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江镇,隶属于
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地处海曙区西南部、四明山东麓,有500余年县治、80余年州治史,上通四明山,外通三江口贸易中心,素有“宁波之根”、“四明首镇”之称。东依
古林镇、
洞桥镇,南邻奉化区
江口街道、
萧王庙街道,西连
龙观乡、
章水镇,北接
横街镇,镇域面积63.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5平方公里,辖12个行政村、1个居民会,户籍人口2.6万人,流动人口1万人。
历史沿革
春秋战国时,宁波故称堇邑,又合称为“鄞”。
东晋隆安五年,刘裕迁句章县城,于鄞江之滨建造新县城,即今鄞江镇为县治之始,其地在鄞东村土名古城畈一带。
唐武德四年(738年),置明州,州治、县治均设在小溪,为州属大镇。
唐大历六年(771年),鄮县县治移至宁波三江口,而州治未迁。
唐长庆元年(821年),刺史韩察向浙江东道观察史薛戎建议,以小溪北临鄞江,地形卑隘,请移明州治鄮县。鄮县还治小溪,而州治迁入宁波三江口,尔后小溪镇改称光溪镇。
唐太和七年(833),境内始建它山堰,堰建成后,章溪之水涝则七分入江,三分入溪;旱则七分入溪,三分入江,使七乡之田受益。
五代初期(909年),县治亦迁至三江口。
宋、元、明、清,为鄞县句章乡、通远乡。
清宣统三年(1911年),为鄞县鄞江乡、章远乡。
民国19年(1930年),撤乡设区,分为堇江里,光溪里、悬慈里、又悬慈里四个里。
民国21年(1932年),今镇区域内建堇江镇、光溪镇、悬慈乡三个乡镇。
民国24年(1935年),并为鄞江镇。
1946年,鄞县分为71个乡镇,其中22个镇、49个乡,分隶6个区。今鄞江镇域为四明区鄞章镇、锡东乡。
1949年5月,鄞县县城析出设宁波市,6月成立鄞县人民政府,行政区划调整为5区49乡,今鄞江镇域为章水区鄞樟乡。
1950年5月至10月间,为适应剿匪、反霸、土地改革需要,把区、乡面积划小,全县设9区104乡,今鄞江镇域为鄞江区鄞江乡、清源乡、梅园乡。
1951年5月,鄞江乡改镇,为鄞县属镇。
1952年2月,增设鄞溪乡。同年12月,鄞溪乡并入鄞江镇。
1954年2月,增设宁锋乡,隶鄞江区。
1956年6月,全县除保留大嵩、钱湖、章水3个区公所外,其余7个区公所撤销,原有14镇、93乡合并为4镇、40乡。鄞江为4镇之一,清源乡并入鄞江镇,梅园乡并入建丰乡。
1958年,全县建立11个人民公社,原乡镇撤销,政社合一,人民公社规模相当于原来的区,建立鄞江人民公社。
1959年1月,改为光溪、清源、 梅园3个管理区。
1960年9月,梅园管理区并入蜃蛟管理区。
1961年6月,人民公社体制调整,撤销大公社,以原乡建公社(俗称小公社),以原村为生产大队。光溪、清源2个管理区合并, 称鄞江公社。
1963年3月,撤销古林区,增设章水区,原属鄞江区的樟村、龙观、大皎、杖锡等公社改隶章水区。原梅园管理区地域从蜃蛟公社分出,建梅园公社,隶鄞江区。
1978年9月,邱隘、莫枝、横溪、姜山、鄞江等9个公社增挂镇牌子。
1981年12月,恢复鄞江镇。
1983年6月,梅园公社改称梅园乡。
1992年5月,撤销鄞江区,梅园乡并入鄞江镇。
2002年2月1日,撤销鄞县,建立宁波市
鄞州区,鄞江镇属鄞州区。
行政区划
截至2022年末,鄞江镇辖1个社区、12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鄞江镇四明东路101号。
社区:亚隆。
村落:金陆、芸峰、清源、悬慈、它山堰、鄞江、光溪、东兴、梅园、大桥、沿山、建岙。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古林镇、
洞桥镇,南邻奉化区
江口街道、
萧王庙街道,西连
龙观乡、
章水镇,北接
横街镇,行政区域面积64.43平方千米。
自然资源
2011年,鄞江镇有耕地面积14536亩,林地面积56105亩。
人口
截至2011年末,鄞江镇辖区总人口34602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21841人,城镇化率63.1%。另有流动人口11199人。
总人口中,男性17128人,占49.5%;女性17474人,占50.5%;14岁以下3357人,占9.7%;15~64岁26678人,占77.1%;65岁以上4567人,占13.2%。
民族以汉族为主,达34528人,占99.8%;有土家、苗等9个少数民族,共74人,占0.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75人。
截至2020年末,鄞江镇户籍人口为22096人。
经济
综述
2011年,鄞江镇农民人均纯收入15260元。
截至2020年末,鄞江镇有工业企业575个,其中规模以上有37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4个。
农业
2011年,鄞江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农业总产值2.01亿元,比上年增长17.5%,农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14.5%,生产粮食9229.3吨,其中水稻9103吨,小麦126.3吨。贝母产量1477吨,茶叶产量295吨,芋艿产量3200吨,生猪饲养量2.21万头,家禽饲养量5.51万羽。
工业
2011年,鄞江镇工业总产值达到28.33亿元,比上年增长7.5%,工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60.8%,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家,实现工业增加值3.56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3家,实现工业增加值1.26亿元,比上年增长11.2%。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的企业4家。
商贸
截至2011年末,鄞江镇有商业网点119个,社会商品销售总额达2.46亿元,比上年增长3.6%;城乡集市贸易成交额0.65亿元,比上年增长8.9%,进出口总额0.8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其中出口0.7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2%,主要产品有机电、汽配、纺织、食品等。
金融业
2011年,鄞江镇财政总收入2.58亿元,比上年增长-18.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7亿元,比上年增长-31.8%,人均财政收入7456元。各类存款余额17.2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5.36亿元。
社会事业
教育事业
截至2011年末,鄞江镇有幼儿园7所,在园幼儿1030人,专任教师59人;小学2所,在校生1746人,专任教师89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初中1所,在校生645人,专任教师55人,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小升初升学率、九年义务教育覆盖率均达100%。省重点中学鄞江中学设在境内,教育经费达0.31亿元,比上年增长14.8%;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0.28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为18.3%。
文化事业
截至2011年末,鄞江镇有文化艺术团体24个;影剧院1座,座位906个;公共图书室13个,藏书46000册;博物馆2个。地方特色民间艺术有舞龙、马灯、大头娃娃、舞狮表演等。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鄞江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5个,病床60张,固定资产总值0.6亿元。专业卫生人员158人,其中执业医师50人,执业助理医师20人,注册护士39人,医疗机构(门诊部以上)完成诊疗38.93万人次。2011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12372人,参合率99.9%。
社会保障
2011年,鄞江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2户,人数19人,支出9.68万元,比上年增长10.4%,月人均415元,比上年增长20.3%。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08户,人数171人,支出81.6万元,比上年增长20.3%,月人均399元,比上年增长35.3%;农村五保集中供养29人,支出36.4万元,比上年增长30.9%;农村医疗教助120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165人次,共支出92.63万元,比上年增长20.2%。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94人,抚恤事业费支出75.4万元,比上年增长16.5%。有敬老院1个,床位106张,社会服务设施20个;慈善分会1个,全年接受社会捐款451.2万元,参加各类社会保险8041人,参保率51.0%。
邮政电信
截至2011年末,鄞江镇有邮政网点1个,投递路线单程总长度186千米,乡村通邮率100%。业务收入120万元。电信企业1家,服务网点2个。固定电话用户0.9万户,移动电话用户0.43万户,宽带接入用户0.36万户。全年电信业务收入890万元。
基础设施
截至2011年末,鄞江镇有自来水厂2座,铺设干线水管61.94千米,生产能力16910吨/日,年工业用水207万吨、生活用水135万吨,居民自来水普及率100%;排水管道12千米,污水治理工程1项,日污水处理能力720吨。
截至2011年末,鄞江镇拥有110千伏变电所1座,主变压器2台,总容量100兆伏安,高压输电线路11条,总长度95千米,用电负荷8.1万千瓦。年售电量累计完成1.11亿千瓦时。
截至2011年末,鄞江镇液化气管线6千米,储配站1个,液化气用户9029户,液化气普及率95%,月液化气平均用量2.71万立方米。
截至2011年末,鄞江镇公园10个,公园面积18公顷,园林绿地面积62.3公顷,其中公共绿地41公顷,绿化覆盖率29.6%。
交通运输
鄞江镇境内有县乡(镇)级公路5条,总长22千米,镇区道路总长度6千米,道路铺装面积0.15平方千米。镇区桥梁16座,总长度0.41千米,镇区公交汽车线路14条,运营里程达168千米,年客运量441.3万人次。
风景名胜
鄞江镇境内有它山堰、它山庙、南北宕、古树群、断坑岩等34处旅游景点,还有晋代古墓葬群、郎官第古建筑群等文物古迹。
它山堰
它山堰是在中国古代甬江支流鄞江上修建的御咸蓄淡引水灌溉枢纽工程,位于浙江省宁波市鄞江镇它山旁、樟溪出口处。唐代大和七年(833年),由县令王元玮创建。它与
郑国渠、
灵渠、
都江堰合称为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澄浪潭
澄浪潭,古称悬慈葑潭(葑:草木),就是草木丛中一个泉潭,也称驼井。国家一级水源保护区,为保持潭内水质清洁无污,平时不对外开放。圆形的泉潭,泉潭清澈见底,潭底冒有微微气泡,是地下涌滚出来的泉水。“澄浪”两字含有清波起伏翻腾之意。泉潭面积约300平方米。澄浪潭涌泉冬暖夏凉,冬天冒热气,夏天水温保持在摄氏12至14度。
1967年,天大旱,用七只水泵抽水,也不干涸。澄浪潭水为地下涌泉,此处地形奇特,四明山群峰若万马奔腾,到鄞江镇东首又一马平川,有的低丘平地在地层中仍为巨岩,地下水到鄞江镇为地下层巨岩所阻向地面涌出。而建在位于奉化江上游的鄞江之上的它山堰作用在于阻挡了奉化江涨潮时涌进来的海水咸潮,使鄞江上的四明山万壑清泉原汁原味。
鄞江桥
鄞江镇境内有“
鄞江”、“光溪”两条水系流经,今鄞江旧称小溪江、蕙江或兰江。
鄞江上曾建木桥“大德公桥”,简称大德桥,以木柱为桥脚,上用竹棚埔面,屡遭洪水冲击,时有毁坏。
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年),改建为石墩木结构屋盖式桥梁,全长38丈,宽3丈,桥上覆屋28间,是浙东第一座木结构风雨廊桥。随着历史沿革,历经多次重建或维修。
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建鄞江桥,太守吕仲英书桥匾“八邑津梁”,保存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重建鄞江桥碑记》于它山庙内。民国十年(1921年),会稽道尹黄庆澜重新书写桥匾,鄞县知事姜若书写桥名于东侧。
1979年,为了解决拖拉机过桥的问题,拆除鄞江廊桥,原址改建为钢筋水泥大桥,依旧叫“鄞江桥”。
2014年3月,在钢筋水泥鄞江桥的西侧100米处,仿宋代“百梁桥”的新桥落成通行,为作区别,取名“鄞江廊桥”。新桥的长不变,还是90米,宽和高达到了9米,比原先的老桥宽了2米。
历史文化
地方风俗
它山庙会分为“三月三”与“十月十”庙会。民国初期,浙东沿海商贾多有向鄞江它山庙会赶集求利,它山庙会逐渐成为宁波地区一大庙会盛市。解放后,官池塘两侧本应设摊的地段,统成人流,几无立足之地,甚至被挤下官池河者有之。直至文革开始,鄞江桥庙会被作为“四旧迷信活动”,销声匿迹近十年。文革后期,逐步恢复鄞江桥“三月三”、“十月十”庙会,但名称已演变成“鄞江镇物资交流会”。改革开放以来,才出现“鄞江桥传统庙会”字样。
考古争议
“四明首镇”的鄞江,曾经是宁波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站,在唐代宁波城正式迁到三江口之前的400多年间,它一直是州治和县治所在地——这个被许多市民认为不争的事实,陷入争议之中。
关于句章县隆安迁治的说法,地方志书多有记载。清朝雍正年间《
宁波府志》记载:“秦置句章县,隶会稽郡,治在城山渡之南,距今县城十五里。汉及孙吴因之。东晋末为孙恩残破,移治小溪镇。”
《
嘉庆重修一统志》句章故城条记载:“(句章县治)有二。一为汉县,在慈溪县界,今慈溪县西南十五里城山渡东是也。一为晋县,在今鄞县南,晋隆安四年,孙恩作乱,刘牢之等讨之,改筑句章县于小溪镇,即此。”
1992年版《
慈溪县志》的《建置沿革表》附记:“据《
晋书》刘牢之、孙恩等传,晋隆安四年(400年),孙恩由海道入浃口,句章为所残破,因迁治于小溪(今鄞县鄞江桥)。”
可见,句章故城由于孙恩战乱而毁坏。刘裕不得不将句章县治迁移到了小溪,也就是今天的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一带。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了句章故城从城山渡迁走的史实。在城山渡的句章故城城址堆积,基本属于东吴至西晋时期,包括扁腹双系罐、钱纹罐、沿下饰米字纹或斜方格纹带的青瓷钵等生活用具。而东晋晚期至南朝时期的器物则基本没有发现。显然,城山渡句章故城在东晋末年已经废置。
而对于句章县治是否迁往小溪,近来学者则另有观点。
王结华、许超和张华琴所撰《句章故城若干问题之探讨》一文,否定了句章迁治小溪的说法:“结合历年来的考古发现和文献资料,我们认为句章迁治于今宁波市区西门口一带的可能性较大。东晋末年迁移后的句章县治和唐代武德四年设立的鄞州州治、武德八年设立的鄮县县治、开元二十六年设立的明州州治应该都在今天的宁波城区
三江口一带,与“小溪”之地没有任何关涉。”
由于缺乏充实可信的史料佐证和考古发现,故而只能待史家研究。
荣誉称号
2015年3月,鄞江镇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
2018年起,鄞江镇入选“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21年,鄞江镇获评浙江省文明镇。
2021年12月,鄞江镇入选2021年度浙江省卫生乡镇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