醍醐灌顶
汉语成语
醍醐灌顶(拼音:tí hú guàn dǐng)是一个汉语成语,最早出自于唐《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
成语出处
唐《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令问维摩,闻名之如露入心,共语似醍醐灌顶。”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醍醐灌顶”。
成语典故
醍醐是上乘的乳制品经萃取而得,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对其解释道:“做酪时,上一重凝者为酥,酥上如油者为醍醐”,并将其称为“仙家酒”。醍醐因其珍贵的特质,被用来比喻出类拔萃的人。佛教在传播过程中,也常以醍醐来解释教义,如《涅槃经》中有“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醍醐最上”,意思是“从牛奶中产生奶酪,从奶酪中产生生酥油,从生酥油里产生熟酥油,从熟酥油里提炼出醍醐”,用这样的过程来解释“众生皆有佛性”。醍醐是最高级、最上等的,也因此慢慢具有了最高佛法、精髓的含义。
灌顶则是佛教重要仪式,据说,最早源于印度。在印度国王登位,或者要册立太子时,要用四方海水浇洒在继位国王或者太子头顶,寓意“富有四海”。后来被用于密教之中,弟子入门时,师父会向弟子头顶洒上宝瓶所盛的水(佛门特殊的大悲水),表示“以甘露法水而灌佛子之顶”,或者把醍醐洒在头顶上,意为灌输智慧,使其大彻大悟。
成语寓意
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一个人想要做出一番成就,并非一定要使自己冥思苦想,闭门造车。人们在处理比较复杂棘手的问题时,一定要深思熟虑,但一个人的思路毕竟有限,不妨听听来自各方面的意见,综合判断,得出正确的结论,这对于成功是大有益处的。每个人的思考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只有不断地广泛地全面地吸纳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才能够醍醐灌顶,茅塞顿开做到群策群力、万无一失。
成语运用
“醍醐灌顶”指用纯酥油浇到头上。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也形容清凉舒适。主谓式结构,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宾语。
唐·顾况《行路难》:“岂知灌顶有醍醐,能使清凉头不热。”
南唐·静筠禅师《祖堂集·后疏山和尚》:“得之者瓦砾成金,悟之者醍醐灌顶。”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王生闻得,满心欢喜,却似醍醐灌顶,甘露洒心,病体已减去六七分了。”
清·曹雪芹《红楼梦》六十三回:“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嗳哟了一声方笑道:‘怪道我们家庙说是铁槛寺呢,原来有这一说!’”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25 09:40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