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口坝
山东省济宁市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金口坝,又称石门、泗津桥(堰)、金口堰,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酒仙桥街道三河村,是南北朝至明朝时期的古文物遗存。
历史沿革
北魏延昌三年(514年),由兖州刺史元匡主持,始建金口坝。
隋开皇年间(581~600年),兖州刺史薛胄在沂、泗交流处积石堰水,令其入黑风口而西流,用以灌溉土地,因而城西大面积土地尽成良田,农业连获丰收,百姓称赞其为“薛公丰兖渠”。
后周广顺二年(952年),慕容彦超以兖州为据举兵叛乱,使金口坝围堰泗河水流入城壕中,将之作为兵防。
元至元二十年(1283年),开会通河,建滚水石坝,引泗入运。
元延佑四年(1317年),装置闸门,视季节水势而启闭,自此定名为“金口坝”。
明成化七年(1471年),都有水主事张克谦“结庐督修此坝”,历时九月工程竣工,两端建“雁翅”以杀水势。坝身以铁扣加固,以糯米嵌缝拦之,成为鲁地“金口玉坝”。
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清乾隆三年(1738年)、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此坝曾三次重修,将坝身加长增高,扩为五洞泄水。
解放初期,曾对金口坝进行维修。
1997年,加固维修金口坝,修复了跌水石坡。
建筑格局
金口坝,又称石门、泗津桥(堰)、金口堰,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济宁段所属文化遗产点之一,是一座集交通、灌溉、济运、游览等功能为一体的水利工程设施。金口坝东西走向,长约123米,宽10.1米,高2.65米(不含木桩基础),坝体开五洞,并装置闸门,视季节水势而启闭。坝为木桩基础,坝体全用条石砌筑,条石与条石之间以铁扣相连接,上下凿穿孔以木桩或铁穿铤相连接,扣面上铸有阴刻楷书“金口坝”三字,故曰“金口(扣)坝”。坝上可供人车通行,是古代驿道上重要的交通咽喉。金口坝有黑风口闸门和府河。黑风口古称金口闸,是一石砌的洞形水闸,用于控制河水进入府河(丰兖渠)。
文物遗存
石雕
金口坝两端建有堰翅,西端堰翅复制有精雕石质卧式虫八、虫夏一对。1994年,金口坝出土北魏守桥石人二尊,其一背后铭文有“起石门于泗津之下……大魏延昌三年(514年)”数句,记载了兖州刺史元国修坝和疏浚河道的事迹。
刻石
金口坝西端南面雁翅侧面嵌有一刻石,石宽约1.5米、高0.5米,阴刻正书“雩泗安流”四字,字径约0.18米。右署“□□三年岁次癸未二月谷旦”,左署“知滋阳县事冯云鹓重修”。
历史文化
相关诗词
金口坝宏伟坚固,横跨泗河,自古即为游览胜地,被誉为“金口秋波”。唐朝诗人李白曾赋诗云:水作青龙盘石堤,桃花夹岸鲁门西(金口坝)。若教月下乘舟去,何啻风流到剡溪。清朝诗人仲宏道“金口秋波”诗曰:“凉飙七月度河,金口时来一问津。泉壑澜回声似雨,波涛翠卷叠如茵。
文物价值
金口坝是一座集交通、灌溉、抗洪、济运、蓄水、游览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古代水利枢纽工程,有江北小都江堰之称。1966年以前,兽河工农兵大桥未建成时,金口坝为兖州至曲阜的必经之路。金口坝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较高的建筑技术水准,具有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金口坝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金口坝位于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酒仙桥街道三河村,泗河上游。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金口坝,路程约6.6千米,用时约19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20 21:11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