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果集》是印度诗人
泰戈尔创作的诗集,1916年首次在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采果集》是泰戈尔创作的诗集,与
《飞鸟集》《园丁集》《新月集》和《
吉檀迦利》齐名。它以充满激情的语言赞颂生命,思索生命的本质。这些诗作充满了乐观的情绪和生机盎然的气息,表达了作者对理想追求的乐观和坚定的信心。
《采果集》是一部侧重宗教抒情歌曲的诗歌选集,主要选自《白鹤集》(Balaka,1916)、《歌曲集》(Gitali,1914)、《歌之花环》(Gitimatya,1914)、《奉献集》(Utsarga,1914)、《摆渡集》(Khaya,1906)以及为纪念死去的妻子而写的《悼念集》(Smaran,1903)和被誉为“爱国主义教科书”的《故事诗集》(Katha,1900)。
泰戈尔是诗人,同时也是哲学家。在这部选集里(也包括他全部的诗作),每一首诗都可以看作他“梵我一体”,“有限的自我中寓有无限的绝对精神”,“人需要神,神也需要人”的宗教哲学理想的注脚,而且他的同胞中也有不少人这样做了。然而,广大的读者注意的却是这些决不脱离生活的宗教颂歌里,以精湛的创作技巧描绘下来的这一段坎坷生活中思想感情的足迹:他对真理(他的神)的执着的追求,他为之奋斗的思想被人误解,嘲笑时的“我独醒”的寂寞之感,他遭到打击、侮辱时的以笑当哭,仿佛获得自由似的欢乐,他为失去亲人而产生的深切悲痛……更吸引读者并赢得他们的热爱的是他生活史上这一“收获季节”献出的累累硕果——他的诗歌中表现出的从失败中争取胜利,依靠自己的力量赤手空拳建造人间天堂的无限自信;决不“屈从多数,违心地改变初衷”,迎着风暴扬帆,与时代一同前进的战斗精神;对帝国主义贪婪、掠夺的谴责和对祖国母亲孩子般赤诚的依恋;即使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火海毒云中仍怀着“殉难者的鲜血,母亲的眼泪,妻子的守望,会换来天堂”,人类经过血的洗礼会有一个光明的前途的坚定信念。
拉宾德拉纳特 · 泰戈尔(1861年5月7日—1941年8月7日),印度诗人、文学家、
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1861年5月7日,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出生于印度加尔各答一个富有的贵族家庭。1913年,他以《吉檀迦利》成为第一位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泰戈尔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代表作《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