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玉
珍贵玉石品种
金丝玉,是一种非常珍贵的玉石材料。金丝玉为石英质,是近年来新兴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品种,由于新疆金丝玉在古丝绸之路上产出,金色在石质多见,有萝卜丝状的丝纹存在于其中,被称之为 “硅质田黄”,顶级的金丝玉俗称“宝石光”。由于金丝玉主要产于新疆古丝绸之路上,且呈现金黄色的玉石颜色,其中还有萝卜纹等特征,因此,被称之为“金丝玉”。通常而言,越是质地好的金丝玉,其玉质更加的温润细腻,并表现为冻状,半透明特征,如欲滴之露。
主要特征
矿物组成
金丝玉主要由隐晶质·显晶质石英矿物组成,另含有少量杂质矿物,如云母、绿泥石、粘土矿物、褐铁矿等。
光学性质
颜色:金丝玉的常见颜色为黄色、红色、白色、黑色等,当含有微量元素或混入其它有色矿物时,会呈现不同颜色。
透明度:微透明-半透明。
光泽:抛光平面可星玻璃光泽,断口一般星油脂光泽。
光性特征:非均质集合体,正交偏光下无消光位。
折射率:1.544-1.553,点测法常为1.54。
双折射率:集合体不可测。
紫外荧光:一般无明显荧光,有些含铬云母的会呈弱的灰绿或红色荧光,含硅灰石的品种可能呈现橙黄色荧光。
吸收光谱:不特征。
特殊光学效应:猫眼效应、砂金效应、晕彩效应。
力学性质
解理和断口:无解理,平坦状断口或片状参差状断口。
硬度:略低于单晶石英,摩氏硬度为6.5-7。
密度:由于结晶程度和所含杂质的影响,密度会有一定的变化,一般在2.60-2.71g/cm3之间。
化学成分
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另外可有少量Ca、Mg、Fe、Mn、Ni等元素的存在。
结晶状态
金丝玉的主要组成矿物石英属三方晶系,呈显微隐晶质-多晶质集合体,粒状结构,外表形态多为不规则状、团块状。
包裹体
粒状结构,可含云母、赤铁矿、针铁矿、软锰矿等其它矿物包裹体。含云母包裹体者具有细碎亮点状内反射闪光,即砂金效应;含赤铁矿包裹体者呈现较鲜艳的红色,含浸染状针铁矿者呈现黄白色至金黄色;软锰矿包裹体往往呈现黑褐色叶片状、树枝状填充裂隙,具有这种包裹体的金丝玉又称为“草花石”。
分类
品种分类
雪花色种:如同雪花具有的白色一样,同时还有冰雪一样的结构存在于白色之中,表现为相互结合的微透明和半透明的晶体特点,同时萝卜丝纹理存在于其中。
蛋白色种:就如同是将鸡蛋打开,不仅有蛋黄的颜色,同时还有蛋白的颜色,黄白颜色斑驳混杂,越是二者反差越大的品种,结合巧色的工艺应用,越能够达到非常好的艺术效果。
果冻色种:呈现黄白色浅透的玉石,相较于鸡油冻的透明度更好,表现为浅白色的特点。
花斑色种:有桃红色以及青灰色的斑点,像梅花一样出现在黄色的基调之上。
鸡油黄色种:就像是从鸡身上刚刚切下的鸡油脂肪,呈现微微透明以及半透明的特点,与浅黄色非常接近。
金银色种:和田黄内的“银包金”非常的类似,蛋黄有白色的壳包裹,这种金丝玉品种的数量也非常的少。
金刚色种:玉石呈粟黄色并在其上包裹皮壳呈黑色,如同寿山石内的乌鸦皮。
橘红色种:就像是朝阳一样桔色黄色与红色进行星湖融合,形成一体。
萝卜金丝种:纹理向萝卜丝一样分布于籽料之内。
洒金色种:在金丝玉内有星星特征分布的闪烁的银河,依照角度的不同,会有金星闪烁的效果反射出来。
桃红色种:就像是桃子熟透一样,玉石之上不仅有黄色而且还有桃红色,二者相互结合形成一体。
田黄色种:和寿山石田黄类似,在玉石的内外存在温润细腻的金黄色“萝卜丝纹”结构,但金丝玉硬度比寿山田黄石更高。
功能分类
按功能分类,可以分为宝石级、玉石级、观赏石级别。
1、宝石
宝石级金丝玉是指金丝玉中的隐晶质结构,玻璃光泽,透明纯净能达到珠宝镶嵌级别的类型,俗称“宝石光”。按色彩饱和度、透明度、净度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品质分级。
2、玉石
玉石级的金丝玉通常由硅质岩经重结晶或交代蚀变等变质作用而成,矿物粒度很少大于0.2毫米,通常是次生矿。分为戈壁料、山流水料、籽料三类,其中戈壁料性质稳定为最优。玉石级“金丝玉”品质分级从细度、透明度、净度三个方面进行,因玉石级的金丝玉色彩斑斓,各有其美,该分级标准上忽略了颜色因素。
3、观赏石
显晶质结构,颗粒粗大,石质粗,颜色丰富,造型奇特,色彩奇异,有火烧云、红线石、国画石等等观赏石中的稀有品种,也同样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形成原因
金丝玉为富硅质岩石构成,以白色为主的母岩在地质作用变动中在古旧河床剥蚀、搬运、侵蚀、沉积等,原岩慢慢磨去了棱角并呈现出玉石籽料般浑圆的外形,主要沉积于新克拉玛依地区的古旧河床,均以籽玉的形状产出,大部分籽玉的皮壳呈精皮状。金丝玉属于火山热液充填型,是由火山运动带来的热液沿着地层裂缝充填,冷却之后成矿成岩。
分布区域
新疆雅丹地区以及克拉玛依市区域范围的沙漠以及田野和山峦地区经过挖掘开采的一种玉石品种,具有雕刻和观赏的特性,富硅质的岩石是金丝玉的主要组成,母岩主要表现为白色,受地质因素的影响,使得原岩的棱角逐渐的磨削,变得逐渐浑源,在克拉玛依地区古旧的河床上沉积分布,产出特点主要表现为籽玉,其都有桔皮颜色的皮壳。
区域变质是大规模层状石英岩玉的主要成因,火山热液充填特征是脉状金丝玉的主要成因类型,热液随着火山运动充填于地层裂缝之中,随着逐渐的冷却形成石英脉。目前为止采集金丝玉的方式,主要还是保持捡拾,目前依然没有找到原生的矿脉,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由于金丝玉变得异常珍贵和稀缺。
历史与文化
金丝玉蕴含悠久的中华文化渊源。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关于金丝玉的神话传说是战国时期的《山海经》,大地之母女娲不忍人类受灾,炼制五色石,修补天空,人类又得以安居。书中记载女娲炼石补天的不周山在“昆仑山的西北”,也就是新疆天山中西段周
围,只有准噶尔盆地大漠深处的金丝玉具备这个特征。准噶尔盆地西北周边大漠戈壁很多地名自古以来就叫“五彩湾”、“五色滩”、“七彩沟”,其称谓也与五彩石吻合。长期生长在准噶尔盆地周边的哈萨克族、蒙古族、汉族牧民将捡到的金丝玉叫五色石,克拉玛依人最早在乌尔禾、魔鬼城(风城)捡到的金丝玉就叫“五彩石”。
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主要有四条,其中一条为贯通蒙古、准格尔盆地、伊犁河谷地带河谷地带的“草原丝绸之路”。1997 年10 月,在草原丝绸之路重镇新疆伊犁昭苏县波马古墓出土了一批距今约2500年的金银器和织物,金银器制作精良,并镶嵌有大量红玉髓、红玛瑙等,经鉴定“镶嵌红玉髓虎柄金杯”器身内处通体模压菱格,每格内焊接宝石座,镶嵌的椭圆形红色玉髓,均是金丝玉中的极品“宝石光”。
2014 年10 月央视《寻宝》栏目走进玛纳斯,发现了战国及汉朝时期的兽形金丝玉押印。综上所述,金丝玉的历史是非常悠久的。早在旧石器时期就发现金丝玉,新疆罗布泊地区考古发现的金丝玉旧石器实物距今达2.3 万年,阿勒泰地区发现的细石器金丝玉达9000年。国家考古发现的金丝玉,从旧石器到新石器,从夏商周到明清民国,历朝历代都有。金丝玉产在戈壁沙漠死亡地带,风沙掩盖,方向迷失,开发难度大。随着楼兰古国的消失、戈壁滩人迹罕至,导致“金丝玉”长期以来鲜为人知。
名称来源
在我国克拉玛依城区魔鬼城附近广袤的戈壁滩上,散落着一种颜色丰富、质地细腻、光泽温润的“石头”。据研究这种石头早在数千年前就已经被楼兰古国当作装饰品,在新疆伊犁地区出土的1300年前的虎柄金杯器上就镶嵌着这种红色的玉石。如今这个玉种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价格也越来越高。在不同地区这种玉石也有不同的名称,比如在克拉玛依它被称为“克拉玛依玉”,在阿勒泰地区则被称作“额河玉”、“额河彩玉”,在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县其已被注册为“准噶尔玉”,在北京它被叫做“楼兰玉”、“漠玉”,在广州它被称作“新疆金丝玉”,而在玩玉人的口中,它又被称为“雅丹玉”、“戈壁玉”、“戈壁彩玉”等。约2010年前后,这种石英岩质玉石逐渐从大漠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并成为一种新兴的玉石原材料。
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DB/T34422013《金丝玉》标准中,它被命名为金丝玉。该标准指出金丝玉系指产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行政区域内,常见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及周边地区,主要由隐晶质-显晶质石英及少量云母、绢云母、绿泥石、褐铁矿等矿物组成的集合体。
优化处理方式
目前市场上的金丝玉的优化处理方式主要有:浸蜡、热处理、漂白充填处理、染色处理。
浸蜡是玉石加工的最后一个环节,煮过蜡后的金丝玉透明度得到提升,蜡渗入到金丝玉颗粒间隙或裂隙中使其颗粒感弱化,裂隙得以掩盖从而改善其外观品质。但蜡干后,原有的品质会显现。
热处理主要针对的是带黄色色调的金丝玉,在加热氧化的环境下,其致色的Fe2+离子转化成Fe3+离子,颜色转变成红色调,经热处理改善后的颜色不会再发生改变。浸蜡和热处理因其没有外来物质的带进和带出,并未破坏金丝玉的结构,属于优化,在证书中不必说明。
漂白充填处理:对于一些含杂质比较多,形成的脏色影响其美观程度的金丝玉,经过酸洗后杂质去除但同时结构变的疏松,或本身粒状结构明显、结构疏松的金丝玉,在加热真空的环境下充填一些聚合物等硬质材料(如树脂、塑料、玻璃等),在短时间内可以提高金丝玉的耐久性,增加了透明度。但胶质固结物经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老化现象,光泽、透明度、颜色均会发生变化,影响其耐久性。
染色处理:将“金丝玉”浸泡在致色物质里面(如有色油、有色蜡、染料等),在常温或加热的条件下使染料沿金丝玉的裂隙或颗粒的间隙渗透到内部以达到改善或改变颜色的目的。
漂白充填处理、染色处理归为处理,要在证书中予以注明。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7 15:39
目录
概述
主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