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香茅
中药名
野香茅,中药名。为禾本科植物橘草Cymbopogon goeringii (Steud.) A. Camus的全草。分布于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各地。具有止咳平喘,祛风除湿,通经止痛,止泻之功效。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头痛,跌打损伤,心胃气痛,腹痛,水泻。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辛,性温。
功效
止咳平喘,祛风除湿,通经止痛,止泻。
主治
用于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炎哮喘,风湿性关节炎,头痛,跌打损伤,心胃气痛,腹痛,水泻。
相关配伍
1、治老年慢性气管炎:野香茅30-60g,松果30g,鱼腥草30-60g。煎服。
2、治心胃气痛:野香茅30-60g。水煎服。
3、治水泻:野香茅30g,炒米30g。水煎服。
4、治风肿:野香茅250g。煎水洗。(1-4方出自《庐山中草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煎水洗。
采集加工
夏、秋两季,于阴天或早晨采割全草,晾干。
形态特性
多年生。秆直立丛生,高60-100厘米,具3-5节,节下被白粉或微毛。叶鞘无毛,下部者聚集秆基,质地较厚,内面棕红色,老后向外反卷,上部者均短于 其节间;叶舌长0.5-3毫米,两侧有三角形耳状物并下延为叶鞘边缘的膜质部分,叶颈常被微毛;叶片线形,扁平,长15-40厘米,宽3-5毫米,顶端长 渐尖成丝状,边缘微粗糙,除基部下面被微毛外通常无毛。伪圆锥花序长15-30厘米,狭窄,有间隔,具1-2回分枝;佛焰苞长1.5-2厘米,宽约2毫米 (一侧),带紫色;总梗长5-10毫米,上部生微毛;总状花序长1.5-2厘米,向后反折;总状花序轴节间与小穗柄长2-3.5毫米,先端杯形,边缘被长 1-2毫米的柔毛,毛向上渐长。无柄小穗长圆状披针形,长约5.5毫米,中部宽约1.5毫米,基盘具长约0.5毫米的短毛或近无毛;第一颖背部扁平,下部稍窄,略凹陷,上部具宽翼,翼缘密生锯齿状微粗糙,脊间常具2-4脉或有时不明显;第二外稃长约3毫米,芒从先端2裂齿间伸出,长约12毫米,中部膝曲;雄蕊3,花药长约2毫米;柱头帚刷状,棕褐色,从小穗中部两侧伸出。有柄小穗长4-5.5毫米,花序上部的较短,披针形,第一颖背部较圆,具7-9脉,上部侧脉与翼缘微粗糙,边缘具纤毛。花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草地。分布于华北、华东、华南、西南各地。
药材性状
全草长可达1m左右,秆丛生,较细软,无毛。叶片条形,长约25cm,宽3-4mm,两面无毛,有白粉,叶鞘基部破裂反卷,内面红棕色。全体有香气。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2、对平滑肌的作用。
3、平喘作用。
相关论述
《全国中草药汇编》:“治疗慢性气管炎。”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2 20:13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