鄞州雪菜,浙江省宁波市
鄞州区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
产品特点
形态特征
鄞州雪菜主栽品种为鄞雪18号,株高47.5—49.5厘米,株型直立且紧凑。分蘖性强,成株有分叉35个左右。叶绿色、倒卵形,长48—49.5厘米,宽10.5—11.5厘米,叶缘大锯齿嵌小锯齿,缺刻自叶尖至叶基由浅渐深,叶下部全裂,有小裂片3—5对,沿叶缘有一圈紫红色条带,叶面较光滑,无蜡粉和刺毛,叶柄浅绿色,背部有棱角,柄长10—15厘米,宽12—14厘米,厚0.5—0.7厘米,单株有叶片280—310张;单株重1.35—1.55千克。
鄞雪18号特性迟熟,从播种到采取171天;耐寒性强;单产水平高,一般亩产可达5000千克左右;抗病性强,即使在2002年雪菜病毒病大流行年也未见病;加工性状好,由于植株梗多叶片少,精加工成品率比本地品种高11%;品质好,有香味。
品质特性
雪菜腌制的咸菜具有以下特色:一是色泽黄亮,清香可口;二是清脆无硬梗;三是无论炒、煮、炖、蒸、拌、作配料、汤料皆鲜美上口,故有“邱隘咸鸡”之美称,尤其是做鱼类、油腻类菜肴时,咸菜是不可缺少的配料,如“咸菜黄鱼”、咸菜汁炖鲫鱼”是宁波地方名菜;四是它的微酸能生津开胃,在炎热酷暑,咸菜汤则是家常汤料,宁波人极为喜爱,故有“三天不吃咸菜汤,脚骨感觉酸汪汪”之说;五是无农残,雪菜种植期间除秧苗期防治1—2次蚜虫外一般不需要用药。
产地环境
土壤地貌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大地构造属闽浙地质东北部,地层分布以中生代的火山岩居多。境内地貌东南部与西部为丘陵与山地,中部为宽广的平原,中间有奉化江相隔两岸,分界为鄞东南平原和鄞西平原两部分,这里平畴无垠,绿原广柔,河流如网,土壤肥沃。产区土壤大体可分三类:东南部沿海地区多盐碱土;中部平原地区属水稻土;西部山区多黄壤,经测定,pH值在3.96—6.64之间,平均5.43左右,有机质含量丰富,水、土、大气等环境条件,适宜种植雪菜。
水文情况
鄞州雪菜种植均分布在土地较集中的平原稻区,以内地河道水为主,没有污染源影响,水质质量较好。雪菜一生耗水较多,从移栽到收获,耗水约需300—500毫米。幼苗期喜较湿润的环境,如过旱则生长不良;但过湿则易烂根与发病。在分蘖期,如水分不足,则分枝减少、植株组织硬化、纤维增多、品质变劣,影响加工质量;如水分过多,则土壤通透性差,易发生霉根,影响养分吸收,生长萎缩。在生殖生长的开花阶段,土壤不宜过湿,若雨水过多,会影响开花授粉与结籽。
气候情况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地处低纬度带,最大日射角为71.7°,最小为36.5°。年平均日照2070小时,年平均太阳能辐射量110.2千卡/平方厘米。全年无霜期238天。年平均气温16.2度,历史上有记录的极端高温为40.8℃(2003年8月1日),极端低温为-8.8℃。年均降水量1538.8毫米,年均雨日174天,年均相对湿度82.4%,蒸发量894.4毫米。产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因濒临东海又带有海洋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3—4月为春季,5—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2—2月为冬季,年均下雪7次。冬季盛行西北风,较寒冷干燥,但多晴朗天气,光温互补,宜越冬雪菜生长;夏季盛行东南风,雨热同步,其间常有台风,并伴有台风雨;春秋两季雨量均衡,冷热适中。本区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台风、暴雨、久雨、伏旱、寒潮和霜冻等。雪菜是喜冷凉、较耐寒的蔬菜,其生育期间积温达到3000℃时,可望生长良好,获得高产。它对低温有一定适应能力,能耐-5℃的低温,即使在雪地里也不会冻死。所以本地区气候适宜雪菜生长。
历史渊源
据史料记载:鄞州雪菜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明代鄞县诗人屠本畯在其《野菜笺》一书中写道:四明有菜名雪里蕻、头昔蓄珍莫比雪深,诸菜冻欲死,此菜青青蕻尤美。
清人汪濒在《广群芳谱》中写道:“四明有菜,名雪里蕻,雪深诸菜冻损,此菜独青。”清光绪《鄞县志》中李邺嗣的《贸东竹枝》词中也记有:“翠绿新薤滴醋红,嗅来香气嚼来松,纵然金菜琅蔬好,不及吾乡雪里蕻”等赞咏雪菜的诗句。
20世纪30、40年代,鄞州雪菜就已远销东南亚的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但由于运输保质等原因,销售市场比较狭窄。
改革开放以后,鄞州雪菜产业的市场覆盖迅速扩大。
20世纪90年代初,由鄞州邱隘镇的邱一村、邱二村率先开发雪菜软包装产品和雪菜原汁等制品后,各地竞相仿效,办起了雪菜加工企业,加工企业的兴办,促进了全区雪菜业的发展,使雪菜的种植、腌制、加工、销售成为一体,雪菜生产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经济效益倍增。
自2003年起,鄞州区注重雪菜产品的质量安全工作,全区常年雪菜种植面积的83%认定了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雪菜加工产品已达十多种,产品除销往江、浙、沪地区和北京、南京、广州等大城市外,还远销港、澳地区和东南亚、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美国等国家。
2017年12月2日,2017“美丽鄞州”欢乐游系列活动之第五届雪菜文化节在宁波市鄞州区雪菜博物馆拉开帷幕。本届雪菜节将非遗雪菜文化与互联网新模式相融合,不仅把“鄞州雪菜”送到了更多老百姓的餐桌,也让鄞州雪菜文化有了更广泛的展示与传播。
生产情况
2008年,鄞州雪菜种植面积1.8万—2万亩,鲜菜5.25万吨,雪菜制品3.72万吨,总产值1.5亿元,有20家雪菜加工企业(其中3家为宁波市农业龙头企业)。
2010年,鄞州区种植雪菜面积2万亩(其中企业基地达1.2万亩),总产鲜菜6万吨,腌制咸菜原料产品4.25万吨,雪菜加工企业发展到25家。已开发出盐渍雪菜、笋丝雪菜、雪菜原汁等多种加工产品。
产品荣誉
2003年至2004年,鄞州区被国家有关部门认定为“中国雪菜之乡”,邱隘雪菜获国家原产地标记保护。
2010年11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批准对“鄞州雪菜”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020年9月,被纳入2020年第二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鄞州雪菜在鄞州区境内都有种植,主产地分布在邱隘、五乡、东吴、下应、首南、姜山、横溪、云龙、瞻岐、咸祥、塘溪、章水等十二个镇(街道)。产地地理位置位于东经121°08′—121°54′,北纬29°37′—29°57′之间,面积780平方千米。种植产地多系鄞东南一带。
质量技术要求
(1)产地选择与特殊内容规定:
雪菜的根为直根系,主根较细,移栽后大量发生的侧根多分布于30厘米的土层内,对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力较强。一般选择在盐碱土、水稻土、黄壤土。pH值在3.96—6.64之间,平均5.43左右,有机质含量丰富,含氮247.7毫克/千克;速效钾230.7毫克/千克;含磷578.5毫克/千克。
(2)品种选择与特定要求:
《鄞雪18号》雪菜良种的原始亲本于2000年从浙北引进,经本地采作提纯复壮,套袋自交等手段系统选育而成。该品种于2002年开始大面积试种,2004年3月经专家审定《鄞雪18号雪菜新品种的选育与推广》项目被鄞州区人民政府评定为2004年度科学技术进步奖。
(3)生产过程管理,包括农业投入品方面的特殊使用规定:
生产中禁用高毒、高残留量农药,春雪菜本田追肥的用量与次数因地区、品种不同而不同。一般而言,追肥应以氮肥为主,并应多用有机肥等有机氮肥和生物肥料,增施磷钾肥料,减少化学氮肥用量,以利在减少硝酸盐积累的前提下,提高植株抗病能力,增加产量。总追肥用量,按尿素计算,每亩施用50—80千克。一般追肥4次,年内施两次,第一次在栽后10—15天,第二次在农历年底前(一月底)。每次施有机肥1000—1500千克或尿素5—7.5千克+过磷酸钙10—20千克,兑水1000千克浇施。特殊早的年份也可把上述肥料总量分成3—4次浇施。年外也分两次施,第一次在雨水前后(2月中旬),第二次在惊蛰与春分之间(3月上旬),每亩每次施尿素15千克+氯化钾10—15千克。如天气阴雨,地间潮湿,可在行间开浅沟条施或穴施,施后结合清沟覆土,以提高肥效。如遇干旱天气,也可兑水1200—1500千克浇施。采收前20—30天应终止施肥,以免植株过嫩,不利腌制保存。
(4)产品收获、屠宰、捕捞及产后处理的规定:
采收的时间:
冬菜生长期较短,除30天左右秧龄外,在大田的生产期一般只有60天左右,多在小雪前后就可采收;春菜生长期较长,早熟品种在翌年清明(4月5日)前后,迟熟品种在4月20日左右。
采取的要求:
冬菜成熟因没有抽苔期的限止,同时这时气温也已下降,晚几天采收对质量影响不大;而春菜则不同,采收晚了易抽苔过长,不能保证商品品质,所以要求采收及时,一般以蕻叶相平,蕻长约8厘米—10厘米为宜。采收应选晴天下午进行,采收时每株雪菜的根要用菜刀削平并除去黄叶、病叶。
(5)生产记录要求。
各种植单位和种植户应根据实际生产情况,详细做好农业投入品来源、使用时间、使用方法等记录,生产过程中各种技术措施亦根据当地技术服务部门要求进行详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