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份
武汉市独特的民居形式—里份
里份,是武汉市独特的民居形式,是最具代表性的建筑群落。武汉市近代最早的里份,起源于汉口开埠后的19世纪末。由于汉口在近代发展最为迅速,里份的分布以汉口最为集中,建筑成就、价值也最高。
建筑介绍
里份是武汉独特的民居建筑,如同北京的胡同,上海的弄堂一样,这类民居形成于特定的历史时期,蕴涵着一座城市独特的地域文化,是城市个性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口的里份民居是近百年民居文化的一个缩影,也是汉口开埠之后西方低层联排式住宅和中国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的结合体,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产物,是“中西建筑文化交融”的标本。
设计特点
里份讲究适应季节变化、注重解决室内高温的设计,房间内有良好的通风和增设遮阴设备。住宅窗子安装成两层,内层玻璃窗,外层为木制百叶窗。阳光直射时,关上外层百叶窗,既遮阴,又通风。
居室内用木栏杆内衬木裙板“隔栅”将屋内隔成几间,隔栅上多有精美的雕刻,这种传统的木装修冬季让居室内增添了几分典雅和古朴。夏日卸去,空旷敞亮,便于白天通风、晚上乘凉。
里份中邻里关系非常密切。因为里面的生活设施,如自来水等多为公用,而居民十分密集,这就产生了里份里的规则:互帮互助成为习惯,邻里关系融洽和睦,自然遵守某些不成文的生活资源分配规范。
里份是武汉早期的居民社区。过去的里份里有专人负责治安、防火防盗等事务,类似于物业管理,而且工作非常负责。
历史演变
传承时期
古代“里”的建设(唐代—1860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个新的高峰,唐代大中商业城市再次大量出现,但这并没有打破城市固定、僵化的城市市场管理制度。市场在城市规划中还是被置于一个特定的区域,设立市管,定时交易,不可逾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定。而且随着封建统治的加强,城市居住区开始模仿市场管理制度,里变为坊,四周环以围墙,设置管理人员,定时出入。唐长安、洛阳两城的兴建,将上述坊市制度发展到顶峰。武汉最早的里出现在唐代,与中国里坊制居住形态的成熟期处于同一时代,当时的里主要集中于市场中心周边,多为世家居住之用。布局多采用传统三合院、四合院对称布置的形式。
再生时期
近代里份的产生(1861—1910年)在中国工业化的初期,工业化和城市扩张吸收了大量的农业人口,使之转化为工人。他们在工厂的外围用草席、木板、竹杆和石块等简易材料修建成简陋的工人居住区,形成大面积的棚户区,这促成近代里份建筑的出现和发展。
1861年之后,帝国主义依据不平等的《天津条约》,辟汉口为长江对外通商口岸,英、俄、法、意、日相继建立租界,这在两个方面影响了武汉的民居建设:一是西方的建筑手法与技巧大量传入武汉市,冲击本土的建筑文化,许多西方的建筑片断和建筑语汇出现在古老的中国民居建筑中;二是汉口成为通商口岸,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引发了人口的急增,房地产业也随之应运而生。兴建里份建筑的第一次热潮在这一时期到来,据武汉地方志记载,当时大量的房地产投资者在毗邻租界的商业地带大兴土木,建设简易住宅。这些住宅一般为三间两厢或两间一厢,没有厨房和厕所,更不用提细部的环境设计,但是这类建筑因其造价低、建设快,满足房产开发商的经济利益和居民对低层次住宅的大批量需求,因此得以迅速发展。如1901年前后建成的生成里、德兴里、海寿里、新昌里,1902年1905年建成的长清里,1908年后建成的泰兴里、如寿里、永康里、三分里、四成里。这一时期的建成的里份由于近一个世纪的失养失修,其居住条件严重恶化,很多已经基本无法辨识其应有的历史文化价值。
兴盛时期
近代里份的兴建(1911—1937年)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武汉的里份进入了全面兴盛的时期,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1914—1918年间,里份建设主在集中在今天的江汉路、南京路一带,这些里份规划较好,建筑多为二层小楼,外观整齐、里份内的通道宽敞、生活设施齐备,建筑为单元联排式,中间是堂屋,侧面是正房,后面有楼梯及厨房,有的还有后院。
第二阶段从1918—1930年间,武汉建造了35个里份,约2000多栋建筑,标志着里份建设进入一个全面兴盛的时期。自1917年华商总会的买办们发起建设模范区,大规模建设了一大批砖木结构或混合结构的里份建筑,辅堂里、坤厚里、昌年里、永贵里、积庆里均在这一时期建成。这些里份围合宁静、户型标准多样、建筑质量统一、基础设施配套、空间灵活多变、社区文化浓厚、邻里关系密切,成为武汉近代里份建筑的杰出代表。
第三阶段在1930年之后的几年间,汉口特别市政府颁布了较为严格的规划与建筑法规,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近代行政管理体制,对城市建设实行较为全面的综合管理,里份的建设进入一个规范化的时期。洞庭村、金城里、同兴里、大陆坊、江汉村等一大批优秀的里份都在这一时期产生,在这些里份中,不同风格的建筑房屋,中式石库门、土库门、欧式小洋楼以及中西合璧的门楼应有尽有。石库门的门头装饰大多采用传统的花鸟虫鱼图案,高雅而不失富贵气派。住宅内的局部装饰也很细致,一些木制门窗为格子窗,窗子下半截镶条环板,做工精细,花心及腰华板的装饰采用中国传统的建筑花饰图案,精致的木栏杆体现出传统民居精巧、素雅的装修风格。这些不同风格的建筑特点构成了里份的建筑文化,也构成了一段历史的记忆。
衰败时期
近代里份的衰退(1938—1949年)
1938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全中国处于动荡不安的境地,到1949年武汉解放前夕,武汉的里份建设处于完全停滞的状态,不但没有新的建筑产生,反而被炮火摧毁近万幢建筑,同时为了适应备战的特殊状态,大量的简易棚户房又开始出现。到1949年武汉共200多条里份,里份建筑3000多栋,是老汉口商业区民居和商铺合而为一的独特市井景观。
动荡时期
现代里份的改造(1950—至今)
从建国后至今,它经历了和中国其他历史性的文化名城、名街相似的保护经历,有保护的呐喊和切实的措施,但事实却不容乐观,1949年尚存的208条里份到2001年仅剩下140多条了,连武汉最大的里份华中里也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被全部拆除。
分布范围
汉口开埠后的19世纪末,至1949年全市共建有里份208个,房屋达3294栋,其建筑面积约为300万平方米。
里份在武汉三镇都有,由于汉口在近代发展最为迅速,里份的分布以汉口最为集中,建筑成就、价值也最高,主要分布在汉口的江岸区、江汉区。
武昌区沿江地段也比较密集。汉阳区的原高公街、沿汉水区域的工业区也比较密集。
建筑分类
武汉里份大体可以分为几种:一部分为市民自发建设的,这种里份规划较差,房子狭小,多用木结构,生活设施不完善,但也最具市民味,如原汉正街的满春里;
一部分为一些富商合力出资建设,有点早期房地产开发的意味。这些里份规划较好,建筑多为二层小楼,外观整齐,里份内的通道宽敞,生活设施齐备,如车站路友益街附近的太平里、新成里,里份内房屋为单元联排式,中间是堂屋,侧面是正房,后面有楼梯及厨房,有的还有后院;
五口通商后,汉口成了洋人租界所在地,得现代西方文明风气之先,又形成了一些洋派的里份,如一元路上的坤厚里,由红、黑两色砖建成的两层小楼,楼层很高,有典型的欧式风格。
相关数据
据有关部门统计,1949年武汉有里份208条,1996年只有140条,1998年110条。武汉里份正在逐年缩减。实际上,有关部门早已确定了里份的文化价值,1993年,大陆坊、同兴里、江汉村就被武汉市政府定为二级保护建筑项目。
著名里份
德兴里
原名长兴里,在车站路。2层砖木结构,计36栋,系上海浙江财团刘怡得及曾任两广总督袁海观等于1901年修建,1921年改修,义品洋行设计,康生记营造厂营造。
联保里
建于20世纪20年代,位于老汉口江汉路与前进五路之间,占地1.1万平方米,是融合了西方建筑艺术的中国近代优秀里分。它全长230米,里分中间是4米宽的过道、两边为30栋2-3层高的老房子。
三得里
两层砖木结构112栋,系上海浙江财团刘怡德等于1901年来汉兴建,分南`北里,全系住宅,北里由明昌裕木厂承建。
辅堂里
在车站路,建于1902年,,2层砖木结构,计102栋,占地829方丈,系俄商新泰等厂买办刘辅堂于1902年所建,1905年建成。
平安里
在友益街,系北京天主堂1912年委托义品洋行代建,共建有2层砖木结构住宅21栋,1917年在平安里口又兴建一栋二进带木梯式假三层洋房。
笃安里
在花楼街,建于1908年,砖木结构,2层。刘耀庭投资兴建。
厚生里
在民生路下首,民国三年系官钱局招标,由汉兴盛承建35栋半二层砖木结构住宅,占地180方丈。1914年建成。
坤厚里
在汉口一元路。1913年建造。系2层砖木结构住宅,汉兴昌营造厂营造,系买办杨坤山`黄厚卿产业。
永康里
在江汉路水塔,建于1914年,广荣兴营造,二层砖木结构,60 栋,江西周五常建 ,周以此为中心,修建于中山大道两边店铺及住宅一干栋,为当时武汉房建之最。
三分里、四成里
江汉路,2层砖木 结构,上海财团蒋广昌`彭庆余合建,1914---1918年,义品洋行设计,汉合顺营造营造。
保安里、保和里
江汉路。江浙财团桑铁栅于1914--1918年建造,2层砖木结构计124栋和100栋,义品洋行设计,陈茂盛营造厂营造。
庆安里
华清街下首,建于1915年。法商立兴洋行 包与康生记营造厂承建,2层砖木结构,200栋。
昌年里
一元路上首,建于1917年。2层砖木结构26栋,德商美最时洋行买办王柏年于1917---1925年建造。
德润里
南京路下,建于1917年,2层砖木结构90栋,占地821市方,系安利英洋行买办蒋沛霖于1917--1925年建造。
永贵里
车站路下首,建于1917年,2层砖木结构8栋,系和记洋行买办韩永青建造,汉兴昌营造厂营造。
坤元里
民生路,建于1917年,2层砖木结构,1917--1925年建造,杨坤山建造,汉兴昌营造厂营造。
辅仁里
兰陵路,建于1917年,2层砖木结构29栋,系阜昌洋行买办刘子敬建造永茂隆营造厂营造。
辅义里
黄石路,建于1917年,2层砖木结构60栋,广兴荣营造厂营造,刘子敬建造,1927年中宣部在此。
积庆里
六渡桥。全里呈“丰”形,2层砖木结构60栋,汉兴昌营造。
方正里
花楼街。2层砖木结构55栋,刘辅堂建造。
诚昌里
合作路。2层砖木结构10栋,杨汉昌营造厂营造。
同仁里
2层砖木结构20栋,汉兴昌营造厂营造。
太平里
友谊街,2层砖木结构36栋,义品洋行建造。
公德里
车站路,1924年建造。系法驻汉领事公德氏年老退休后委托义品洋行代建,2层砖木结构12栋,景明洋行吴必明设计,康生记营造厂营造,占地2072平方米。
延庆里
二耀小路,1933年建造。原名四美里,2层砖木结构38栋,由钟恒记营造厂钟延生向安利英洋行租地自建。
汉安里
北京路,1925年建造。盐业银行建造,2层砖木结构23栋,三层混合结构7栋,汉合顺营造。
永安里
南洋大楼,1928年建造。2层砖木结构住宅4栋,杨道明设计,宋祥泰营造。
延昌里
胜利街,扬子街。1932年建造。2层砖木结构20栋,由钟恒记营造厂钟延生向天主堂租地自建。
东山里
江汉二路,系浙江人谢有标所建,建大小房屋8栋,全系砖木结构,钟恒记营造。1930年建造。
联怡里
天津路,北京路。1931年建造。2层砖木结构32栋,阮顺兴营造
首善里
岳飞街,1931年建造。2层砖木结构,广大昌营造。
兰陵路,1933年建造。村内两开间住宅4栋,街面三层楼房8栋,砖木结构,汉昌济营造厂营造。
公兴里
桥口,1934年建造。2层砖木结构54栋,武昌协成土木建筑厂。
济众里
瑞祥路,1933年建造。2层砖木结构25栋,民生营造厂营造。
新成里
友谊街,人民剧院上,1937年建造。系韩忠安`何成睿`齐幼臣`何鹿堂所建,2层砖木结构30栋,汉喊昌营造。
同德里
汉水街,1939年建造。2层砖木结构12栋,胡森记营造厂营造。
荣华村
武胜路,1941年建造。2层砖木结构10栋,胡森记营造厂营造。
文华村
胜利街,1946年建造。2层砖木结构13栋, 李洪发营造厂营造。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24 20:19
目录
概述
建筑介绍
设计特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