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上加彩是
陶瓷的主要装饰技法之一,它是用各种彩料在已经烧成的瓷器釉面上绘制各种纹饰,然后二次入窑,低温固化彩料而成,通常包括
彩绘瓷、彩饰瓷、青花加彩瓷、
五彩瓷、
粉彩瓷、色地描金瓷及珐琅彩等。
陶瓷加
彩装饰的一种。又称“炉彩”。所谓釉上彩,就是先烧成
白釉瓷,或者烧成单色釉瓷,也可以烧出多色彩瓷,在这样的陶瓷上进行彩绘后,再入窑经600摄氏度至900摄氏度温度烘烤而成。
釉上彩绘瓷历史久远。北齐
武平六年(公元575年)范粹墓就曾出土相当精美的白彩绿彩器,在许多晋青器上也能看到赫彩点饰。其后宋代磁州窑又将这一工艺技术发扬光大,创作出许多不朽的旷世杰作。金至元代磁州窑红绿彩开创了明代五彩瓷的先河,到了明中、晚期的
成化、嘉靖、万历时期,五彩瓷的制作达到了极高水准。但是真正精细且又具有美感的彩器仍要数清代康、雍、乾三朝的五彩及粉彩器了。而在这其中无论是以制作工艺的精巧细致而论,还是以作品的绘画技艺来评判,都应是雍正粉彩器略胜一筹。珐琅彩器名重一时,屡创天价,也是稀世之珍。
釉上五彩,粉彩是釉上彩。釉上釉下混合彩是先烧成
釉下彩 (即在瓷胎上直接绘画图案,罩
透明釉高温一次烧成,主要是青花) ,然后再在适当的部位涂绘釉上彩,入炉低温二次烧成。青花矾红彩,
斗彩、
青花五彩都属于釉上釉下混合彩。最终形成青花类;色釉瓷类;
彩瓷类三大系列。彩料品种多,色调丰富,纹样稍凸出,操作较釉下彩简便。但画面光亮度较差,长久使用后易磨损变色;受酸性食物侵蚀会溶出铅、镉等毒性元素。主要品种有五彩、粉彩、新彩、珐琅彩、
墨彩、描金等。
我国古代陶瓷器釉彩的发展,是从无釉到有釉,又由
单色釉到多色釉,然后再由釉下彩到釉上彩,并逐步发展成釉下与釉上合绘的五彩、斗彩。
彩瓷一般分为釉下彩和釉上彩两大类,在胎坯上先画好图案,上釉后入窑烧成的彩瓷叫釉下彩;只是上釉后入窑烧成的瓷器再彩绘,又经炉火烘烧而成的彩瓷,叫釉上彩。元代著名的
青花瓷器就是釉下彩的一种。
明代精致白釉的烧制成功,以铜为呈色剂的单色釉瓷器的烧制成功,使明代的瓷器丰富多彩。
明代瓷器加釉方法的多样化,标志着中国制瓷技术的不断提高。
明成化年间创烧出在釉下青花轮廓线内添加釉上彩的“斗彩”,嘉靖、万历年间烧制成的不用青花勾边而直接用多种彩色描绘的五彩,都是著名的珍品。清代的瓷器,是在明代取得优秀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制瓷技术达到了辉煌的境界。康熙时的
素三彩、五彩,雍正、
乾隆时的粉彩、珐琅彩都是闻名中外的精品。
高温釉上彩是各种高温单色釉和白釉的一种非常重要的装饰手段,一般采用釉色明显不同的两种高温色釉施于同一器上烧制而成,主要特点是高温一次烧成,故称“高温釉上彩”,以区别于明清时期的低温釉上彩。高温釉上彩应用很广,以往曾有各种不同名称,如两色釉、拓抹釉、花釉等等。西晋晚期越窑创烧的点彩就是高温釉上彩最早的表现形式。后来各地窑场在点彩工艺的基础上,以青釉、黄釉、白釉、黑釉、红釉为底釉,以其他色调的高温釉彩作为面釉或色料,通过洒、滴、涂、浇或笔绘等技法施加于底釉上,烧造出色彩对比强烈、装饰效果十分良好的各种高温釉上彩品种。较为著名的有鲁山窑和黄道窑的黑地花釉;长沙窑的青釉地或黄釉地加绿斑或褐斑、联珠彩;吉州窑的玳瑁天日、虎皮天目、油滴天目、剪纸天日、木叶天日以及白釉釉上彩绘等;磁州窑系的白地釉上黑花等;定窑、临城窑及其他一些北方窑场的黑釉酱斑和黑釉铁锈花;钧窑的青釉红斑;石湾窑的广钧;宜兴窑的宜钧;景德镇的窑变花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