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器髹饰技艺(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江西省鄱阳县传统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鄱阳脱胎漆器起步于先秦,历代传承,到晚清有了重大发展与突破。
郑师许《漆器考》记,五代两宋,中国漆器的制造中心初为湖南,后移江西。宋元至明,江西庐陵以制造螺钿漆器知名。江西拥有悠久的漆器制造传统。
工艺特征
艺术特征
鄱阳脱胎漆器传习江西漆器制造传统,工艺制作非常细腻,成品光泽圆润,外形若骨,刻绘精细,手法自然,巧夺天工。
工艺技法
宝砂
宝砂是鄱阳漆器以前的独门绝活,属于隐花的一种。古代是用干荷叶和铝箔来制作出凹凸的纹理再罩上透明漆,漆下有如宝砂,隐隐闪烁。
刻漆贴金
刻漆贴金是鄱阳漆器独创的擅长技法,先在器身上镂刻图案再贴金,线条富于笔墨韵致。
流彩
仿窑变的流彩是鄱阳的传统特色技法,是将樟脑油稀释了的推光漆髹涂于完成中涂的漆地,随即将汽油稀释了的推光漆泼、洒、滴上去,抬起漆板或竖起器皿,用刷、括牵引,使不同颜色的推光漆互相浸漫渗化,干后磨显,推光,漆面漆色淋漓缤纷,似烧陶中的窑变,漆工称其仿窑变流彩。
犀毗
犀毗也作犀皮,是在器身上用稠漆起捻,在分次涂上各色漆后再打磨出一层层一圈圈各种纹理,鄱阳的犀皮还与流彩相结合,颜色更为多变。
工艺流程
鄱阳脱胎漆工艺以生漆(不含化学成分的原生漆)为原料。经制模、裹布、上灰、上漆、脱胎、打磨、贴箔、推光、抛光等50多道工序制成。鄱阳脱胎漆器的制成要经过造胎、上漆、加金属金口、彩绘、打磨、退光检验等工序。漆器的胎质主要有木胎、夹绽胎、皮胎、籘胎等多种。一件脱胎漆器的完成,必须经过模胎、割胎、粘胎等工序。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鄱阳脱胎漆器凝固成形脱胎制模工艺,为脱胎漆器制作工艺开辟了新的途径,为中国脱胎漆器制作开辟了先河,其纯手工制作的精密度和细腻度,是历代艺人心血和智慧的结晶,体现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卓越的智慧和超凡的创造才能,是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传承状况
鄱阳脱胎漆器由于纯手工制作,工序繁杂,从业人员习艺时间较长,且工作辛劳,为现代年轻人不屑,后继乏人,传承十分艰难。
传承人物
李波生,男,汉族,1956年7月出生,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漆器髹饰技艺(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丁国坤,男,汉族,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代表项目:漆器髹饰技艺(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
保护措施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漆器髹饰技艺(鄱阳脱胎漆器髹饰技艺)项目保护单位鄱阳县文化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1915年,鄱阳县漆艺师张席珍制作的“黑退光刻漆贴金帽简”荣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