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
重庆理工大学二级学院
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作为学校主要的工科二级学院之一,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结构合理、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2人。学院于1992年从机电系分离,成立了电子工程系,2002年更名为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
学院简介
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其前身是1985年复校的重庆工业管理学院机电工程系,为更好的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求,加快电子信息类学科专业的发展,于1992年从机电系分离,成立了电子工程系,2002年更名为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
学院在校本科生近2000人,研究生120余人。现拥有5个本科专业(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通信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仪器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1个专业学位授权点(电气工程领域)。作为重庆理工大学历史最悠久、最重要的工科院系之一,历经几十年的发展,形成了结构合理、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在编教职员工102人,教授22人,副教授31人,博士29人,硕士生导师34人,其中,拥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重庆市“两江学者”、 重庆市杰出专业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杰青”、重庆市青年拔尖人才、重庆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等多人。获得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科工委重大项目等一批国家级科研项目,取得了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学院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近五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0余篇,其中SCI、EI、ISTP收录300余篇,承担各类项目500余项,总经费达7000余万元;获专利50余项;出版著作50余部。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专利金奖1项,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奖在内的省部级奖励10余项。
多年来,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一直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遵循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教育理念,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专业建设为核心,以质量和特色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中心,以培养高技术复合型工程应用人才为目的,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积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努力实现专业质量、结构、规模、效益协调发展,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个性协调发展,使学院成为人才培养、研究创新的重要基地。
历史沿革
1985年重庆工学院复校,成立机电工程系
1992年 从机电工程系分离,成立电子工程系
2002年 成立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
2003年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成为重庆工学院首批硕士点之一
2006年 信号与信息处理学科硕士点申报成功
2006年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学科被评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2007年“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重庆市高校工程研究中心”4月份获准成立,同年9月“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获准成立,实现重庆工学院教育部科研平台零的突破
2007年 “精密测试技术与智能传感器”重庆市(首批)创新团体获准成立
2007年 重庆市“电工电子技术实验示范中心”申报成功
2007年(首批)校级优秀教学团队“电工电子技术教学团队”获准成立,电子信息工程被评为学校的品牌专业。
学院领导
院长
李山(1965年—),教授,工学博士,现任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院长。重庆市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学术技术后备带头人。主要从事电力 电子与电力传动学科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先后承担过国家863项目、省部级重点攻关项目多项,曾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传动及运 动控制技术、电动汽车驱动控制技术以及大功率变换技术等。
党总支书记
副院长
张红民(1970年- ),教授,工学博士,硕士生导师,现任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美国光学学会会员,重庆市光学学会理事,重庆市科技项目评审、信贷咨询专家,天津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
长期从事图像处理与分析、计算机检测与控制、智能仪器等方面的研究与开发工作。作为主要研究人员曾先后参与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子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项目、国家海外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等国家级项目的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完成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各1项。设计完成了岩心岩屑荧光高分辨率图像采集与分析系统、自动报靶图像处理与分析系统、随机扫描双光子显微成像系统等,开发了高温高压非接触智能页岩膨胀测定仪、毛细管吮入时间仪(CST仪)等。获江汉石油管理局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一项。在《Optical Engineering》、《仪器仪表学报》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47篇,其中SCI收录2篇、EI收录11篇、ISTP收录3篇,参编著作、教材5部(其中副主编1部)。
副院长
朱 革,男,70年8月出生,博士、教授,现任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协助院长分管科研和研究生教育,全国误差与不确定度研究会理事会常务 理事。199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1992.7-1997.8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设计研究院工作。1997.7-2003.12相继在重庆大学 获得工学硕士和博士学位。2004以来,重庆理工大学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量精密测量、精密仪器及机械。先后参与和负责了20余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项目、863项目、国防科工委项目及其它各种省部级项目。获专利6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被三大检索收录12篇。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 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二等奖、重庆市技术发明一等、三等奖各一项, “十五”期间重庆高校十大科技进展项目1项。
师资队伍
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和发展,形成了结构合理、能力强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82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34人,博士20人,硕士52人,师资队伍中教授、副教授等高级职称占59%,博士、硕士88%。
(2010年6月29日资料)
杰出人才
彭东林: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重庆市优秀专业技术人才、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信息产业科技创新先进个人
、重庆市九龙坡区突出贡献专家
李山:重庆市学术技术后备带头人、重庆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余成波: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322人才”第二层次、重庆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张兴红:重庆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重庆市巴南区学术技术带头人
张莲:重庆市优秀青年骨干教师
机构设置
学院下设有: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办公室、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检测与控制技术实验中心、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中心、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测控技术与仪器系、 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理论电工与电子技术教研室。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办公室
办公室主任:陈鸿雁
成员:肖芃、唐海燕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
工作职责:
一、制定学院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工作的计划和各项规章制度,组织实施并检查贯彻执行情况。
二、调查分析并准确把握学院学生思想状况,根据学校安排布置各项学生活动。
三、组织学生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学生党团组织建设等工作。
四、组织校院两级学年评优和“五四”评优、表彰、奖励及违纪学生的处理工作。
五、安排和组织学生奖学金、贷款、困难补助的评定、发放和管理工作。
六、做好学生的心理咨询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七、负责班导师的选聘、培训、考核及奖惩工作。
八、负责学生会、学生社团、青协等学生群体的指导工作。
九、负责学生的就业工作。
十、完成学院交办的其它工作任务。
检测与控制技术实验中心
实验中心始创于1985年重庆理工大学建院复校初期,隶属于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 实验中心主要为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的“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测控技术及仪器”及“电气自动化”四个专业的专业实验、课程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提供教学实验环境;为机械类、计算机信息类、管理类的专业方向开设基础和专业课实验。此外,中心还能为教师、学生和社会的科研、服务提供必要条件。
(更多实验中心信息请点击扩展阅读)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中心
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中心是我校重点规划建设的实验中心之一。1997年我校进行实验室管理体制改革,由原校、院、系三级管理改为校、院两级管理,将隶属于各专业系的 “电工技术”、“电子技术”、“电气控制”、“计算机应用”等实验室整合为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中心。中心的建设对推进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2001年中心被确定为重庆市普通高校基础课教学合格实验室。2007年中心评为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实验中心既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实践基地,也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挑战杯、机器人大赛等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基地。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系
测控技术与仪器系
电子信息工程系
通信工程系
通信工程专业是重庆理工大学2014年新办专业,已拥有一批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师资队伍,培养计划贯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突出能力”的原则,掌握电子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突出培养学生移动互联网领域研究和开发水平。
理论电工与电子技术教研室
专业简介
自动化
学科二级类:电气信息类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一、有关说明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电工技术、电子技术、控制理论、检测技术及仪表、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等较宽广领域的工程技术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能在运动控制、过程控制、自动化仪器仪表、计算机测控技术等领域从事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科技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自动化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良好的工程实践训练,掌握自动化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进行控制系统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以及一定的管理、决策能力。
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一、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其二、具有全面的电气信息工程素养,掌握本专业必须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理论、电子技术、控制理论、计算机软硬件基础及应用等;其三、较好地掌握自动化仪表、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电气控制与PLC等方面的知识,了解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其四、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分析、设计、绘图、计算、测试、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知识等基本技能;其五、在本专业领域内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组织管理能力,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和协作精神。
(三)主干学科
控制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程序设计基础、电机与拖动基础、自动控制原理、过程检测与仪表、电力电子技术、过程控制、运动控制系统等。
(五)主要实践环节
电路电子基础实验、电子技术应用实验、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检测与控制综合实验、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综合实验、军训、工程训练、电子技术课程设计、计算机控制技术综合应用设计、自动控制工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含毕业实习)等。
(六)专业特色
本专业本着“大基础、大工程”的教育理念,按照“2+1+1”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设置。一二年级按电气信息大类进行培养,进行通识教育和学科基础教育,夯实人文素质和科技素质功底;三年级按专业进行培养,夯实专业知识和能力基础,突现自动化专业“控(制)管(理)结合,强(电)弱(电)并重,软(件)硬(件)兼施”的特点,在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控制理论基础的同时,重点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设计、调试等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信息处理的能力,突出计算机在工业控制领域的应用;四年级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情况进行工程能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到企业去进行专业实践和实习或将工程技术人员请进来授课等方式,提升学生面向行业岗位的实际工作能力。整个过程以基本素质和工程能力的培养为主线贯穿始终,采用模块化知识结构,通过柔性的课程设置和体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在保证人才的基本素质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的基础上,使学生在自动控制领域形成特长,体现个性需求,成为具有“宽厚、复合、开放、创新”特征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电子信息工程
学科二级类:电气信息类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一、有关说明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领域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及实际技能,能从事各类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研究、设计、制造、应用和开发,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和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电子技术及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与应用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受到电子技术与信息系统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研究、应用与开发电子设备和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一,较系统的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及实践技能,适应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宽口径的工作需要;其二,掌握电子电路的的基本概念和实践技能,具备分析和设计电子设备的基本能力;其三,掌握信息获取、传输、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应用的一般方法,具备分析、设计、应用信息系统的基本能力;其四,具备跟踪电子信息工程领域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的工作能力;其五,具备研究、开发新系统、新技术的初步能力;其六,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并能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
(三)主干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主要课程
电子科学与技术类课程: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子测量与传感器、EDA技术。
信息与通信工程类课程:工程电磁场、信息论与编码、通信原理、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协议开发及应用、接入网与智能网技术、光纤通信技术、移动通讯、电信网技术基础。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课程: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基础、微机原理及应用、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计算机通信网、单片机原理及应用、DSP技术及应用、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等。
(五)主要实践环节
主要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工程训练(含机械制造基础训练、电子技能训练)、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信号与信息处理综合应用设计、电子信息工程综合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
主要专业实验:电路电子基础实验、电子技术应用实验、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电子综合设计实验等。
(六)专业特色
本专业贯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突出能力”的原则,按照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要求学生掌握电子技术、计算机、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与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注重实践环节,加强与厂矿和科研院所的横向协作,建立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导师制”等措施和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
测控技术与仪器
学科二级类:仪器仪表类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一、有关说明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精密仪器设计制造以及测量与控制方面基础知识与应用能力,能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从事测量与控制领域内有关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运行管理等方面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精密仪器的机械、电子学与光学的基础理论,测量与控制理论和有关测控仪器的设计方法,受到现代测控技术和仪器应用的训练,具有本专业测控技术及仪器系统的应用及设计开发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一,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及正确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其二,较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宽广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机械学、电子学、光学、测量与控制、市场经济及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其三,掌握光、机、电、计算机相结合的当代测控技术和实验研究能力,具备测控技术、仪器与系统的设计、开发能力;其四,具有较强的外语应用能力;其五,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创新意识和较高的综合素质。
(三)主干学科
仪器科学与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工程、光学工程。
(四)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自动控制原理、工程信号处理、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工程力学、工程光学、传感器与自动检测技术、精密机械设计基础、嵌入式系统设计及应用等。
(五)主要实践环节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工程训练(含机械制造基础训练和电子技能训练),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含毕业实习)等。
主要专业实验:电子技术应用实验、微机原理及应用实验、电路电子基础实验,以及测试、控制、光电等方面的专业实验(分散在课内进行)。
(六)专业特色
本专业以仪器仪表学科为基础,以多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为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按照“宽口径、多样化、抓基础、重实践”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特别重视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通过“导师制”等措施和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注重实践环节,加强与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横向协作,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学科二级类:电气信息类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一、有关说明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能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电子技术、自动控制系统、计算机技术等相近领域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制造、试验分析、运行管理工作的宽口径的高素质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基本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主要特点是强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结合、元件与系统结合,学生除学习工科必须的理论基础知识外,还要学习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知识,接受电工电子、电力系统自动控制及计算机技术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研究、设计、分析、调试等基本技能和解决电气工程技术与控制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
通过培养,学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其一、掌握较扎实的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的基础知识,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和管理科学基础和外语综合能力;其二、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必需的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主要包括电路原理、电子技术、电气工程、自动控制理论、计算机原理与应用等;其三、获得较好的工程实践训练,具有较熟练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其四、获得较好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及系统开发方面的实践锻炼;其五、具有较强的工作适应能力,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的实际工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
电气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
(四)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微机原理及应用、电机学、自动控制原理、电气工程基础、电力电子技术、电气测试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电力系统分析、电力系统与继电保护、电力系统综合自动化、高电压工程等;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方向:电力拖动基础、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系统、电力电子装置与系统、开关电源技术等。
(五)主要实践环节
主要专业实验:电路电子基础实验、电子技术应用实验、电气工程综合实验等。
主要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军训、工程训练、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电气控制技术应用设计、电气工程综合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
(六)专业特色和方向
本专业按照“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突出能力”的原则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在夯实通识基础、专业基础的前提下分方向培养高级专门人才,拓宽了就业领域。课程设置充分体现了电气工程的四大特点:强电与弱电结合、电工技术与电子技术相结合、软件与硬件相结合、元件与系统相结合。通过采用模块化知识结构,柔性课程设置,充分体现“素质教育”、“因材施教”。采用“专业导师制”等措施和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注重实践环节,加强与厂矿和科研院所的横向协作,建立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本专业分电力系统自动化和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两方向:电力系统自动化方向主要以电力系统为对象,研究其组成、运行、控制原理及控制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方向主要研究电能的变换与控制、电力传动及其自动化等理论技术和应用。
通信工程
学科二级类:电子信息类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一、有关说明
(一)业务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具备通信基础理论和专业理论,系统掌握现代通信技术,能在信息通信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设备制造、网络运营、技术管理的工程技术人才。
(二)基本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学生在学习大学数学、大学物理、人文学科及外语的基础上,主要学习通信理论和通信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接受通信工程领域软硬件、系统与网络的设计与应用、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方面的基本训练,具备能在信息通信领域从事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具备工程职业道德、爱国敬业精神、人文科学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有从事通信工程领域科学研究、工程设计、技术服务和工作所需的数理知识和其它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掌握通信工程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系统掌握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络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具有设计、开发、调试、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能力;掌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文献检索和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了解通信与信息行业的相关政策和法规;了解信息通信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动态;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较强的表达能力和人际交住能力以及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三)修业年限及授予学位
四年,授予学士学位。
(四)主干学科
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五)主要课程
电路原理、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通信原理、信息论与编码、计算机通信网、通信电子线路、数字信号处理、通信网理论基础等。
(六)主要实践环节
主要实践教学环节包括:机械基础技能训练、电子技术技能训练、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信号与信息处理综合应用设计、通信工程专业综合设计、毕业实习、毕业设计等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计35周。主要专业实验:电路电子基础实验、电子技术应用实验、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实验、通信原理综合实验等。
(七)专业特色
本专业在制定培养计划中贯彻“加强基础、拓宽口径、注重素质、突出能力”的原则,按照培养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思想,要求学生掌握电子技术、通信与网络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存储与应用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受到通信工程实践的基本训练,具备设计、研究、应用与开发通信系统及设备的基本能力。本专业主要面向移动网络终端、无线通信、宽带通信技术等领域,培养从事工业设备终端智能交互和网络技术领域的系统设计、系统分析与科技开发及研究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同时,也培养具备通信网用户接入、通信系统及设备的设计、研究、应用与运行维护的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方案注重实践环节,加强与厂矿和科研院所的横向协作,建立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导师制”等措施和方法引导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以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的目的。努力培养具有扎实专业基础,掌握最新通信理论、通信系统、通信设备以及信息系统等方面专门知识的,具有系统设计能力和制造能力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科学研究
科研机构
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机械检测技术与装备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是重庆市工程研究中心的基础上,于2007年10月经教育部批准、以重庆理工大为依托单位立项建设,是教育部立项建设的工程研究中心家创新体系(大学)的技术创新基地,是“985工程”和“211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远程测试与控制技术研究所
智能控制技术研究所
车辆电子技术研究所
科研项目
部分科研项目
(2011年3月23日资料)
科研成果
所获专利
成果奖励
著作出版
合作交流
校企合作
2008年6月,哈量集团董事长魏华亮率考察组对重庆理工大学电子学院的时栅技术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期间,考察组与重庆理工大学副校长石晓辉教授和时栅传感器发明者——电子学院院长彭东林教授等就时栅传感器技术及合作意向进行了交谈。通过交谈,双方达成共识并确定了合作目标,即双方合作开发生产高精度时栅传感器系列产品,形成产业化,在国内市场上逐步取代进口的光栅。
学术讲座
报告题目:Introduction to Semiconductor Industry(半导体产业介绍)
报 告 人:杨东升(美籍华人) 博士后
台湾渝德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总经理
台湾川禾科技(重庆)有限公司 执行董事 / 特殊项目总监
主 持 人:赵明富 博士、教授
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
报告题目:大气环境与输配电装备安全
报告人:司马文霞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新世纪百千万人才
重庆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系副主任
主持人:赵明富 博士、教授
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 副院长
参考资料
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简介.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2011-03-23
历史.重庆理工大学.
学院领导 院长.重庆理工大学电子信息与自动化学院.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3 21:47
目录
概述
学院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