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文档案的内容包括纪念先祖、记述战功、册命赏赐、誓盟订约等多方面。如《利铭》 (4行32字)是近年
发现的西周最早关于周武王伐商的史实记述
《大盂鼎铭》(19行291字)记载了西周早期康王时,贵族盂因征伐西北强族鬼方有功而受康王册命赏赐的史实 (见彩图);《史墙盘铭》(18行 284字)是微史家族中的墙为颂扬其先祖功德、并祈求多福的纪念文字;
《散氏盘铭》(又称夨《人盘铭》,19行 357字)是西周中晚期散国与夨国因战争纠纷而划定田界的一份双方信守的契约;
《毛公鼎铭》(32行 497字)是西周晚期宣王告诫毛公?的一篇完整的册命,是西周时期铭词最长者。此外,《大丰?铭》(76字)、
《大克鼎铭》(290字)、《曶鼎铭》(403字)、《虢季子白盘铭 》(111字)以及战国时期的《鄂君启节铭》(车节铭150字、舟节铭165字)、也都是极其珍贵而重要的金文档案材料。
战国时期的《中山王?鼎铭》(469字) 就是刻铭于鼎盖和
鼎腹上的。不少铭文都记有铸器和有关事件的时间。文字书写无定式。
据粗略统计,出土的有铭文的青铜器已多达万件以上,从文献角度统称为
金文文献,其中许多则属于金文档案范围。
金文档案文献遗产,是指我国先秦时期(尤其是西周时期)形成的具有书史性质的青铜器及其铭文的结合体。西周时期,铸青铜器并铭文记载当时发生的重大事件被王和奴隶主贵族广泛应用,多为永久保存以祭告祖先或流传后世子孙。可见青铜器铭文具有书史的特点,故今档案学界称之为金文档案。又因金文档案形成于我国先秦时期,其载体青铜器的造价十分高昂,留存至今的并不多见,所以金文档案成为我国档案文献遗产弥足珍贵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至今,金文档案文献就随着学术研究的进步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如今其文化价值更为突显。在宋代金石学繁荣时期,已有学者利用青铜器铭文来研究历史,铭文的书法艺术价值、青铜器的艺术审美价值等当时也受到文人雅士的重视。清代考据学盛行,特别是清晚期以来,学者在利用金文资料考证历史、校读典籍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二十世纪,考古发掘使大批青铜器出土,加上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百业繁荣、思想解放,史学界、考古学界、民族学界、美术界、科技界及社会收藏界的许多学者专家、文人墨客都关注青铜器,并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更拓展了其价值。本文主要从其作为档案文献遗产的角度出发来探讨金文档案文献的历史文化价值。
此外,中国青铜器造型优美,品相繁多,世人对其精美绝伦赞叹不已的同时,又惊诧于中国古代青铜冶铸技术的发达和高超,而古代青铜器冶铸技术一直就是科技史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因而古代青铜器之于
中国科技史的重要学术意义自是不言而喻。
二是金文档案的书法艺术价值。这是金文档案重要的艺术价值之一, 主要体现在
青铜器铭文书体作为一种书法艺术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