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丹黄白术是外丹学的基本术语。
古代的炼丹
所谓「金丹」即外丹家以金石为原料烧炼成的丹药。陈国符先生指出,「丹」就是丹砂,即红色之硫化銾。而金丹指的是能够制作黄金的丹砂。金丹的制作方法,主要是「飞炼」法,这里的「飞」就是简单的升华。由升华而得之药物即是丹药,炼制丹药的这种技术称作炼丹术;至于「黄白」指的是黄金与白银。道教早期所谓黄金,不过是一种黄色烧炼物,道门中人将这种烧炼物等同于真的黄金,到了唐代才将真的黄金与此等黄色物区别开来,称此等黄色物为药金。至于白银,在道教服食文化中当然也是药银了。在语言习惯上,由于黄白术乃以黄金先于白银,所以此等技术即以黄金为龙头,称作点金术,它与炼丹术一起合称金丹术。
道教金丹派认为:金丹是延年益寿、羽化登仙最上乘的药物。按照葛洪《抱朴子·金丹》的描述,金丹烧炼越久变化就越巧妙;黄金入火,百炼不消,埋在地下,长久不坏。服用金丹与黄金(药金)这样的药品,可以锻炼人的身体,令人不老不死。葛洪这种意见充分反映了金丹派假借外物以成仙的观念由来。
我国的金丹黄白术由来甚古,战国秦汉方士的神仙传说之中已经蕴涵着金丹黄白术的内容。汉武帝时期,方士李少君敬献却老之方,言及丹砂可化为黄金,用黄金制作成器皿来饮食有益年寿,足见金丹黄白术在西汉宫廷中已经相当受到重视。道教将古老的金丹黄白术发扬光大。晋南北朝时期,葛洪、陶弘景等人都是有名的炼丹家。从历史的观点看,金丹黄白术曾经对古代的化学、药物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很大推动作用,但服食金丹造成死亡却也是不可否认的。
古代化学思想
用人工方法炼制的药金,含有黄金的精气,具有极其坚硬、永不朽败的性质,且不含天然黄金的毒性,功效自然胜过天然黄金。这一金丹思想在隋唐北宋时期的丹经中也反映出来了:
药金服之,肌肤不坏,毛发不焦,而阴阳不易,鬼神不侵,故寿无穷也。《
张真人金石灵砂论》,《道藏》第19册,第5页。
至于服食了还丹等神丹大药也能长生不死,也是因为制作还丹大药的主要原料丹砂、雄黄、铅黄等物料,在金丹家看来也都具有黄金的特性。例如,丹砂被丹家视为“内含金精”,具有“烧之成水银,积变又还成丹砂”,“烧之愈久,变化愈妙”的特性。而且由丹砂烧制出来的汞,在丹家心目中也是一种神奇之物,它具有金属的光泽,“其状如水似银”,“见火则飞,不见尘埃”,正与道教孜孜以求的“羽化飞升”之目标相吻合;而且道教丹家很早就认为丹砂可以化金,“丹砂可为金,河车(铅)可作银,立则可成,成则为真,子得其道,可以仙身”王明:《抱朴子内篇校释》,中华书局,1985,第287页……也就是说,服饵丹砂可同时获得金与水银的精气,从而达到长生不死。所以丹砂倍受道教丹家的青睐也就不足为怪也。
此外,雄黄、雌黄由于颜色与黄金相似,在一些金砂中又常有雄黄共生,所以雄黄被认定“乃金之苗,而有金气,是黄金之祖矣”《土宿真君本草》,见李时珍《
本草纲目·金石部》,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年点校本,第410页……丹家相信:雌黄经过千年可以转化为雄黄,雄黄再经过千年就可以转变成黄金了。因此雄黄、雌黄就成为炼丹制金的主要原料之一。陈少微撰的《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云:“四黄者,雄、雌、砒、硫其质皆属于中宫戊土之位,性各含阳火之毒,毒能败五脏之气。若别制伏去其火毒,则能成易,变转五金之质。”《大洞炼真宝经九还金丹妙诀》,《道藏》第19册,第24页。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雄黄、雌黄被丹家广泛应用于各种丹方和黄白方中。
同样,铅与铅丹历来也被丹家重视。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铅变化多端,可以生成多种化合物,诸如白色的胡粉(
碱式碳酸铅)、黄色的黄丹(PbO)、红色的铅丹(Pb?3O?4)等;而且单质铅与各种铅的氧化物之间还可以互相转化,“铅性白也,而赤之以为丹;丹性赤也,而白之以为铅”。也就是说铅单质是白色的,烧之变成赤红色的铅丹,铅丹是赤红色的,以炭烧之则又转为铅。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铅具有很强的“伏汞”作用,能与汞齐生成铅汞齐,从而降低汞的活泼性,在汞嬗变为黄金的过程中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铅的这种特性,魏伯阳早就注意到了,他这样描述道:“太阳流珠,常欲去人,卒得金华,转而相亲,化为白液,凝而至理。”《
周易参同契·上篇》,朱熹考异本。这里太阳流珠指汞,金华指铅。正是因为如此,单质铅自然被道教金丹家认定为“内怀金华”,成为道教外丹黄白术烧制还丹大药的一种重要原料。由此可见,物质性质转移与改性论这一金丹思想贯穿于道教外丹黄白术炼丹、炼金的整个过程,是外丹黄白术的一个最基本的指导理论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