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店管理(Hospitality management)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旅游管理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设置背景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教育在传承旅游管理相关知识体系、培养旅游行业专门人才、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增进人类跨文化交往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发展历程
1998年,教育部颁布《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酒店管理专业位列其中,专业代码为:110218S(专业代码后带“S”的表示在少数高校试点的目录外专业)。
2012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版)》,酒店管理专业与旅游管理专业、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共同组成旅游管理类专业,其中酒店管理专业代码为:120902。
2018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发布了《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酒店管理专业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2020年,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版)》,增添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为旅游管理类专业。其中酒店管理专业属管理学门类专业,专业代码为:120902。
培养目标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掌握现代旅游管理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国际视野、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创新精神,能够从事与旅游业相关的经营、管理、策划、规划、咨询、培训、教育等工作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培养规格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
参考总学分或学时:150学分左右,建议学分控制在140~160学分之间。
(1)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拥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团队协作精神时代意识和国际视野。
(3)具备职业认同感、职业责任感和职业素养。
(4)身心健康,达到教育部规定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要求。
(1)掌握哲学、法学、社会学、科学技术、语言文学、艺术、职业发展与教育培训等方面的通识性知识。
(2)系统掌握数理类、经管类、信息技术类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与方法。
(3)熟练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等旅游管理类专业理论知识与方法,鼓励掌握该学科的理论前沿及发展动态。
(4)了解旅游管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惯例。
(1)具备获取和更新旅游管理相关知识的自我学习能力。
(2)具有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的基本技能。
(3)具有旅游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
(4)具备信息处理操作和应用的一般技能。
(5)熟练掌握1门外语并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
(6)具备专业文体的写作能力、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掌握创新创业活动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具备创新创业所需要的探索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了解行业环境、创业机会和创业风险,鼓励学生体验创业准备的各个环节,具备基本的创新创业素质。
课程体系
总体框架
酒店管理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包括通识课程、基础课程、专业课程三大模块。通识课程模块包括公共必修课程、素质教育课程;基础课模块包括数理类、经管类、信息技术类课程、教育类课程;专业课程模块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实践课程。
理论课程
公共必修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计算机基础、大学语文、外语、体育等,由各高校根据国家和学校规定开设。
素质教育课程,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类、自然科学类、艺术素养类、创新创业类等课程,由各高校根据自身优势和特点设计与开设。
基础课程,包括数理类、经管类、信息技术类、教育类课程,各高校可按专业培养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体系设立。
数理类基础课程:涵盖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知识领域。
经管类基础课程:酒盖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统计学、会计学、投资管理等知识领域。
信息技术类基础课程:涵盖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等知识领域。
教育类课程:涵盖教育心理学、教育学等知识领域。
酒店管理专业开设旅游学概论、旅游接待业、旅游目的地管理、旅游消费者行为4门核心课程。
具体各专业核心课程由“4+X”构成。如旅游管理专业核心课程“4+3”(4+旅游经济学、旅游规划与开发、旅游法规),酒店管理专业核心课“4+3”(4+酒店管理概论、酒店运营管理、酒店客户管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4+3”(4+会展概论、会展营销、会展策划与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专业核心课程“4+3”(4+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方法论)。
各高校可根据行业特点、专业优势、学科重点、地方特色或实践需要开设,在专业课程中增加创新创业内容(如旅游创意策划、旅游电子商务等),设置适合学生特点的创新创业课程(如游项目策划、旅游形象推广等)。
实践教学
包括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设计)三个环节(特设专业还包括教育、教学实习)。
专业实习指专业认知实习,形式如专业考察、社会调查、自主科研、模拟实训、学年论文等。
毕业实习指专业应用实习,形式如岗位见习、实地调查、案例分析、策划设计等。
毕业论文(设计)指专业学习总结,可采取科研论文、毕业设计、调研报告等形式。
教学条件
教师队伍
专业教师队伍规模应满足教学需要。专任课程教师不少于10人;高级职称(副教授及以上)或高学历(博士研究生学历)教师担任主于课程主讲教师;专业教师须获得教师资格证书。鼓励聘请一定比例的行业专家相任专业课程教师,应聘请知名科学家、创业成功者、企业家等与旅游业有关的优秀人才担任实践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的指导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80%;专任教师中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比例不低于80%;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20%。
具有从事相关专业或学科的教育背景;实践性较强课程的主讲教师应具有行业背景或经验;应逐步提高教师队伍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比例;专业带头人应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具备与所讲授课程相匹配的知识与能力。教师知识应涵盖所从事专业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点;教师能够运用先进教学方法与现代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改革与创新;教师应开展科学研究并能够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设备资源
设立酒店管理专业的各高校应为专业提供足够数量与功能的教学设施,提供能满足基本教学需要的办公场所,配备现代化教学必要的设备。
各高校应拥有与招生规模相适应的专业课程教室,配置必要的多媒体设施,特定课程应配备特定的教学设施与仪器。鼓励为学生设置专门的案例讨论室;应根据自身条件建设教学实验室或实训室、创业实验室和训练中心等。实验室或实训室能满足教学和科研需要,并配备一定数量的教学软件等。
各高校应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内或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应根据自身条件和专业实践教学要求设置需的专业实验室或模拟实验室;校外可通过多种形式建立稳定的不同类型的实践教育基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等。
各高校应提供数量充足、种类齐全的纸质和电子专业图书资源,配备满足教学需要的中文和外文电子资源数据库;积极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举办或参与国内外学术研讨会,丰富师生的学术交流。
教学经费
各高校应切实保障酒店管理专业的教学经费投人。教学经费指在专业教学各个环节发生的资源建设费用、教学运行费用与教学评估费用,教学经费应有最低保障要求及经费增长要求。教学经费的使用应向教学一线倾斜,不得用于其他用途。优化教学经费支出结构,支持创新创业教学,资助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鼓励在校学生开展创新科研工作。各专业应提供充足的实习经费,以保障实践教学和教育实习的效果。
质量保障
各高校应以该标准为基础建立覆盖上述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条件、教学效果六项指标的质量保障目标系统。
各高校应根据目标质量要求,制定教学质量保障、监控与评估办法及实施细则。对专业定位、办学模式、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评估、公众监督、监控机构、责任人及其职责等予以明确规定;建立起对教务运行、教学过程、专兼职教师、教学经费、设施建设、教学改革、教学计划修订、实践教学、创新创业教学等分层次的质量管理体系,形成学校、社会、行业的多级质量管理监控体系。
各高校应建立完善的质量监控机制,形成学校、院系、师生的多级质量管理责任体系。可采取领导听课、专家督导、同行评议、学生评教、用人单位反馈等制度形式,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各高校应定期进行学生评教、专家评教、行业评教活动,及时改进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了解和解决专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定期举行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征求活动,吸纳行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形成定期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的有效机制。
培养模式
酒店管理专业遵循“成果导向、产出为本”(OBE)教学理念,整合国际一流的师资资源,打造“重实践、超学科”,建设与未来行业需求接轨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结合现代服务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建立了酒店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模型,创建了:“四阶三维”——行业需求引领的酒店管理人才培养模式,面向未来,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创新型、高层次的应用型酒店管理人才。
酒店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应必备良好的思想品德、身体和心理素质、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通识知识及其他人文社科类常识)和专业知识(酒店与旅游类学科基础知识、酒店经营管理类专业知识),依托学校先进的实验中心及标准化教学酒店,使用“四阶三维”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国家和行业培养具有ACE(Attainment-Capability-Entrepreneurship)能力的国际化、应用型管理人才。
代表院校: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
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酒店管理专业坚持职业素养能力、学习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四能驱动”的培养理念,以“课程体系科学化”“人才培养市场化”“双师队伍多元化”“教学方法创新化”“学生考评机制过程化”“酒店实践教学实战化”等“六导向”为具体路径,全方位打造“四能驱动六导向”复合型酒店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着力解决现有酒店管理本科教育片面注重酒店专业理论的传授和讲解,酒店实践能力训练不足、酒店职业素养培养不够的突出问题。
“四能驱动六导向”复合型酒店应用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过程中,始终抓住复合型酒店应用人才培养“四能驱动”的基本核心,创造各种条件促成酒店管理专业本科生由单纯酒店知识的掌握向职业素养能力、学习思维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以及实践操作能力四能驱动的方向转变,鼎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酒店教育机制。人才培养过程中既完成酒店理论的知识传授,又实现酒店实务技能和酒店职业素养养成,担当了国民素质教育和酒店职业教育双重职能。
代表院校:湖南师范大学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现代酒店经营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接受酒店经营管理岗位的基本技能训练和国际化酒店服务与管理职业素养培训,具备现代高星级酒店业经营管理理念,具有专业管理理论知识和熟练服务与管理的能力,能从事经营管理和接待服务的中高级管理工作。
考研方向
马克思主义理论、法律(非法学)、职业技术教育、工商管理。
就业方向
前厅接待/礼仪/迎宾、酒店管理、高中教师、会计助理/文员、事业单位人员、行政专员/助理、公务员(省级机关)、公务员(地市级机关)、公务员(区县级及以下机关)、银行会计/柜员、公务员(中央国家机关)。
开设院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