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兰(Cephalanthera nanchuanica (S. C. Chen) X. H. Jin & Xiang X. G)是兰科,头蕊兰属地生
草本植物,植株高可达35厘米。根状茎粗短,
叶片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纸质,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抱茎,总状花序,通常具花,花
苞片三角状披针形,花黄色,基部稍带白色,直立,
萼片狭椭圆形或近椭圆形,花瓣与唇瓣相似,均为倒卵状椭圆形,蕊柱近三棱状圆柱形,顶端稍扩大,黄绿色,花药长圆状卵球形,花丝宽阔,近卵状披针形,白色并具银色斑点,蒴果直立,近椭圆形,4-6月开花。
金佛山兰地生草本,植株高15-35厘米。
根状茎粗短,具多数粗2.5-4毫米的肉质纤维根。叶4-6枚;叶片椭圆形、椭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纸质,长6-9厘米,宽1.2-3厘米,先端急尖或渐尖,基部抱茎,无毛,具5-7脉。
总状花序长3-6厘米,通常具3-6花,罕有减退为1-2花;花苞片三角状披针形,长1-1.5毫米,最下面的1枚常近镰刀状,长约1厘米;花梗和子房长1.3-1.6厘米;花黄色,基部稍带白色,直立,不开放或稍张开;萼片狭椭圆形或近椭圆形,长1.5-1.7厘米,宽3.5-4.5毫米,基部收狭成短爪,先端钝,具5脉;
花瓣与唇瓣相似,均为倒卵状椭圆形,长1.1-1.3厘米,宽4-4.5毫米,基部明显具爪;蕊柱近三棱状圆柱形,顶端稍扩大,黄绿色,连花药长约6-7毫米;
花药长圆状卵球形,长约1.5毫米;
花丝宽阔,近卵状披针形,长1-1.5毫米;退化雄蕊5,较大的3枚近舌状,白色并具银色斑点,较小的2枚不甚明显,与蕊柱同色;花粉团白色,一端较细,侧面观近镰刀状狭卵形,长约1.6毫米,宽约0.3毫米。
蒴果直立,近椭圆形,长约2厘米,宽约6.5毫米,顶端具宿存的蕊柱。花期4-6月,果期不详。
分布于中国
四川东南部(南川金佛山)和贵州北部(
桐梓)。生长在海拔700-2100米的林下透光处、灌丛边缘和草坡上。
取金佛山兰的幼叶、幼根、子房、
花瓣等幼嫩组织,用75%酒精浸泡1分钟,无菌水清洗3次,0.1%升汞消毒8-10分钟,无菌水清洗3-5次,得到无菌材料,选择不同的基本培养基,置于温度20℃、光照6小时/天、光照强度1500-2000勒克斯条件下培养。
用于
诱导植物愈伤组织细胞的激素配比方案一般采用高生长素、低分裂素的配比。根据一般规律,按生长素:分裂素=2:1的配比,设计多组配比方案,以子房作为外质体,用MS+CH300毫克/升培养基培养,观察其诱导、生长情况,比较组织结构和生长速度,选择2,4-D:BA=2:1和2,4-D:KT=2:1的激素配比诱导出来的愈伤组织细胞群生长良好、快速,组织结构疏松呈乳白色,适宜
继代培养和快速繁殖。
保护级别:该种列入中国国务院1999年8月4日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一批)》:Ⅱ级;《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濒危(EN)。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附录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