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甘薯研究中心、重庆市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前身是
西南师范学院生物系甘薯科研组(从事甘薯研究可以追逆到上世纪50年代初),
1992年经
重庆市人民政府批准正式成立,是原
西南师范大学唯一的一个经地方政府批准成立的专门科研机构是“国家现代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的承担单位。
其人事、编制隶属西南大学,业务接受学校和重庆市科委双重领导,下设育种栽培、生物技术、加工开发三个研究室,是重庆市遗传学会的挂靠单位,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2人,其中正高职称5人、副高职称3人、博士5人。目前,重庆市甘薯研究中心主任张启堂研究员曾担任
中国遗传学会理事、国家甘薯品种鉴定委员会委员、中国作物学会甘薯专业委员会常委、重庆市作物遗传育种学科学术带头人、重庆市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委员、重庆市遗传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法人)、重庆市良种创新工程项目甘薯专项首席专家等学术职务。2009年重庆市科委批准,以重庆市甘薯研究中心为主体,整合校内外甘薯研究力量,组建重庆市甘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于2011年12月通过重庆市科委组织的专家验收组验收。
中心在甘薯的遗传育种、栽培繁殖、病虫防治、形态解剖、生殖发育、生理生化、产后加工等方面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九五”以来,先后承担国家“863”、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省市科技攻关等科学研究课题30余项,其中连续主持了三届全市良种创新工程项目甘薯专项的研究工作;完成通过省市级以上鉴定成果26项;获部委、省市科技进步二、三、四等奖12项,其中1991年至1995年连续五年获得教育部、四川省、重庆市科技进步奖等5项。“八五”、“九五”期间,育成“渝苏1号”、“渝薯34”、“渝薯20”、“
渝苏303”、“
渝苏297”、“渝苏76”等甘薯新品种。2001年以来,育成“渝苏303”、“渝苏153”、“渝苏151”、“
渝紫263”甘薯新品种通过国家级品种审定(鉴定)和“渝苏30”、“
渝苏162”通过重庆市品种审定,2010年育成高产、高淀粉品种“渝苏8号”通过国家审定,育成棕综合利用性型紫薯“
渝苏紫43”、高胡罗卜素食用型、食品加工型品种“渝薯99”通过重庆市鉴定,育种效率高、成效大这在国内属开创先例。利用甘薯近缘野生种I.trifida开展种间杂交,育成高产、优质和抗病的淀粉用甘薯新品种“渝苏303”,其鲜薯、薯干和淀粉产量均超过我国目前甘薯生产上大面积应用的甘薯品种“徐薯18”和“南薯88”(“徐薯18”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南薯88”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且其抗黑斑病能力强于“徐薯18”和“南薯88”,在通过四川、重庆、江苏、江西三省一市品种审定后,2002年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这是在国内率先通过远缘杂交育成通过国审的甘薯新品种。这一开展甘薯种间
杂交育种的成功,突破了长期以来我国甘薯育种亲本贫乏的局面,在育种技术上实现了创新,对我国开展甘薯远缘杂交种育、提高甘薯育种技术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国内多位著名甘薯专家评价该成果认为 “育种方法居国内领先,育种成效国际领先”,在2002年获重庆科技进步二等奖后,以此为主申报的“甘薯系列专用型新品种筛选及推广应用”成果于2004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新选育的色素用和保健用紫肉甘薯新品种“渝紫263”在长江流域薯区平均鲜薯亩产1700公斤以上,色素含量达0.98%,处于国内同类品种领先水平。这些新品种用途十分广泛,有的可作淀粉工业或食品加工业的原料,有的可作为功能性营养保健食品,有的可作为无公害的营养保健型蔬菜,有的可作为提取天然色素的原料,已在江苏、四川、重庆、江西、安徽、河北、河南、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16个省市的有关地区累计推广1500万亩,新增社会纯收益15亿元。研发的食品加工工艺“无明矾甘薯粉丝”是以生物制剂解决甘薯淀粉的净化脱色和用生物产品取代传统粉丝生产工艺必须加入明矾的问题。
用此技术生产的甘薯粉丝属完全的绿色食品,具有防治老年痴呆症的发生等保健功能,产品质量标准可达到或超过通用加工工艺生产的粉丝产品。目前,该工艺已转让有关企业使用。筛选出PS53、渝菜1号等甘薯蔓尖蔬菜专用型新品种。甘薯科技产业化成功起步,“甘薯新品种‘渝薯34’的推广应用”和“甘薯淀粉用新品种‘
渝苏303’的开发”2001和2002年两年均获得重庆市“科教兴渝金桥工程”优秀项目一等奖。在《Biologia》、《
中国农业科学》等刊物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 “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抗褐化甘薯的方法”、“紫色甘薯紫色素和粘蛋白的提取工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一种利用微生物筛选高产燃料乙醇的甘薯品种的方法”、“甘薯肉桂酸一4一羟化酶蛋白编码序列及其应用”等申报受理国家发明专利;开展甘薯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研究方面,以甘薯抗褐化的分子机理研究和甘薯淀粉、
类胡萝卜素、紫色素代谢工程为重点,用“渝苏303”作材料,克隆了
多酚氧化酶基因(IbPPO)、异戊烯基焦磷酸异构酶基因(IbIPI)、腺苷酸基因(IbADK)等十余个基因的cDNA全长。
从2005年以来,重庆市甘薯研究中心借以
西南师范大学和
西南农业大学合并组建西南大学和被农业部列为“国家现代甘薯产业技术体系重庆综合试验站”为契机,取得进一步发展。
2008年经重庆市科委批准,以重庆市甘薯研究中心为主体,整合
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农学与生物科技学院、食品科学学院、植物保护学院、药学院和重庆三峡农科院等的相关人才和资源,同时建设“重庆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形成了在国内研究方向最齐全的科研团队。近年来,中心以常规育种和生物技术相结合,在培育出淀粉、紫色素、
胡萝卜素、蔬菜、水果、花卉等专用型新品种(系)的基础上,围绕能源甘薯和特色专用甘薯的选育与开发,加强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目前已取得了很大成效,承担了国家发改委、科技部、农业部、四川省和重庆市等多项重点研发课题,与重庆巴将军饮食文化有限公司、
重庆捷那顺世汽油醇有限公司、内江市蜀国食品有限公司等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