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兰谱,旧时中国社会交际习俗。两人或数人之间要好讲义气、情投意合或为了共同的利益,进而结为异生兄弟或姐妹(少者二三人,多则不限,但须单数,实际超过七人者极少,忌四人或六人),称结金兰,俗称“换贴”、“磕头弟兄”或“拜把子”。结拜通常都要交换《金兰谱》,其习俗由来已久。注:金兰:指牢固而融洽的友情,源于《易经·系辞》“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Xiù,气味的意思)如兰”。后来用于结拜兄弟姐妹的代称。
(1)金兰 : 原指牢固而融洽的友情(语本《易经 ·系辞》‘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
其臭如兰’),后来用做结拜为兄弟姐妹的代称:~谱ㄧ义结~。
唐朝《
云仙杂记》云:“戴宏正每的密友一人,则书于薄简,焚香告祖考,号为金兰薄。”这里,戴所称的《金兰薄》可能是《金兰谱》早期的雏形,但当时是用来“焚香告祖”并不作为互相交换的凭证。明清以后,在文人官吏之间渐渐形成一套十分讲究的祭祀换帖仪式,结拜时(通常会请阴阳先生选定良辰吉日),每人都要填写一份《金兰谱》,男用大红册页,女用粉红色册页,但女用金兰谱市面印制出售的很难买到,故常以自绣单幅丝绸请人代写有关文字。基本信息
《金兰谱》通常会将结拜人数、每人姓名、生辰八字、籍贯、结拜时间、誓言及祖上三代(父母、祖父、曾祖)姓名等有关事项填写清楚,然后用红纸折成信封大小数折,封面写《兰谱》或《金兰谱》,这书谱统称为《金兰谱》,简称《兰谱》。
《金兰谱》写完后就是结拜,在天地牌位前(另一说为拜兄弟供刘备、
关羽、张飞,拜干姐妹则供观音大士或对天发誓),备上香烛、供品,并将提前填写好的金兰谱亦随其供在香案上,依年龄大小,依次焚香叩拜,其中年长者领读金兰谱上誓言。拜毕,共同饮酒(初为用鸡血滴入酒中,以示
血盟,亦有在读誓言时饮酒者)聚餐,彼此以兄弟相称,彼此父母都称呼为“于老”、“干妈”。宴饮后,集体再叩拜,撤香案,分金兰谱。日后若金兰反目绝交,会先烧“金兰谱”,这称为“断义”,也叫“
拔香头子”。
普通百姓之间的结拜一般不用换帖,常是互相通报姓名、年龄、生辰后便以兄弟相称。民国时有了专门由出版社印制出售的《金兰谱》,制作精美,使用简单,只需在结拜时买回来填写、交换、收藏。至今我国的许多地区还沿袭着结拜金兰的习俗,只是已省去了换帖的仪式。那些曾经记录各种美好、珍贵友谊的《金兰谱》,便成了封建社会行业中兄弟拜把的真实记录,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流传下来的已十分稀少,其收藏价值自然不言而喻。
盖闻室满琴书,乐知心之交集;床联风雨,常把臂以言欢。是以席地班荆,衷肠宜吐,他山攻玉,声气相通,每观有序之雁行,时切附光于骥尾。某某等编开砚北,烛剪窗西,或笔下纵横,或理窥堂奥。青年握手,雷陈之高谊共钦;白水旌心,管鲍之芳尘宜步。
停云落月,隔河山而不爽斯盟,
旧雨春风,历岁月而各坚其志。毋以名利相倾轧,毋以才德而骄矜。
义结金兰,在今日既神明对誓,辉生竹林,愿他年当休戚相关。谨序。
盖闻诗歌伐木,足征求友之殷;易卜
断金,早见知交之笃。是以
璇闺绣闼,既 声气之互通;蠹间鸡窗,亦观摩之相得。爰联芝谊,籍订
兰交,
执牛耳之同盟,效雁门而有序。某某等风前待月,花里闭门,或
咏絮吟诗,才夸夫道韫;或辑书著史,技擅于
班昭。铜钵敲余,话到更阑之候;玉杯对影,邀来
明月之辉。气凛风霜,勿效桃花之轻薄;床联风雨,宜矢松柏之坚贞。不以才相先,不以貌相傲,不以形迹之疏而狐疑莫释,不以声名之异而鹤怨频来。数株之栀子同心,九畹之芝兰结契,对神明而永誓,愿休戚之相关。谨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