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核桃(学名Juglans cathayensis Dode),别名山核桃。系
胡桃科核桃属,
落叶乔木或
小乔木;与本属其它种的主要区别是小叶长成后下面密被短柔毛及星芒状毛;果序长而下垂。
形态特征
野核桃(原变种)乔木或有时呈灌木状,高达12-25米,胸径达1-1.5米;幼枝灰绿色,被腺毛,髓心薄片状分隔;顶芽裸露,锥形,长约1.5厘米,黄褐色,密生毛。
奇数
羽状复叶,通常40-50厘米长,叶柄及叶轴均被毛,具有9-17枚小叶;小叶近对生,无叶柄,硬纸质,卵状矩圆形或长卵形,长8-15厘米,宽3-7.5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斜圆形或稍斜心形,边缘有细锯齿,两面均有星状毛,上面稀疏,下面浓密,中脉和侧脉亦有腺毛,侧脉11-17对。
雄性葇荑花序生于前一年生枝顶端叶痕腋内,长可达18-25厘米,花序轴有疏毛;雄花被腺毛,雄蕊约13枚左右,花药黄色,长约1毫米,有毛,药隔稍伸出。雌性花序直立,生于当年生枝顶端,花序轴密生棕褐色毛,初时长2.5厘米,后来伸长达8-15厘米,雌花排列成穗状。雌花密生棕褐色腺毛,子房卵形,长约2毫米,花柱短,柱头2深裂。
果序常具6-10(13)个果或因雌花不孕而仅有少数,但轴上有花着生的痕迹;
果实卵形或卵圆状,长3-4.5(6)厘米,外果皮密被腺毛,顶端尖,核卵状或阔卵状,顶端尖,内果皮坚硬,有6-8条纵向棱脊,棱脊之间有不规则排列的尖锐的刺状凸起和凹陷,仁小。
花期4-5月,果期8-10月。
生长习性
生于海拔800-2000(2800)米的杂木林中。
野核桃天然产地大都在较温暖的地带,一般认为核桃树属于喜温树种,但耐寒性强,不耐湿热。要求阳光充足,也喜阳性树种。对土壤肥力要求较高,不耐瘠薄,喜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微酸性土至微碱性土。
产地分布
甘肃、陕西、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新疆。
栽培技术
繁殖方式
种子繁殖
简单易行,但结果迟,且容易发生变异,影响商品化。种子秋播或经沙藏后春播。沙藏时间需60-90天。如种子干藏春播的,播种前需用温水浸种5-7天,每天换水1次,以促进种子吸胀,果壳裂口,提高出苗率。
嫁接繁殖
能保持优良品种性状,但技术难度大。嫁接方法以春季枝接(皮下接或劈接)为主。通常掌握砧木萌芽后至展叶期10天左右。但接穗应提前剪取,并保湿贮于0度~5度的低温处。芽接在7~9月间进行,多用方块芽接法。枝皮内单宁较多,易形成接口的隔离层。故嫁接操作迅速,削面平滑,有利于提高嫁接成活率。
管理管护
整形修剪
野核桃是喜光性树种,进入结果期后,更需要充足的光照。将树形一般修剪成疏散分层形或自然开心形两种。幼树修剪中主要对干扰树形的一些枝条进行处理。成年大树要及时疏除外围过密枝、下垂枝,并缩剪改造占空间较大的辅养枝,以改进树冠内的光照条件。
土肥水管理
成年树根深叶茂,对肥水的需求量大。每年落叶后深翻一次,扩大树盘,并结合施用基肥,生长期间则在雨后深刨和翻压杂草。追肥在发芽前、落花后及硬核期进行2-3次。每次施肥后,可结合进行灌溉。核桃对干旱比较敏感,缺乏水源的地区可覆盖保墒。雨季则需排除田间积水。在春梢停长后到秋梢停长前要注意控水,以控制新梢后期的生长。冬春经常发生冻旱“抽条”的地区,初冬应灌冻水一次。
防治病虫害
嫁接后,金龟子等害虫便开始取食接穗刚要萌动的芽。嫁接成活后,蚜虫为害新梢嫩叶;刺蛾、潜叶蛾和毛虫等害虫取食叶片。防治金龟子用2.5%溴氰菊酯2500倍液,防治蚜虫用10%吡虫啉2000倍液,防治刺蛾、潜叶蛾和毛虫用5%氯氰菊酯2000倍液。
病害主要有褐斑病、黑茎病、白粉病等,防治褐斑病、白粉病用50%多菌灵800倍液兑80%代森锰锌1000倍液。防治黑茎病用72% 甲霜灵1000倍液兑80%代森锰锌1000倍液。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种子油可食用。可制肥皂,作润滑油。木材坚实,经久不裂,可作各种家具。树皮和外果皮含鞣质,可作栲胶原料。内果皮厚,可制活性炭;树皮的韧皮纤维可作纤维工业原料。
医药价值
功能主治
野核桃油:润肠通便;杀虫;敛疮。主肠燥便秘;虫积腹痛;疥癣;冻疮;狐臭。
野核桃仁:润肺化痰;温肾助阳;润肤;通便。主燥咳无痰;虚喘;腰膝酸软;肠燥便秘;皮肤干裂。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50g,或捣碎嚼10-30g。或捣烂冲酒。外用:适量,捣烂,涂搽 。
附方
治腰痛:野核桃仁(炒熟)五至六两。捣烂冲酒服。(《浙江天目山药植志》)
临床应用
种仁:功能补养气血,润燥化疚,益命门,利三焦,温肺润肠。
化学成份
种仁含油40-50%,蛋白质15-20% ,糖类,维生素A、B、C等。树皮及外果皮含大量鞣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