鄣山村又名鄣山顶村、鄣公山村,是位于江西省婺源县大鄣山乡卧龙谷景区山上的自然村落,坐落于婺源最高峰擂鼓峰(海拔1629.8m)南面。
历史介绍
鄣山村被誉为婺源最美自然乡村。
横亘于婺北的大鄣山绵延百里,为庐、浙两水的滥觞,古诗云:“蹯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主峰擂鼓峰海拔1629.8米,是婺源群峰中的翘楚。峰顶正中埋有“军委测绘局”字样的一枚圆形铁印。拂晓登上天鄣绝顶,极目远眺,但见周围群峰“旋转顿挫起伏,犹如旌旗刀戟,岿然分兵阵势,擂台比武”。就在擂鼓峰南麓最近的一块浓雾下隐藏着一个神秘的村落——鄣山村。
在江西省众多的边界山脉中,大鄣山属于其名不显的那一拨,名气远比不上同为界山的武夷山、井冈山和南岭,即使在婺源县境内,也要被一众“最美乡村”“艳压”。
事实上,地处赣皖边界的大鄣山并不是一座没有故事的荒野深山。明代徽州顺天府通判汪循游览大鄣山后,作《登大鄣山》诗云:“清风岭上豁双眸,擂鼓峰前数九州。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白云有脚乾坤合,远水无波日月浮。谁识本来真面目,乍晴乍雨几时休?”
地处“吴楚分源”的屋脊大鄣山以及它的主峰擂鼓尖,巍巍屹立在赣皖边界,沐浴着白墙黑瓦和碧水修竹间的朝阳,诉说着赣地先民和古徽州人南来北往的过去。
鄣山村人余永发告诉记者,当地流传着“张公在此隐居修炼升仙”的故事:两汉年间有一位姓张的道士见大鄣山颇有灵气,便进山采药炼丹,后得道升仙。据《徽州府志》记载:“张公山,其山由婺源五岭而北,重岗大岭,周百余里。上有龙井,祷雨辄应。昔有张公隐此采药炼丹数十年,后忽不见,故名山。”
大鄣山是“吴楚分源”的屋脊,鄱阳湖水系乐安江与钱塘江水系新安江在这里分流。区内峰峦叠嶂,飞瀑奔流,深谷幽壑纵横,奇花怪石众多,森林覆盖率达90.7%,主峰擂鼓尖是婺源县内海拔最高的山峰。
行政区划
鄣山村属于婺源县大鄣山乡政府管辖,属于村一级行政单位。
人口民族
鄣山村均为汉族人口,姓氏主要以余、汪、谢为主,里村姓余,外村姓汪,少部分村里人姓谢。
经济概况
婺源鄣山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大鄣山绿茶以及土特产品。婺源鄣山村的绿茶被中国农业部列为一村一品示范名单。鄣山村在2015年开展红色旅游项目,建设革命烈士纪念碑以及修缮山村公路设施,婺源鄣山村通过鼓励农户利用电子商务将鄣山村的绿茶、土特产等推向消费者,扩大农民增收制服。鄣山村官网于2015年上线,向外界展现山村风貌。
擂鼓尖
六股尖最确切的叫法是擂鼓尖/擂鼓峰,之所以很多人称之为六股尖,是因为六股尖是周边6大山脉:三花尖、香油尖、五股尖、双坦尖、斧头角、梅花尖汇聚的最高顶。
六股尖/擂鼓峰位于古徽州
婺源县(今江西省上饶市的婺源县鄣山村)与古徽州休宁交界处,是怀玉山脉以及江西婺源的最高峰。
六股尖主峰海拔1629.8米,占地24平方公里,因由六大支脉汇聚而成,亦称六股尖,是怀玉山脉的最高峰。《山海经》亦称之为“三天子山”,登顶可“西蟾彭蠡,北眺白岳,东望黄山,南瞰信州”。
明代诗人汪循《登大鄣山》诗云:“清风岭上豁双眸,擂鼓峰前数九州。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白云有脚乾坤合,远水无波日月浮。谁识本来真面目,乍晴乍雨几时休?”。亦有“三江源头”(新安江、富春江和钱塘江)之称。走出鄣山村,就可见大鄣山群峰耸立,巍峨雄伟,云雾缭绕,气象万千。
在江西省众多的边界山脉中,大鄣山六股尖虽然名气比不上同为界山的武夷山、井冈山和南岭,即使在婺源县境内,也要被一众“最美乡村”“艳压”。
但事实上,地处赣皖边界的大鄣山六股尖并不是一座没有故事的荒野深山。明代徽州顺天府通判汪循游览大鄣山后,作《登大鄣山》诗云:“清风岭上豁双眸,擂鼓峰前数九州。蟠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白云有脚乾坤合,远水无波日月浮。谁识本来真面目,乍晴乍雨几时休?”
擂鼓尖地处“吴楚分源”的屋脊大鄣山以及它的主峰擂鼓尖,巍巍屹立在赣皖边界,沐浴着白墙黑瓦和碧水修竹间的朝阳,诉说着赣地先民和古徽州人南来北往的过去。山脉呈东西走向,是婺源北部的天然屏障,位于安徽和江西两省交界处,也称“三天子鄣山”“张公山”,属黄山余脉。
大鄣山
横亘于婺北的大鄣山绵延百里,为庐、浙两水的滥觞,古诗云:“蹯踞徽饶三百里,平分吴楚两源头。”主峰擂鼓峰海拔1629.8米,是婺源群峰中的翘楚。峰顶正中埋有“军委测绘局”字样的一枚圆形铁印。拂晓登上天鄣绝顶,极目远眺,但见周围群峰“旋转顿挫起伏,犹如旌旗刀戟,岿然分兵阵势,擂台比武”。峰峦间白雾蒸腾,好似群山在热牛奶中蒸浴,一如天界。就在擂鼓峰南麓最近的一块浓雾下隐藏着一个神秘的村落——鄣山村。
婺源被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和“香格里拉”,而鄣山村可说是“香格里拉” 里的“香格里拉”。它地处偏隅,方圆三十里杳无人迹,几乎与外界隔绝,真乃一世外桃源。鄣山村四面环山,中间平地成一葫芦状。其北部屏障擂鼓峰向东西两面各伸出一条粗大的“臂膀”——黼峰与振衣峰,将大鄣山村揽于怀中。“双臂”交汇处是一座百米高的、酒杯状的小山峰——水口尖。整个地貌宛如一座天然水塔,直耸云霄,又仿佛一位天子躬身背北面南,手捧觥觞祭拜天地。这或许就是大鄣山雅号“三天子都”的来源吧。
村北擂鼓峰的腹地有一口龙井,井口被天然巨石覆盖。这口龙井过去是附近皖浙赣三省居民祭天求雨的圣地。沿擂鼓峰山脊向东前行三公里左右便到了传说中玉龙精外婆的墓地——龙池。
村边群山中珍禽异兽数不胜数,云豹、黑麂、山羊、黑熊、猕猴、长尾雉、白鹇、穿山甲、石鸡、蝾螈……一年四季林间山肴野果任人品尝,黄花菜、竹菇、香菇、石耳、木耳、笋干、粟米萝、山楂、草莓、野荔枝、野柿子、野葡萄、猕猴桃、鸡心栗、栲槠……至于中药材,单是名贵的就够人们枚举个三天三夜。闻名遐迩的大鄣山茶,畅销海内外。大鄣山,一座天然的绿色宝库。
山是宝山,水亦是灵水。从擂鼓峰胸腹和两臂流淌下来的道道甘泉在村头合为一股,常年不息地穿过村庄,从水口尖东边挤出一条缝隙喷涌而出,冲下百米悬崖,顿成蔚为壮观的香庐瀑布。瀑布旁有仙人桥、仙人药臼、石壁墙等奇特景观。瀑布底已建成了一座没有水库而发电量却惊人的小水电。引水管道从瀑布顶沿着陡峭山崖向东南方斜伸600米到达谷底的机房,管道仰角达60度以上。洋洋600米峭壁险道已成为探险者乐于问津的好去处。
山青逼人眼,水绿如翡翠。扑入大鄣山的怀抱吧!享受大自然的慷慨赐予,一起来解读大鄣山的文化情结。
人物事迹
余玉堂
革命烈士
余玉堂是鄣山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余玉堂(1908.3.17~1937),字兴宜,号彦清,江西婺源人。少入私塾,成年后在皖赣交界处浮梁、屯溪一带帮工。民国24年春,中国工农红军独立团在其家乡彰公山开辟游击根据地,他任中共彰公山第一任支部书记,在彰公山一带组建农民团、青年团和妇女会等8个群众组织和2个中共支部。是年秋,提任中共皖浙赣省委秘书。民国25年9月,中共皖浙赣省委决定在皖浙边区开展游击活动,派余玉堂率独立团来宁国、
昌化交界山区任中共宁昌中心县委书记,他与
杨彪、
彭长清、强达等率一连武装来
宁国县南极乡洪家塔一带开展活动,发展游击队员130多人,创建宁昌游击队,配合红军独立团多次力克土顽武装,摧毁碉堡十余座,生擒国民党
昌化县党部书记,迫使释放“政治犯”多名。民国25年10月,国民党闽皖浙赣四省边区“剿共”总指挥部调派三十四师、浙江保安团等大批土顽武装,分兵向南极地区“围剿”。民国26年3月18日夜,因叛徒告密,余玉堂被捕就义,时年29岁。
地图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