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
南京博物院馆藏文物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是明代陶瓷器,1957年3月出土于南京市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明代墓葬,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文物特征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为官窑出品,口径6.4厘米,足径13.5厘米,瓶高35.8厘米,腹深35.3厘米,通高41.6厘米,最大腹径68.4厘米,坯体白而坚致,小口,短颈,溜肩,肩以下逐渐收敛,体形修长,底面有刮削痕。盖作钟形,火焰形钮。通体施白釉,白中略泛青,釉质细腻滋润,底露胎。盖为红地白花,满绘牡丹,颈部绘蕉叶纹,肩以下白地红花,分为五组纹饰,如意纹、卷草纹、缠枝菊花、海水、变体仰莲为辅助纹饰。腹部以较大的篇幅绘松、竹、梅,并以湖石、山茶、芭蕉衬托,组成了岁寒三友的主题画面,夹饰芭蕉、山石、花卉。其下绘波涛海水纹,胫部仰莲一周。
文物历史
1957年3月,在南京市江宁县(今江宁区)东善桥响龙山附近,被当地农民叫作“娘娘坟”的土包上,发现了一座明代墓葬,出土了47件文物,这件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即是其中的一件,现收藏于南京博物院。
制作技术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是在白色瓷胎上以含铜的颜料进行绘画,然后罩透明釉一次烧成,但高温铜红釉对窑室气温要求比较严格,鲜红色最为难得。
文物鉴赏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造型优美,色彩凝重华丽、纯正鲜艳,器型完整无缺,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和谐得体,美中不足的是其釉里红的釉色欠佳,但瑕不掩瑜。
文物价值
明洪武釉里红岁寒三友纹梅瓶是现存的惟一一件带盖子而且保存完整的洪武釉里红梅瓶,于1993年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国宝级文物。
扩展阅读
岁寒三友指松树、绿竹、梅花三种常绿植物,象征着高洁的志向,是元代文人画的常用题材。也许是追求画面对称的缘故,明代洪武朝的岁寒三友纹饰都添绘一株芭蕉。这种情况沿袭明、清两代,甚至在清代岁寒三友纹中,芭蕉成为主要纹饰。
何以谓梅瓶?清末许之衡《饮流斋说瓷》云:“梅瓶口细而颈短,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折于足则微丰,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故名梅瓶也。”两宋时,梅瓶的使用极其盛行,并被称为“酒经”、“经瓶”,也被讹传为“酒京”、“京瓶”;明清时期,梅瓶才被称之为“梅瓶”。
参考资料
瓷器中的“贵族”:明代洪武釉里红瓷器举要.人民政协网.2017\u5e7404\u670827\u65e5
公主坟中出土的国宝梅瓶.新浪新闻.2007\u5e7408\u670806\u65e5
最新修订时间:2024-06-07 20:06
目录
概述
文物特征
文物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