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豌豆属(拉丁文:Vicia Linn)是
被子植物门木兰纲野豌豆族下的一个属,该属多为一、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该属约有200种,该属分布于北半球温带至南美洲温带和东非,为北温带(全温带)间断分布,但以地中海地域为中心。中国有43种5变种,广布于中国各省区。西北、华北、西南较多。根部常膨大呈木质化块状是该属的主要特征。该属模式种:
救荒野豌豆( Vicia sativa Linn.)。
形态特征
茎细长、具棱、但不呈翅状,多分枝,攀援、蔓生或匍匐,稀直立。多年生种类根部常膨大呈木质化块状,表皮黑褐色、具根瘤。
偶数羽状复叶,叶轴先端具卷须或短尖头;托叶通常半箭头形,少数种类具腺点,无小托叶;小叶有2-12对,长圆形、卵形、披针形至线形,先端圆、平截或渐尖,微凹,有细尖,全缘。
花序腋生,总状或复总状,长于或短于叶;花多数、密集着生于长花序轴上部,稀单生或2-4簇生于叶腋,苞片甚小而且多数早落,大多数无小苞片;花萼近钟状,基部偏斜,上萼齿通常短于下萼齿,多少被柔毛;花冠淡蓝色,蓝紫色或紫红色,稀黄色或白色;旗瓣倒卵形、长圆形或提琴形,先端微凹,下方具较大的瓣柄,翼瓣与龙骨瓣耳部相互嵌合,二体雄蕊9颗,雄蕊管上部偏斜,花药同型;子房近无柄,胚珠2-7,花柱圆柱形,顶端四周被毛;或侧向压扁于远轴端具一束髯毛。
荚果扁 (除蚕豆外),两端渐尖,无 (稀有) 种隔膜,腹缝开裂;种子2-7颗,球形、扁球形、肾形或扁圆柱形,种皮褐色、灰褐色或棕黑色,稀具紫黑色斑点或花纹;种脐相当于种子周长1/3-1/6,胚乳微量,子叶扁平、不出土。
分布情况
本属约200种,产北半球温带至南美洲温带和东非,为北温带(全温带)间断分布,但以地中海地域为中心。我国有43种5变种,广布于全国各省区。西北、华北、西南较多。
下级分类
大叶野豌豆组 Sect. Cassubicae Radzhi
细叶野豌豆组 Sect. Cracca S. F. Gray
四籽野豌豆组 Sect. Ervum (Linn.) S. F. Gray
蚕豆组 Sect. Faba (Mill.) Ledeb.
硬毛果野豌豆组 Sect. Lenticula (Endl.) Aschers. et Graebn.
歪头菜组 Sect. Oroboidea Stankev.
野豌豆组 Sect. Vicia
代表植物
野豌豆ViciasepiumL.
多年生草本,高30-100厘米。根茎匍匐,茎柔细斜升或攀援,具棱,疏被柔毛。
偶数羽状复叶长7-12厘米,叶轴顶端卷须发达;托叶半戟形,有2-4裂齿;小叶5-7对,长卵圆形或长圆披针形,长0.6-3厘米,宽0.4-1.3厘米,先端钝或平截,微凹,有短尖头,基部圆形,两面被疏柔毛,下面较密。短
总状花序,花2-4 (-6) 朵腋生;花萼钟状,萼齿披针形或锥形,短于萼筒;花冠红色或近紫色至浅粉红色,稀白色;旗瓣近提琴形,先端凹,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内弯,最短;子房线形,无毛,胚珠5,子房柄短,花柱与子房联接处呈近90°夹角;柱头远轴面有一束黄髯毛。荚果宽长圆状,近菱形,长2.1-3.9厘米,宽0.5-0.7厘米,成熟时亮黑色,先端具喙,微弯。种子5-7,扁圆球形,表皮棕色有斑,种脐长相当于种子圆周2/3。花期6月,果期7-8月。2n=12,14,16-18。
相关研究
该属染色体多数种为n=7。世界上对该属染色体的研究甚多,全属200种,有关染色体报导近130余种,染色体基数有5,6,7,9,11等。有21种具有不同数目的染色体。说明该属的染色体的结构数目具有多变性,对其机制和规律有待进一步研究。
主要价值
该属植物世界各国广为栽培,在农业上可以作为优良牧草、绿肥、食用及观赏用。饲用价值高,用作青饲、放牧、调制干草或青贮都可以。但该属其种子中含有氢氰酸,作精料时,须加蒸煮,浸泡等处理后,再饲喂。也可以作为早春蜜源植物或水土保持植物;有些种类嫩时可食,有些为民间草药;少数种类花果期有毒;自2000年来该属植物的凝集血素用于体细胞调控、分离等
细胞遗传实验情况,国内外均有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