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庙会
传统民俗盛会
重阳庙会是集民间艺术、宗教信仰、物资交流、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传统民俗盛会。作为安徽屯溪近郊的临溪镇传统庙会。前后举办3天,农历九月初七为正日。这天,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成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易。庙会期间,搭台唱戏,从日落唱到日出,通宵达旦,煞是热闹。建国后,庙会成为地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的交易会。
上九庙会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纪念,俗称“上九会”。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庙会期间,举行游神、祭神活动,搭台唱戏,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设摊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
德胜岩重阳庙会
重阳庙会即是德胜岩庙会,时间是每年农历九月初七、初八、初九三天。聚会地点在德胜岩和曹村。在民国期间庙会最为热闹,有斗牛、迎案、斗台演戏、上庙拜佛等活动。1949年解放后,斗牛和迎案终止,而演戏延续至今,庙会尤存。
斗牛
在斗牛山下有专门斗牛田,富翁专养强北黄牛。饲养讲究,平时吃米粥饭、经常喂酒,临斗前甚至喂人参。斗前约好拼对,斗时披红挂彩背跨旗牌,头插雉尾,头戴盔,双角磨尖。四人牵牛耀武扬威地进场参斗,斗牛在水田中,四周离地站满观众,两牛下田奋力角斗,牛主双方,呐喊助威,输逃赢追,几者牛主倒霉。
演戏三天四夜,每过十年为大年,有十几个村子的演戏班子同时演戏这叫斗台戏,各班子拿出最好“行头”、“剧本”,各自都想斗几他方者,而名声大振。
初八是重阳庙会最热闹一天,当时“三都”、“元都”各村轮流“迎案”到德胜岩、曹村,迎案队伍前面有旗牌开道,锣鼓随行,接着有踩高跷、打滚叉、舞藤牌、叠罗汉等民俗艺术活动。
千佛山重阳庙会
李教授说,千佛山的开发利用在南北朝时有记载,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繁荣。隋朝时期佛教盛传,千佛山从游玩胜地,逐渐渗透进来一些信仰、宗教色彩的活动,更多的人借逛庙进香为由头前来游玩。明代济南成为行政中心后,千佛山兴盛起来。
千佛山庙会起源
应该是从元代成宗年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各州县祭祀三皇——伏羲、燧人、神农。此间千佛山上僧人举办佛事活动,香烟缭绕,经声佛号,钟磬扬韵。是日,善男信女前来焚香叩拜。达官贵人、平民百姓都来虔诚祷告,乞求神灵庇佑。庙会期间,来寺院进香者络绎不绝,有拜神求佛、许愿还愿的,还有送佛衣的,送帐子的,送绣花鞋的等。然后,游山赏景。应祭祀需要,商贾也带来应时的商品。从此,千佛山的九月九也就由过去单纯的登高赏景,变成了各阶层云集的庙会了。
原济南市园林局史志办主任孔宪雷对千佛山的历史颇有研究,他说,千佛山庙会是重阳节的典范。参与庙会就能体验到重阳节的传统风俗。
另外,金秋九月还是丰收的季节,历来千佛山的庙会上就有大量的山货展卖,还要在山上唱戏,有一些庆祝丰收的意味。
千佛山上遍布野菊、黄栌,每到重阳时节,便有大批文人骚客,携茱萸酒,拎菊花糕来千佛山登高赏菊。明朝边贡在《九日登千佛山寺》中说:“背岭丹枫直,垂岩紫菊肥。”此句准确地描绘出了登山后的场面。
千佛山的深秋
秋高气爽,山前山后,盛开的野菊烂漫似锦,清香扑鼻。站在“赏菊岩”上观赏菊花,便成为人们登山的一大乐事。而济南人除赏菊外,还有吃菊花的习俗。人们将白色的菊花瓣采下,蘸上面粉油炸食之;或者配上肉类做成菊花火锅,配之以菊花浸泡的美酒,在山上野餐,别具风味,清香无比。诗人朱照曾在《重阳节同人挈酒历山登高诗》中描述了古人重阳登千佛山的情趣:
闲招三两友,
把酒醉南山。
静喜高松下,
香偎野菊间。
济南有句俗话
七月核桃八月梨,九月柿子来赶集。千佛山庙会时本地盛产的大柿子正好成熟,从山脚到山腰的山路两旁卖柿子的特别多。赶庙会的,多买柿子回家,所以千佛山庙会有“柿子会”之说。任教授回忆说:“我们那时候,赶千佛山庙会都买一串山楂挂在脖子上,或者提一篮子大柿子,带回家挂在屋檐下等到冬天才好吃。老济南都知道大柿子。”济南已故诗文大家徐北文在他的《济南竹枝词》中有一首《重九登高》诗,吟颂的就是这样的情景:
重九枣红柿子黄,
肩儿携妇陟山冈。
齐烟坊下争留影,
佛慧试茶看海棠。
举城同庆的盛会
民国
民国时期的千佛山庙会持续的时间很长,会上扎有彩棚,连唱三天大戏,另外还有马戏班表演,变魔术的、耍猴的、玩杂技的……十分热闹。摆摊叫卖的商贩布满上山的道路两侧,售卖香烛、火纸、土产、山货等零用品。庙会期间,来寺院进香者络绎不绝。
已经68岁的任教授说,千佛山庙会的鼎盛时期是在解放前。作为一个老济南,山会,他是每年必逛的。当初,从兴国禅寺到山脚的盘道上人山人海,接踵摩肩。四乡的山民都来卖土特产,济南城的商贩也来凑热闹。沿途卖山货杂品、香烛元宝和日用百货的摊位鳞次栉比。卖烧饼、包子、馄饨的饭棚,高声吆喝着招徕顾客。传统手工艺品、吹糖人的、捏面人的、卖冰糖葫芦的、卖儿童玩具的,琳琅满目。那时候烧香拜佛的并不多,大多数人都是来游玩的,登高望远。
此时,济南各界人士、观光游客,聚集千佛山,商界也放假一日,以尽游兴。这天,车水马龙,道路为之拥塞。赶庙会的人一直挤到了文化西路的柴油机厂宿舍附近。热闹的场景比今天的山会有过之而无不及。还有人抬山轿送游客到山顶。历年的庙会上,由于人员众多,而且成分复杂、良莠不齐,有时会带来一些麻烦,产生一些社会问题。任教授说:“当时警察局的工作人员都住在山上!”
现状
解放后,千佛山的庙会改名为山会,“文革”时期停了。1982年,千佛山恢复山会,马上就出现人满为患的盛况。孔宪雷老先生当时还是千佛山的管理人员,他对那一段时期的山会情况记忆犹新。1989年的重阳山会历时6天,人数达80万,上市商品八大类共10000多个品种,摊位最多一天1600多个。有山楂、柿子、红枣等土特产,有苏式糕团、兰州拉面、新疆烤羊肉串、山西刀削面、聊城呱嗒等风味小吃。有各种香烟名酒、时装鞋帽、文化用品等日用百货。还有内蒙古的硬气功、聊城的飞车走壁、滕州的驯蛇、杂耍、魔术。1996年,文化活动由通俗变为高雅,如云南的民族民间艺术团、承德普陀之光艺术团、中华鼓乐队、乌兰牧骑演出队、贵州上刀山下火海剧组、草原民族风情、蒙古包等。
保安镇大神庙会
一年一度的“大神庙会”,是连州市保安镇重阳期间举办的传统大型民间活动,也是一种保留完整,发源于汉代的傩祭活动。
大神庙会,期间,当地一带四乡八寨的乡民都走亲访友聚会保安,参与这一民间盛事。
九月初九下午三时许,诸神汇集,环镇游行一周,当地人称之为“赛神游”,这是大神庙会的高潮。
“大神”领头。“大神”由人戴面具扮演,穿龙袍坐龙椅头顶神伞,由八位汉子抬着,前边有戴青面獠牙面具的“判官”和“行者”开路。之后,是香案、锦架、龙狮、八音、十样锦锣鼓和小童扮故事———许仙和白素贞、杨宗保和穆桂英等。
赛神游的队伍除了“大神”之外,还有“高神”,“高神”亦由人戴面具扮演,“高神”站立在“神架”上,被八位汉子抬得高高的。“高神”或数尊,或数十尊,每年不等。“高神”者,当地历代乡贤也。如“高神”孟宾于,保安人,家境贫穷却力学不倦,但仕途坎坷,五试不第,六上洛阳,始得金榜题名,南唐时曾任水部员外郎,其诗有盛唐风格。
追及大神庙会的历史,当地的人都说不清,只知是祖辈沿袭下来的。但当地的人都会讲一个传说———先前,京城皇上的龙床摇晃不稳,没有人能扶正。一日皇上托梦,梦见保安有个黄保义能扶稳龙床。皇上就派人请黄保义上京。黄保义终于扶稳了龙床,自此江山稳固。皇上因此要封官留黄保义在京城,黄保义谢绝了,说什么也不要,只求将京城的繁华热闹带回偏僻的家乡,皇上见留不了,就传旨:黄保义从京城回乡的马蹄所踏处的良田,一律归他所有。善良的黄保义不愿占人田地,就骑马弯山兜岭走回家乡。保安的大神庙会是黄保义从京城带回来的。
这只是民间的传说。保安的大神庙会,原先应是一种傩祭活动,又是民间的傩戏演出,这是乡民的特定季节的一种接神驱鬼祈福的祭仪。如今,保安的重阳大神庙会演变成一种敬老活动,各村60岁以上的老人,都参入赛神游的队伍,受到大家的敬重。有资料载,汉代的京城有大型的傩祭活动,皇帝大臣和市井百姓均一起参与。有待考证的,是京城的傩祭,什么时候流传至南粤僻地?保安的大神庙会,又为什么能保留至今?
保安重阳大神庙会,从九月初七下午上福山“请神”开始,至初十上午“送神”结束。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5-30 22:51
目录
概述
上九庙会
德胜岩重阳庙会
斗牛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