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是长度
计量单位。常用于计量地理距离,现在被称为华里、市里,一里等于500米,是中国古代使用的长度计量单位。
1929年
民国推行计量改革以来,一里特指一市里,旧称一华里。用于计算路程、地理距离。如:里程碑(设于路边计算里数的标志)。里作为
计量单位,源于中国古代的
井田制,井田制被废除之后,由
面积单位演化为
长度单位。
注:1海里(nautical mile)=子午线长度的两倍÷360÷60≈1852.25-9.31cos(2δ)米。δ是纬度。当δ=0度,即在赤道上时,一海里的长度最短,为1842.94m;在
两极最长(δ=90度),为1861.56m。约在44度14分处,一海里等于1852m。
《春秋·谷梁传》宣公十五年(前594):“古者,三百步一里,名曰
井田。井田者,九百亩,
公田居一。”
《汉书·食货志上》:“理民之道,地著为本。故必建步立亩,正其经界。六尺为步,步百为亩,亩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
九夫。”
明《
续文献通考》卷108《乐8》载:“周以八尺为步”,“秦以六尺为步”,同时又引《
律学新说》指出,二者是相等的。
井田制一里为九百亩。古人借面积单位作长度单位,随着
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一里的含义,逐渐由长宽各三百步的面积单位,变成距离三百步的长度单位。隋唐改一里为三百六十步,后沿用至明清未变。
相对于表面数据,历代
度量衡的实际值,存在不同程度变化。
秦汉以六尺为步,一尺长约23厘米。隋唐以五尺为步,一尺长约30厘米。相比起来,人类
步幅几乎不变。一步(一左一右)基本是1.4~1.5米。
注:据史料称
唐长安城周长为67里,今考古实测约35.5公里折合唐代一里为530米。虽然秦汉一尺标准取值为23.1厘米,但考古实测结果基本为23~23.7厘米,隋唐尺长也有类似情况。
井田制被废除以后,里亩制度发生不同变化。其中,一亩实际值仅仅是变大。而一里的含义,则因为古人借面积单位作长度单位,由长宽各三百步的面积单位,变成距离三百步的长度单位。但方圆一里的含义,仍然是一平方里,简称一方里。不过,随着亩制变化,方圆一里的面积仅等于540亩(360步*360步/240平方步)。
中国古代
城市居民聚居之处。又名闾里、坊。里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围以墙,设里门出入,里内排列居民住宅。里原为农村的聚居形式,后移入城市。
里坊制城市始于春秋战国时期,
盛于西汉至唐代。
西汉长安城有160闾里,分布在城北及
长乐宫、
未央宫之间。
北魏景明二年(501),
洛阳城筑里323个,每里300步见方。隋唐改称城内里为坊。
隋唐长安城有110坊,坊内辟
十字街或横街,布置巷曲。
北宋以后,陆续拆除城墙,封闭式的里坊制至此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