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胜志》称:“县北有陵,陵下有井,涌泉如醴,因以名县。”明、清两代和民国时《醴陵县志》均采用醴陵因醴泉而得名的说法。
醴泉井,位于城北姜岭北山腰,面向醴泉路,北靠湘瓷科艺股份有限公司,为醴陵老八景中的“醴泉浸月”。醴泉,即甘美的泉水。古人迷信,视醴泉为“水之精”。认为若皇帝圣明,天下太平,则“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儒家论太平瑞应征兆,必言甘露、醴泉、景云、凤凰、萐脯*、嘉禾*、屈轶*等卓异事物。出现上述现象地方的官吏,定会逐级上报,既是向朝廷报喜,歌颂天子功德,又可表明自己治理有方,致出现祥瑞征兆。
清康熙、雍正、咸丰时,知县陈九畴、张明叙等,先后为醴泉清淤、洗井、修坊、建亭,相继为醴泉作记、说、颂。石坊额曰:“醴泉浸月”,承以石碣,刻名人记文。知县段一騤有五言律诗《醴泉吟》:“夜气辉陵谷,山泉见月盈。累觞乘兴醉,一勺照心明。石窦含珠媚,禾田泻玉清。地灵征瑞应,名邑重湘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