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椰
棕榈科酒椰属植物
酒椰(Raphia vinifera P. Beauv.)是棕榈科酒椰属的中等乔木,高可达5-10米。茎直立;叶为羽状全裂,羽片线形,中脉及边缘具刺,叶柄粗壮,基部边缘呈撕裂纤维状;多个花序从顶部叶腋中同时抽出,整个花序轴被许多大的苞片状的佛焰苞包着;果实椭圆形或倒卵球形,果顶具短尖的喙;种子卵状长椭圆形;花期3-5月;果期为第三年的3-10月。酒椰又名“象鼻棕”,因其花序颇似大象的鼻子,故得此名。
植物学史
酒椰又名“象鼻棕”,因其花序颇似大象的鼻子,故得此名。
形态特征
茎直立,中等乔木状,高达5-10米。叶为羽状全裂,全长12-13米;羽片线形,长1.2-2米,宽3-5厘米,中脉及边缘具刺,上面绿色,背面灰白色;叶柄粗壮,长达1.5-1.8米,基部边缘成撕裂纤维状。
多个花序从顶部叶腋中同时抽出,粗壮,下垂,长1-4米,整个花序轴为许多大的苞片状的佛焰苞包着,每个佛焰苞内着生1个穗状花序,长10-15厘米,雄花着生于上部,雌花着生于基部;雄花较小,长5-8毫米,稍弯曲,雄蕊(6-)9,花丝粗;雌花较长,长约2厘米,花萼浅3齿裂,花冠略长于花萼,分裂成3个半裂的尖裂片。果实椭圆形或倒卵球形,长约6厘米或更长,直径4.2-4.8厘米,被覆瓦状排列的稍凸起的鳞片9纵列,鳞片中央有宽的沟槽,淡褐色,边缘具稍宽的暗褐色的流苏,果顶具短尖的喙。种子卵状长椭圆形,顶端变狭,钝头,长约5.5厘米,直径3-3.5厘米,胚乳嚼烂状,胚侧生于中部。花期3-5月,果期为第三年的3-10月。
生长环境
酒椰原产处受热带大陆气团及热带海洋气团影响,干湿季分明,11至翌年3月为干季,12月是最干旱月份,4-10月为雨季,雨量分布均匀,6月为最潮湿月份。土壤为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砖红壤。故酒椰是在高温、高湿、温差小,土壤贫瘠的环境下生长。引至中国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后,纬度升高11.5-13.5℃,气温显著下降。以1月份为例,两地温差在11.4℃,气温有达到4-8C的低温,酒椰仅幼叶呈枯黄色。冬季抽生的叶片因低温生长极慢,以适应低温气候,而生长最佳季节为3-4月,平均气温30-32‘C。
分布范围
酒椰原产于非洲热带地区,分布于中国云南西双版纳、广西南宁以及台湾等地区。
繁殖方法
繁殖方式一般为播种繁殖。
种子采收:酒椰从幼果形成到成熟需很长时间,鉴定种子是否成熟、能否采收是保证种子发芽的关键。其外种皮金黄色,光泽度强,鳞片坚硬,外种皮与种子开始分离(摇动果实,种子能摆动),表明种子已充分成熟,即可采收。
种子处理:待种子能够轻轻摆动即可剥裂种壳,剥壳时,切勿损伤种子及胚,以免播种后种子受污染而腐烂变质或蚂蚁咀食而丧失发芽力。
催芽:置于温室玻璃房和温棚玻璃瓦房,室内温度分别保持32-38℃和28-35℃。以消毒过的粗沙或细沙为基质,提高其表层温度,保持良好的透性。播后40天观察胚的着生位置,将着生胚的一面侧放于沙床上,每天浇水湿润。60天后胚开始萌动,100天左右长出第一片叶。
栽培技术
移苗:酒椰幼苗的移栽比较容易,胚根伸出4厘米至第一、二叶片长出都可移栽,根过长可剪断,有利于侧根生长。由于侧根生长较快,移苗袋需宽大一些,袋长40厘米,宽12厘米,否则影响根系生长幼苗生长快,移苗30天后高达24-30厘米。袋苗在苗床上需搭设阴棚架,利于幼苗生长。
定植:酒椰需两次定植,袋苗高40-50厘米左右进行苗圃定植,株行距50厘米左右,定植后仍需适当遮荫,待苗长到1米以上即可出圃定植选择地势开阔,阳光充足,易于排灌的土壤最佳。因酒椰根系为浅根系植物,故定植穴以80×80×80厘米为宜。定植后管理中可适当培土,以促进侧根生长。
管理:植后注意浇水。干热季浇水同时加覆盖,冬季出现5-8℃低温时用塑料布将植株围起来,面上加盖遮阴网,白天打开网,晚上盖上。
主要价值
酒椰的花序汁液可制成棕榈酒,其树形优美,还是很好的绿化观赏树种,特别是果实独特,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叶子耐腐,可用于盖屋顶,羽片中肋可作编织材料,羽片的下表皮可制成“拉菲亚纤维”。
参考资料
酒椰.植物智.
酒椰.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13 09:29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