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根主义(Reagan Doctrine),时任美国总统
罗纳德·威尔逊·里根于1986年3月14日发表的题为《自由、地区安全和全球和平》的咨文中,首次提出的针对
第三世界的施政方针。主要内容是与
苏联争夺第三世界。认为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势力伸展过长,内外交困,难以巩固已经取得的进展。美国应准备以“低烈度战争”阻止和反击苏联在第三世界对美国利益的威胁,遏制它的扩张主义,把它取得的政治和军事进展推回去;鼓励第三世界亲美右翼政府的活动,加强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和抗苏武装的经济、
军事援助,稳定局势。
具体实施
美国1986年上半年向安哥拉的安盟和
阿富汗抗苏力量首次提供几百枚美制先进武器——毒刺式导弹,先后两次动用美国军事力量打击在利比亚的目标,是里根主义的最初实施。
里根政府自上台之日起,就有一个管教第三世界的日程表。虽然东西方对抗是里根总统以激烈的方式所明确宣称的主题,对新一届华盛顿政府的大多数官员来说,南北冲突问题和东西方的对立同样严重,解散欧佩克和击退苏联
共产主义一样重要,世界银行中的麦克纳马拉派
自由主义者和
美国国务院中的麦克戈文派人士都同样的可恶。
核心意识
大获全胜的里根主义哲学和姿态包容了杂七杂八的思想传统,但其核心的意识形态与
共和党的中西部和西部派别有紧密联系,
巴里·戈德华特
世界价值
对里根主义者而言,大政府的开明民主传统、社会福利以及对劳工的支持,与美国牌号的个人主义自由和自由市场是互相抵触的,并代表了一种偷偷摸摸的
社会主义东欧、中国,以及最终在苏联击退共产主义,在国内方面,击退经济生活中的大政府和大劳工。
支持看法
1973年在
阿尔及尔召开的
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上,
77国集团督促以政治联合来争取经济力量。参与国要求西方国家做出大量的经济让步。随后的一年,他们将斗争移到
联合国大会,并通过了《
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宣言南极洲的研究和辩论,来实现他们对海底、空间和南极洲的控制。
马来西亚总理 文献支持
文章中的妖魔是第三世界国家政府。在里根主义信徒的眼中,不管他们正式的政治倾向是什么,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政府——除了
智利和殖民地
香港保守派分析家彼得·鲍尔和巴西尔·雅美在一篇很有影响的文章中更一般性地争辩道:
外部援助提高接受国政府的资金、人缘和权力,从而提高了它们对于社会其他方面的控制能力。因此它给第三世界国家带来灾难性的民众生活政治化……当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被广泛政治化的时候,人们的生计,甚至他们经济和身体意义上的生存都取决于政治和行政决策。这个结果带来了冲突……这一系列发展将人们的注意力由生产性活动转向政治领域;而人们的活动取向必然是一个国家经济表现的关键因素。⑨
民族主义力量和第三世界自私的精英搞
绥靖主义,而这些人却致力于破坏北方的全球经济霸主地位。
实际上,里根新内阁的许多成员坚信:北方的利益和南方的利益是根本相对立的,而当前的任务是通过制定坚定的政策来修补损失,这些政策的目的在于:击退南方,在美国主宰的世界经济体系内,重新征服越来越难以管理的第三世界。1981年10月,罗纳德·里根在墨西哥的坎昆出席了事先大肆声张的经济峰会,该会议期望将南北关系引进一个新阶段。然而后来人们才知道,
坎昆会议成为以自由市场名义进行的一场全球经济反革命运动的序幕。
反对意见
另外,不受欧佩克控制的油田的发展和加速开采,如在北海和阿拉斯加的油田,明显削弱了欧佩克这个卡特尔组织对石油价格的控制。
更进一步,在七十年代末,美国运用外交技巧,将
欧佩克从其他第三世界国家集团为控制铝土岩、锡和其它原材料价格而成立卡特尔的努力中分裂出来。1975年当第三世界国家政府蜂拥而至
巴黎参加国际经济合作大会 (CIEC) 并与北方进行对抗之际,许多国家满心指望着欧佩克的产油国会和它们站在同一战线,以要求订立一个有关一大批商品的全面协定。但是,
沙特阿拉伯形式分析
治理世界银行
外援政策成了里根政府约束南方的决定性武器。对绝大多数里根主义信徒而言,似乎早已经达成这项共识:外援主要是一种政治工具,它应该主要被用来巩固和加强美国在国际强权政治中的地位。实际上,在里根执政期间,非军事性的、但和安全目标挂钩的双边援助的真实增长在80%以上,同时发展外援和食品援助下降了。
主要措施
兜售结构调整贷款
结构调整贷款通常所附带的条件及其理由包括如下内容: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和减少对境外资本的需求,急剧削减政府开支,这个措施的实施意味着削减健康、教育和福利方面的开支;
●削减工资,或者严格限制工资的增长,以防通货膨胀,并使出口产品更加具有竞争力;
●放开进口限制,以使本土工业更有效率,并设立激励条件,鼓励为出口市场而生产,这被看作既是获得紧迫需要的外汇收入的渠道,又是比国内市场更具活力的增长动力;
●取消在工业和金融服务业方面的外资限制,以使得本地的生产和服务在外来竞争的压力下更有效率;
●让当地货币对美元等硬通货贬值,以使出口更具竞争力;
●将国有企业私有化,并着手进行急剧的非管制化,以便促进资源依照市场而不是政府命令进行分配。
单单接收这些条件并不意味着就一定可以获得结构调整贷款,接收国还必须同意由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严格监控是否达到由国际银行业务专家们所制定的目标。结构调整贷款是分批发放的,所以借贷国达到调整目标,意味着下一笔贷款的发放,达不到目标,则意味着下一笔贷款的延期或冻结。由于结构调整措施涵盖了宏观经济政策的诸多方面,同意接受结构调整贷款,实质上形同将一个国家的经济控制权拱手让给世界银行。实际上,世界银行的前加拿大执行主席曾经证实:
结构调整贷款中包含的宏观政策建议触及了发展政策过程的最为核心的部分,对于接收结构调整贷款的国家而言,它们经济增长的速率和方式,以及与此相关的社会目标,恰恰就是国家主权,尽管国家主权是一个捉摸不定却又十分重要的概念。
虽然世界银行的经济学家们努力地兜售结构调整贷款,宣称它是提高效率和维持增长之必须,第三世界国家的领导人们从一开始就清楚地意识到:结构性调整计划的攻击目标,就是第三世界的国家机制,里根主义信徒们将这个机制看作是使第三世界国家经济主权的运作成为可能并具有成效的工具。
债务危机和全球调整
利弊分析
至1986年初,十五个债务国中被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尔所指定的十二个优先债务国,其中包括了巴西、墨西哥、阿根廷和菲律宾,都答应接受结构调整计划。结构调整贷款从1981年国际银行总贷款额的3%,上升到了1986年的19%。五年以后,这个数字上升到25%。到1992年底,共有大约267项结构调整贷款得到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