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限域效应
物理学术语
量子限域效应是纳米粒子尺寸小到一定程度时,电子能级从连续变为离散,导致性能变化的现象。
效应介绍
1961 年,日本的久保(Kubo)及其合作者在研究金属纳米粒子时提出了著名的久保理论,提出了纳米粒子所具有的独特的量子限域效应。
当能级间距大于热能、磁能静电能、静磁能、光子能或超导态凝聚能时,会出现纳米材料量子效应,从而使其磁、光、声、热、电、超导电性能变化。1986年Halperin对久保( Kubo)理论进行了较全面的归纳,并用这一理论对金属超微粒子量子尺寸效应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表明随粒径的减小,能级间隔增大。能带理论表明,金属费米能级附近电子能级一般是连续的,这一点只有在高温或宏观尺寸情况下才成立。对于只有有限个导电电子的超微粒子来说,低温下能级是离散的,对于宏观物体包含无限个原子( 即导电电子数N → ∞ ),能级间距δ → 0,即对大粒子或宏观物体能级间距几乎为零;而对纳米粒子,包含的原子数有限,N值很小,这就导致δ有一定的值,能级间距发生分裂
具体分析
例如半导体材料或金属的尺寸降低到纳米尺寸时,特别是小于或者等于该材料的激子玻尔半径时,由大块金属中的能级组成的接近连续的能带此时转化为离散的能级,因此对于半导体材料来说,可以通过改变颗粒的尺度来调整其带隙的大小,从而改变了对某些成本很高的半导体材料的依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05 21:45
目录
概述
效应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