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牡丹
野牡丹科野牡丹属植物
野牡丹(Melastoma candidum D. Don):灌木,高0.5-1.5米,分枝多;茎钝四棱形或近圆柱形,毛扁平边缘流苏状。叶片坚纸质,卵形或广卵形,全缘,7基出脉,两面被糙伏毛及短柔毛。伞房花序生于分枝顶端,近头状,有花3-5朵;花瓣玫瑰红色或粉红色,倒卵形,长3-4厘米,顶端圆形,密被缘毛。蒴果坛状球形,与宿存萼贴生,长1-1.5厘米,直径8-12毫米,密被鳞片状糙伏毛;种子镶于肉质胎座内。花期5-7月,果期10-12月。
形态特征
野牡丹是灌木,高0.5-1.5米,分枝多;钝四棱形或近圆柱形,密被紧贴的鳞片状糙伏毛,毛扁平边缘流苏状。叶片坚纸质,卵形或广卵形,顶端急尖,基部浅心形或近圆形,长4-10厘米,宽2-6厘米,全缘,7基出脉,两面被糙伏毛及短柔毛,背面基出脉隆起,被鳞片状糙伏毛,侧脉隆起,密被长柔毛;叶柄长5-15毫米,密被鳞片状糙伏毛。
伞房花序生于分枝顶端,近头状,有花3-5朵,稀单生,基部具叶状总苞2;苞片披针形或狭披针形,密被鳞片状糙伏毛;花梗长3-20毫米,密被鳞片状糙伏毛;花萼长约2.2厘米,密被鳞片状糙伏毛及长柔毛,裂片卵形或略宽,与萼管等长或略长,顶端渐尖,具细尖头,两面均被毛;花瓣玫瑰红色或粉红色,倒卵形,长3-4厘米,顶端圆形,密被缘毛;雄蕊长者药隔基部伸长,弯曲,末端2深裂,短者药隔不伸延,药室基部具1对小瘤;子房半下位,密被糙伏毛,顶端具1圈刚毛。
蒴果坛状球形,与宿存萼贴生,长1-1.5厘米,直径8-12毫米,密被鳞片状糙伏毛;种子镶于肉质胎座内。花期5-7月,果期10-12月。
产地生境
生于海拔约120米以下的山坡松林下或开朗的灌草丛中,是酸性土常见的植物。印度支那也有。产中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台湾。模式标本采自广东南部沿海岛屿。
生长习性
由于野牡丹喜温暖湿润的气候,稍耐旱和耐瘠。因此以向阳、疏松而含腐殖质多的土壤栽培为好。野牡丹广泛分布于江南大部分省区的旷野山坡、山路旁灌丛林中、疏林下。适宜在酸性土壤中生长,耐瘠薄,具有很好的抗病虫害能力,管理粗放。
繁殖技术
播种
野牡丹采用种子繁殖方式。春季3月下旬至4月上旬播种,将种子混拦草木灰或细土,均匀地撒播于苗床上,覆盖细土2厘米,然后盖草、浇水。每1h㎡播种量22.5~30kg,气温在25℃以上时,20天左右出苗,出苗后揭去盖草。苗高15厘米左右,按行株距40厘米×40厘米开穴,每穴栽3株。
扦插
是利用牡丹枝条易生不定根而繁殖新株的一种方法,属无性繁殖方法之一。方法是将扦插的枝条先剪下,脱离母株,再插入土壤或其他基质内使之生根,成为新株。牡丹扦插繁殖的枝条,要选择由牡丹根部发出的当年生土芽枝,或在牡丹整形修剪时,选择茎干充实,顶芽饱满而无病虫害的枝条作穗,长10-18厘米。牡丹的根为肉质根,喜高燥、忌潮湿、耐干旱。因此,育苗床应选择通风向阳处,筑成高床育苗。扦插时,插完一畦浇灌一畦,一次浇透。
栽培技术
病虫防治
抗逆性强,较少感染病害,因此在生长期,每月喷洒一次杀菌剂即可对病害起到预防作用。
主要价值
园林
野牡丹是美丽的观花植物,可孤植或片植、或丛植布置园林。野牡丹花朵由五片花瓣组成,花色为玫瑰红色或粉红色,在阳光下闪闪动人,令人惊艳。它的花苞陆续开放,花期可达全年,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另外,野牡丹植株的形态甚佳,照顾管理也比较容易,在园林绿化中逐渐被推广利用,适合在花坛绿化种植或盆栽。
药用
根、叶:甘、酸、涩,平。清热利湿,消肿止痛,散瘀止血。用于消化不良,泄泻,痢疾,肝炎,衄血,便血,脱疽。 叶:用于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阿昌药】整儿平胆:治痢疾,肝炎,关节炎《德宏药录》。
【景颇药】大梅:根治痢疾,肝炎,关节炎《滇药录》。
【傣药】野牡丹(德傣):根、叶配伍治经闭,经少《德傣》
【畲药】全草治风湿痹痛,头痛,乳腺炎,产后风,疮疡肿痛《畲医药》。
【京药】计卖:叶治跌打肿痛,外伤出血《桂药编》。
【毛难药】棵筋芽:根治腹泻《桂药编》。
【仫佬药】冷领飞,勒粘玉:根治感冒《桂药编》。
【瑶药】单赵:根治月经不调,闭经《桂药编》。豹牙兰:叶、根治消化不良,肠炎,腹泻,痢疾便血,外伤出血《滇药录》、《滇省志》。
【壮药】妈那:根治黄疸型肝炎;花避孕《桂药编》。
参考资料
Melastoma candidum.okinawa-kaeru.
野牡丹.植物智.
野牡丹.中国医药.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8 15:1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