量3.6万吨,总产值8000万元,3200多农户从中受益,农民从黄栀子产业中年人均获利1200元。黄栀子平均单产稳定在300千克以上,种植黄栀子农户有近万户。
产品荣誉
2004年3月,“金溪黄栀子”被列为第二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2005年2月,“金溪黄栀子”又被评为第五批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
2005年,金溪县黄栀子栽培与产业化开发被列入全国林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2006年11月30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金溪黄栀子”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2008年10月,金溪县通过了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金溪黄栀子无公害栽培技术规程和干果质量标准正式作为国家标准,在全国推广。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金溪黄栀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江西省金溪县人民政府《关于划定金溪黄栀子地理标志产品产地范围的建议》(金府文[2005]40号)提出的范围为准,为江西省金溪县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种名
黄栀子。
(二)立地条件
海拔<600米,相对高度<200米,坡度≤15°,pH值5.8至7.0,中性或偏酸性,红壤土或黄壤土。
(三)栽培技术
1.苗木繁育:种子繁育、扦插繁育、分株繁育等三种方法。
(1)种子繁育:选择保护区内品系纯正、“中叶宽冠”优良类型的无病害健壮植株,将鲜果采收回来,连壳晒至半干留作种,选择好苗圃地,在春、秋两季均能播种,每公顷用种22.5至30千克。
(2)扦插繁殖:春季2月下旬至3月上旬,秋季10月至11月上旬均可扦插。
(3)分株繁殖:早春或秋季,将母株周围的分蘖嫩枝带根分离,单独栽植。
2.移栽:春季在2至3月间,秋冬栽植在10月下旬至12月底,如遇冰冻气候,不宜栽植。株行距1.2×1.8米或1×2米,每公顷不超过5100株。
3.栽培管理:运用抹芽、摘心、拉枝、疏枝、短截、回缩等管理措施,以通风透光为原则,对苗木进行整形修枝。栀子耐肥,需肥量较大,应实行氮、磷、钾肥相结合,化肥与有机肥相结合的原则,追肥主要分4个时期,分别称发枝肥(4月份),促花肥(5月份)、壮果肥(6月份)和花芽分化肥(8月份)。病虫害防治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合理采用农业、生物、物理和化学等防治手段的综合应用。
(四)采收
每年10月中、下旬,当果皮由青转为桔黄色或橙色时采收,采收时不分大小果一次采尽。
(五)加工
蒸煮后烘干:将果实在沸水中浸泡3至5分钟或蒸气,蒸气温度控制在50℃,时间20分钟,然后进行烘干,烘干温度80℃,时间30分钟,后将温度降低至50℃,保持40至50分钟,进入保温房,温度为35至40℃,时间2小时,经过烘干后,果品水分≤8.5%,筛选,分级包装入库。
(六)质量特色
1.感观特征:干燥果实长椭圆形或椭圆形,长1.5至2.5厘米,粗1至1.5厘米。表面深红色或红黄色,有6至8条纵棱。顶端残存萼片,另一端稍尖,有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干燥,内外呈褐色而微红,有光泽,具2至3条隆起的假隔膜,果仁饱满。种子扁圆形,深红色或红黄色,密具细小疣状突起。浸入水中,可使水染成鲜黄色。
2.理化指标:栀子苷≥3.2%,水分≤8.5%。
专用标志使用
金溪黄栀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江西省金溪县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
历史文化
民间传说
在金溪民间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栀子花是天上的仙女,她憧憬人间的美丽就下凡变为一棵花树。金溪县一位年轻的农民孑身一人,生活清贫。有一天,他在田埂边看到了这棵小树就移回家种植。从此,便对她百般呵护,于是这颗小树生机盎然开了许多洁白花朵。为了报答主人的恩情,她白天为主人洗衣做饭,晚间香飘院外。老百姓知道了,从此就家家户户都栽种了黄栀子,养起了栀子花。
诗词文化
古代文人以黄栀子为题写下了许多名句。
唐代,诗圣杜甫《栀子》:
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
于身色有用,与道气伤和。
红取风霜实,青看雨露柯。
无情移得汝,贵在映江波。
宋代,诗人杨万里《栀子花》:
树恰人来短,花将雪样年。
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
有朵篸瓶子,无风忽鼻端。
如何山谷老,只为赋山矾。
宋代,诗人舒岳祥《栀子花》:
六出台成一寸心,银盘里许贮金簪。
月中不著蝇点璧。春过翻疑蝶满林。
陆地水光山院静,炎天冰片石坛深。
杨州只说琼花好,漠漠风水何处寻。”
栀子花的花语还表示“喜悦”,就如生机盎然的夏天充满了希望和喜悦。从冬季开始孕育花苞直到近夏至才会绽放,含苞期愈长、清芬愈久远;从春天到初夏看到的栀子花的白色花朵,高雅的香气令人无法忘记。人们也往往把栀子花和月亮联系在一起,因栀子多在夜里盛开沾了月的灵气。栀子花给人冰清玉洁的感觉,虽然没有牡丹的娇艳,却不失荷花的妩媚宛如小家碧玉般清秀隽永。
参考资料
金溪黄栀子.国家知识产权局.
2006年第172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金溪黄栀子历史渊源及生产地理特征.江西省技术质量监督局.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5 18:21
目录
概述
产品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