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兰桥原名金篮桥,位于金桥镇政府左前方200米处,建于明万历初年,系当地农户周积德领头筹资筹劳建成的。
基本信息
全桥为3孔,长25米,宽6米,建有桥亭,立有石碑,是白河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1983年发春雨时,桥亭倒塌。
历史由来
来由(一)
相传一千多年前,祁阳县治金桥没有桥,一条五丈阔的白河斩断了南来北往的通途。
河南岸住着个叫周积德的农户。一天,他的两个儿子过河去看外婆,双双都被水淹死了。周积德一狠心,砍下了屋前房后十八棵大水桐,算是把桥架成了。可是第二天,那两个木桥墩便象喝醉了酒,看着看着,垮倒在河心。
木头不行,石头还不行吗?周积德咬了咬牙,变卖了所有的家产,河边的石料垒了几十个大堆堆。
两岸的农户,谁不想有一座桥呢?周积德一领头,千家百户都来了。真是百家钱,千家米,没有钱米就出力。
百多号精壮汉子下到河里捞石脚,可举了七七四十九天,还有捞到河心的实地呢!几百斤重的方石料——放下去,就被流沙卷走了。周积德一气一急,便偏起个脑壳往石料堆堆上撞去,这一撞,却不料撞在一个老叫化婆的破竹篮上。
这个老叫化婆,人人都认得。因为修桥修了四十九天,每到吃饭的时候,她便来了。千家米,千家吃,穷人共着一“苦”字,当然少不了她那一碗,想不到误打误撞,她今天倒救了周积德一条性命哩!
桥没有修成,领头的急得要寻死,大家都难过得低下了头。这时,只听得这位老叫化婆笑嘻嘻地说:“我吃了你们四十九天饭,这只破竹篮就算是我的饭钱吧!”说完,就将竹簿往白河里丢。
说来也真奇怪,一只黄篾破竹篮,一落河面,立即发出了万道金光直刺得人睁不开眼睛哩。河水、流沙,急骤地向河两边闪开,片刻,露出了坚实的河床。接着,只见那竹篮变长了,变大了,变高了,打横了的篮框一头抵南岸,一头抵着北岸,提篮的弓形竹篾化作了一座眩人眼目的金桥。
修桥的人们一个个被惊得目瞪口呆。等大家回过神来时,老叫化婆却不见了。不但老叫化婆不见了,连周积德也不见了。大家正在急得团团转,却听得周积德的声音从半空中传来:“深谢父老乡亲,我随观音菩萨到南海去了。”
大家抬头一看,只见桥头上空,飘着一朵五彩祥云,一位端庄的玉面菩萨坐在莲花台上,旁边站着一个人正是周积德。大家这才明白,那老叫化婆原来是救苦救难的南海观世音,慌得大家齐刷刷地跪倒礼拜。
据说,那只破竹篮就是观音菩萨采莲用的宝篮。为了纪念菩萨显圣,这座桥就取名为金篮桥。后来,人们又在桥头附近修了一座金篮寺,并塑上了观音菩萨和周积德的神象,一年四季,香火不绝哩。
来由(二)
相传,
祁阳县治金桥依河而聚,却没有桥可以连通两岸,城民想要过河办事便要乘船渡河,那时候河面很宽,比现在要大上数十倍,而且水流还特别急,每逢初一、十五,河中便会有水怪出没,兴风作浪,吞食人畜。
县城居民请了很多本领高强之人,想要降伏这水怪,可没有半分效果,这些本领高强之人都被水怪卷了走一去无回,县城人民终日人心惶惶。一天有一尼姑来到县城,告诉县城之人说是前来降伏水怪,县城居民都已经对此事失去信心,便劝那尼姑不要去送死,枉做牺牲。
最后那尼姑还是去了,和那水怪大战三天三夜,却也奈何不得那妖孽,只好从身上取出一金光闪闪,形状如篓的宝物,往那水怪身上一投,就见水怪被困其中,沉入水底。从那以后,再也没有听闻水怪做乱的消息,水面也是平静许多,不再是波涛汹涌。
虽然水怪不再出没,可两岸的居民要出入却是很不方便,便商量着搭一座桥,可每次搭桥只要一接近河中央便会出现风浪,使得人们无发施工。
正当县城人民为此事而烦恼之时,上次降伏水怪那尼姑又来到县城,告诉大家水怪只是暂时降伏需要修缮一物镇住它,方能永保太平。县城的居民当日见得那尼姑施法,早就把她看做神仙中人,听得他说只是暂时降伏都暗暗担心,待听需一物镇压,都忙问需要何物。
那尼姑也不多说,只是施法把原本宽两百余丈的河面缩小成现今五丈宽的白河,便叫居民在斗法之处搭桥。如此过了月余,桥已修缮完成,那尼姑喧了一声佛号,飞上天空刹时金光大作,原来是观音菩萨幻化,镇民诚心叩拜不提。
为纪念这位菩萨在此丢失的法宝,县城人民把此地取名金篓,后又改为金篮,那桥也因此而命名金篮桥。后时代变迁,古县城也就变成现在这模样,镇名为了图个便利便更名为‘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