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荔枝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的常绿小乔木或灌木。幼枝粗壮,被贴生粗毛;叶革质或薄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先端锐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叶柄被短伏毛;顶生球形头状花序,总苞片倒卵形或宽椭圆形,花萼管状,花瓣倒卵状长圆形,花盘垫状,花柱具纵棱;果序扁球形;花期5-7月;果期8-10月;野荔枝又名“鸡嗉子”,始载于《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植物学史
野荔枝又名“鸡嗉子”,始载于《昆明民间常用草药》。
形态特征
野荔枝是山茱萸科山茱萸属的常绿小乔木或灌木。植株高度可达12米;树皮灰色或灰褐色,平滑;幼枝粗壮,灰绿色,被白贴生粗毛,老枝灰褐色,近于无毛。冬芽小,圆锥形,密被白色细毛。叶对生,薄革质或革质,长圆形或长圆状倒卵形,稀卵状椭圆形或披针形,长7-9(-12)厘米,宽2.5-4.2(-5)厘米,先端锐尖,具尖尾,基部楔形或宽楔形,稀钝圆形,上面深绿色,嫩时被白色细伏毛,老后无毛,下面灰绿色,密被白色贴生短柔毛,中脉在上面明显,下面微凸起,侧脉通常3-4对,弓形内弯,有时脉腋有簇生白色细毛;叶柄细圆柱形,长8-12毫米,嫩时被短伏毛,渐老则近于无毛。顶生球形头状花序,约由55-80(-95)朵花聚集而成,直径8毫米;总苞片4,倒卵形或宽椭圆形,长2.5-5厘米,宽9-22毫米,先端渐尖或微突尖形,基部狭窄,初为淡黄色,后变为白色,两面微被白色贴生短柔毛;总花梗纤细,长5.5-8厘米,密被白色细伏毛;花萼管状,长0.7毫米,上部4裂,裂片钝圆或钝尖形,有时截形,外侧有白色细伏毛,内侧上半部密被白色短柔毛;花瓣4,倒卵状长圆形,长2.8毫米,宽1.5毫米,先端渐尖,基部狭窄,下面有白色贴生短柔毛;雄蕊4,较花瓣短,花丝长1.5毫米,花药椭圆形,长约1毫米;花盘垫状,略有4浅裂,原约0.4毫米;花柱具纵棱,长约1毫米,密被白色丝状毛。果序扁球形,直径2.5厘米,成熟时红色,被白色细伏毛;总果梗纤细,长6-10.5厘米,紫绿色,微被毛。花期5-7月;果期8-10月。
产地生境
野荔枝产于中国的长江中下游各地,西南地区,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山西、江苏、福建、台湾、贵州和云南等地区,在国外印度、尼泊尔也有分布。生于海拔950-2100米的山坡或山沟丛林中,也常见于路旁或沟边。
生长习性
野荔枝喜光照,喜光,有较强的耐阴性和耐寒性,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和肥沃且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壤或中性土壤。
繁殖方法
野荔枝的繁殖方式一般为播种繁殖和扦插繁殖。
主要价值
药用
野荔枝味苦,性平,可供药用,据《红河中草药》《中药大辞典》《昆明民间常用草药》等医药典籍记载,可以内服外用,具有清热解毒、收敛止血、利水消肿、杀中消疳、破血止血等功效。在民间,常用来医治肝炎、腹水、小便不利、小儿疳积、胎盘不下、痢疾、骨折、外伤出血等。
观赏
野荔枝木材坚硬,树形优美、整齐,枝叶繁茂,呈圆锥形,开花时白色总苞覆盖满树,蔚为壮观,花果叶比较具有观赏性,是一种庭园观花树种,在现代用于园林绿化和工程造林中,还可丛植、片植于草坪、路边、林缘、池畔。
经济
其果味有甜味可食用,可食用或酿酒。枝叶可提炼单宁。
保护价值
保护级别
野荔枝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属于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