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漆树
中药名
野漆树,中药名。为漆树科植物野漆Toxicodendronsuccedaneum(L.) O. Kuntze的叶。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台湾等地。具有散瘀止血,解毒之功效。用于咳血,吐血,外伤出血,毒蛇咬伤。
入药部位
叶。
性味
味苦、涩,性平。
归经
归肺、肝、脾、大肠经。
功效
散瘀止血,解毒。
主治
用于咳血,吐血,外伤出血,毒蛇咬伤。
相关配伍
1、治肺结核咳血,溃疡病出血:(野漆树)鲜叶6-9g,水煎服。(《浙江药用植物志》)
2、治外伤出血:野漆树嫩叶适量,马尾松嫩叶或田基黄适量,捣烂外敷。(《全国中草药汇编》)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9g。外用:适量,捣烂敷。
使用注意
对漆过敏者慎用。
采集加工
春季采收嫩叶,鲜用或晒干备用。
形态特性
野漆又名:洋漆树、木蜡树。落叶乔木或小乔木,高达10米;小枝粗壮,无毛,顶芽大,紫褐色,外面近无毛。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常集生小枝顶端,无毛,长25-35厘米,有小叶4-7对,叶轴和叶柄圆柱形;叶柄长6-9厘米;小叶对生或近对生,坚纸质至薄革质,长圆状椭圆形、阔披针形或卵状披针形,长5-16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多少偏斜,圆形或阔楔形,全缘,两面无毛,叶背常具白粉,侧脉15-22对,弧形上升,两面略突;小叶柄长2-5毫米。圆锥花序长7-15厘米,为叶长之半,多分枝,无毛;花黄绿色,径约2毫米;花梗长约2毫米;花萼无毛,裂片阔卵形,先端钝,长约1毫米;花瓣长圆形,先端钝,长约2毫米,中部具不明显的羽状脉或近无脉,开花时外卷;雄蕊伸出,花丝线形,长约2毫米,花药卵形,长约1毫米;花盘5裂;子房球形,径约0.8毫米,无毛,花柱1,短,柱头3裂,褐色。核果大,偏斜,径7-10毫米,压扁,先端偏离中心,外果皮薄,淡黄色,无毛,中果皮厚,蜡质,白色,果核坚硬,压扁。
生长环境
生于海拔150-2500m的林中。分布于华北、华东、中南、西南及台湾等地。
药理作用
1、具有解痉作用。
2、具有抑菌作用。
相关论述
《浙江药用植物志》:“主治肺结核,溃疡病出血,毒蛇咬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23 10:40
目录
概述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用法用量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