醴陵窑,位于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
沩山镇、枫林镇、左权镇及醴陵城区,遗址总分布面积约129平方千米,其中核心区沩山窑区面积20.3平方千米,是宋朝至民国时期的古遗址。
历史沿革
醴陵窑自新石器时代开始成熟烧制陶器,汉代时期陶器制造已成为规模产业,五代时期开始烧制青瓷器,宋元时期一个以烧制青白瓷为主的瓷器产业中心初步形成,明清时期日用青花瓷器畅销中国,清末民国时期成功创烧的醴陵釉下五彩瓷是世界陶瓷彩绘装饰艺术新高峰、更是奠定了醴陵近现代陶瓷支柱产业的基石。
1964年,醴陵瓷器先后被指定为国宴餐具和国家礼品瓷。而后,醴陵窑开始生产毛主席的专用餐具、天安门城楼用瓷、中南海和钓鱼台国宾馆用瓷。醴陵窑因此被誉为中国当代“红色官窑”。
2010年,在枫林镇发掘了唐家坳宋代窑址;2015年,在沩山镇发掘了钟鼓塘窑址。这些宋元窑址主要烧造青白瓷为主,还有部分影青瓷和酱釉瓷等。器型有碗、盘、碟、壶、杯、水注等,器类繁多,清新素雅。
2014年10月起,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醴陵窑管理所等单位共同对沩山周围进行了系统的考古调查,基本摸清了该区域窑址的时空分布和规模,对窑业相关的古桥、古井、古道等遗迹的分布也做了详细的调查,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
2018年,在醴陵市孙家湾镇铁水河岸一带发现了五代时期的毛家岭窑址和凤形岭窑址,其中毛家岭窑址为依山而建的长条形龙窑,其烧制的瓷器多施青釉、青黄釉。器型以碗为主,其它器型还有执壶、罐、钵、盏、缸、坛、杯等。
2022年7月,在左权镇永兴村的考古调查中,发现窑业堆积点17处,其中东汉窑业堆积就占10处。后对易家山一处东汉中晚期窑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这次发掘再次改写了醴陵烧造瓷器的历史,填补了湘东地区早期青瓷窑址的空白。该窑为长条形泥砖龙窑,出土器物多为硬陶质,部分施青釉。器表装饰方格纹,器形主要有罐、壶、釜、盘等。
2018年,发掘了枫树坡窑址,该窑址还保留较完整的阶梯龙窑,出土器物以青瓷碗为主。
2023年6月,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株洲市博物馆、醴陵窑管理所联合组建的醴陵窑考古工作队在醴陵窑王大德生窑址发现清代窑炉一座。
2023年10月,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株洲市博物馆、醴陵窑管理所联合组建的醴陵窑联合考古工作队,在醴陵窑核心区开展考古调查时,在沩山镇沩山村麻家湾组发现一处新的窑址堆积,通过现场采集标本,初步确定为宋元时期窑址。
遗址特点
综述
醴陵窑总分布面积约129平方千米,其核心区域位于醴陵市东堡乡沩山村、望仙桥村和新庵村,分布面积为20.3平方千米。现存自宋以来的各类窑址约60座,与窑址相关的瓷泥矿井、瓷器运输故道、生活设施、古塔庙宇等其它文物古迹49处。
王大德生窑Y17
窑炉为依山而建的夯拱阶梯窑,共6级,窑炉券顶已基本垮塌。制坯作坊、晒泥池、废弃瓷片堆积等以窑炉为中心分布。初步认为该窑为清中期窑址,200余年历史。窑址出土多为碗、碟等器型,是醴陵地区青花土瓷最常见的器型,具有明显的清代时期瓷器的特征。其中一件出土瓷碗的外壁以青花施以“大德生号”四个汉字,正好印证了此前考古调查时“王大德生窑”之名。
唐家坳窑址
唐家坳窑址所在地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貎,南北两端为丘陵,东西两厢为小平原,平原中部有一条小河由东向西穿过,发掘分为马冲区、李家坳区、李家弄区和石桥区。从考古发现可以看出,宋元时期的醴陵窑青白瓷质量要高于同时期湖南省内的其它青白瓷窑场。
枫林市乡马冲窑
枫林市乡清理的马冲窑反映了南宋晚期醴陵窑的产品特征。南宋晚期烧制的产品为青白瓷,产品有碗、盏、平底碟等。碗多芒口深腹,胎体轻薄,内壁多有莲瓣纹等印花纹样。
窑炉、窑具及装烧方法
醴陵窑不同时期其技术体系也不尽相同,突出地表现在窑炉、窑具和装烧方法上。南宋晚期醴陵窑以长斜坡龙窑烧制青白瓷,大量使用支圈作为垫隔具,即以支圈覆烧法来烧制青白瓷,故器物多芒口。入元以后,受青白瓷产品衰微等影响,醴陵窑开始仿烧龙泉窑青瓷,仍沿用南宋时期的长斜坡龙窑,窑具非常简单,仅有置于窑床底部的垫钵和垫柱,器物内底涩圈一周,以细砂垫隔,然后叠摞数层,形成窑柱。这种涩圈叠烧法此后一直是醴陵窑烧制土瓷的主要装烧方法。清雍正年间,广东移民廖仲威等人开始在沩山烧制青花土瓷,所使用的窑炉为阶级窑。装烧具方面,细瓷均使用匣钵单烧,底部垫以与细瓷胎体成分相同的垫饼。土瓷不使用匣钵,而是涩圈裸烧,故其成品率相对来说就低很多,几十处土瓷窑址瓷片堆积中均有大量粘连而被废弃的残次品。以汤匙为例,土瓷窑厂的汤匙将前端底部旋削一周,形成露胎,进而防止粘连。而细瓷汤匙则使用一与汤匙底部形状大致相同的垫片,垫片上有三小圆孔,并放置与汤匙胎体相同的支钉,烧成之后,汤匙背面仅留下三枚细小的支钉痕。细瓷与土瓷的工艺差别由此可见一斑。
醴陵窑清末民初的土瓷和细瓷在原料加工、拉坯成型等阶段的窑业工具也有不少差异。民国《醴陵县志》记载,醴陵细瓷需澄洗缸、挖刀、看色板、利车、作车、挖车等工具20余种,而土瓷的窑业工具则相当简单,仅需盛釉缸、水碓等几种工具即可。
文物遗存
醴陵窑宋元窑址主要烧造青白瓷为主,还有部分影青瓷和酱釉瓷等。器型有碗、盘、碟、壶、杯、水注等,器类繁多,清新素雅。元的产品种类有碗、盏、高足杯等。釉色以青白釉为主,少量酱釉。碗多为尖圆唇,斜弧腹,矮圈足,足墙近直,足根厚而坚实,灰白胎,内底涩圈一周或留不规则椭圆形露胎,外壁多施釉不及底。盏均为饼足,小敞口或直口。晚明至清早期,沩山开始烧制土瓷,产品以碗为大宗。清中期以后类别逐渐增多,有盏、杯、油灯、烛台、罐、汤匙等日常生活用品,装饰纹样有灵芝、变形龙纹、山水纹等,以涩圈叠烧法烧成,故器物内壁都有一周涩圈或留圆形露胎,青花用矿物颜料“土墨”作为釉料烧制而成,这种土墨含钴量极微,故发色黯淡。民国初期,青花土瓷开始使用“洋蓝”作为釉料,青花发色鲜艳。装饰纹样有灵芝、荷叶等植物纹样、鹿纹等动物纹样及万字等吉祥文字。
研究价值
醴陵窑自宋代起开始烧造瓷器,以白瓷、青瓷和酱色瓷为主,明清时期开始大量烧制青花瓷,清末民初,醴陵窑继承和发扬了传统釉下彩的特点,成功烧制出釉下五彩瓷,成为中国釉下五彩瓷的发源地。新中国成立后,醴陵窑又以生产国家领导人用瓷、国家宴会瓷和国家礼品瓷而被誉为“红色官窑”。醴陵窑遗址规模庞大,文化保留丰富,文化传承久远,国内少见,是一处具有珍贵历史、科学、艺术和社会价值的大型遗址群。
保护措施
2013年3月5日,醴陵窑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1月,醴陵窑被湖南省文物局确定为湖南省第一批省级大遗址。
2024年10月,醴陵窑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为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醴陵窑位于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
沩山镇、枫林镇、左权镇及醴陵城区。
交通信息
自驾:自湖南省株洲市醴陵市人民政府开车前往醴陵窑,路程约3.2千米,用时约8分钟。
获奖荣誉
2024年9月24日,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第六批国家工业遗产拟认定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