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3至6月,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红一军和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的相继建立,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规模较大的革命根据地之一,是仅次于中央苏区的全国第二大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建立了26个县的革命政权、人口约350万,主力红军发展到4.5万多人。它以大别山区为中心,东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汉铁路,南濒长江,北邻淮河,与湘鄂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互为犄角,同中央革命根据地南北呼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在夺取中国革命胜利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历史背景
1925年秋,黄安(今红安)籍党的创始人之一董必武来到麻城宋埠,广泛接触、宣传群众,号召大家团结起来,向封建势力展开斗争,做主宰自己命运的革命人。同年冬,中共黄安、麻城特别支部成立。此后,附近的罗田、孝感,河南的商城、潢川,安徽的六安、霍邱,也相继成立了党的组织。党组织建立后,出版进步刊物,传播革命思想,建立群众团体,开展工农运动,在大别山地区点燃了革命斗争的火焰。
随着北伐军打到长江流域,鄂、豫、皖诸省,首先是鄂东地区10余县迅速掀起了一场暴风骤雨式的农民运动。昔日骑在农民头上作威作福的恶霸地主、土豪劣绅被打倒,农村中的封建秩序被冲得七零八落,千百年来受压迫受剥削的穷人第一次成为主人。经过大革命风暴的洗礼,跟着共产党干革命的信念在大别山人民心中深深扎下了根。
发展历程
创建与统一阶段
1927年7月-1930年6月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创建与统一阶段时间,在这一阶段,经过贯彻党的八七会议精神,发动黄(安)麻(城)起义,创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第三十一师,形成了鄂豫边革命根据地;商(城)南起义,创建了红十一军第三十二师,形成了豫东南革命根据地;六(安)霍(邱)起义,创建了红十一军第三十三师,形成了皖西革命根据地。根据1930年2月中共中央的指示,三块根据地所辖的20余县统一,成立了中共鄂豫皖边特委;三支红军合编为红一军全军2100余人,成立了前敌委员会和军部;6月成立了鄂豫皖边区苏维埃政府中共鄂豫皖边特委、红一军、边区苏维埃政府的成立,标志着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形成。
巩固和发展阶段
1930年7月-1932年6月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党的六届三中全会后,于1930年10月18日指示,将豫皖革命根据地划为全国六大根据地之一。在1930年10月至1931年3月的第一次反“围”斗争中,红一军与从蕲黄广过来的红十五军合编为红四军。第一次反“围剿”共歼敌1.3万余人,使根据地得到进一步巩固和扩展,人口达200万。经过1931年3月至5月的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红军发展到4个师,近2万人;根据地扩大到东西长300多里,南北宽150余里,人口近250万。1931年初党的六届四中全会后,成立了鄂豫皖中分局及鄂豫皖省委。1931年2月,河南新集(今新县)解放,并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首府,成为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的中心。1931年11月,红四军与红二十五军合编为红四方面军,全军近3万人。从1931年10月至1932年6月,红四方面军根据敌人的兵力部署,主动出击,先后发动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四大战役,共歼敌6万人,其中成建制歼敌将近40个团,使敌人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第三次“围剿”计划彻底破产。
经过四大战役的胜利,鄂豫皖革命根据地进入全盛时期,主力红军发展到2个军6个师,还组建了4个独立师和少共国际团,总兵力达4.5万余人,各县独立团、游击队、赤卫军等地方武装发展到20万人以上。同时,根据地迅速扩大,东起舒城附近,南到黄麻、广济,西跨平汉铁路,北濒淮河,面积达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万,拥有黄安、商城、霍邱、英山、罗田5座县城,建立起26个县的革命政权。根据地在巩固和发展中,还进行了土地革命及党的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坚持和保卫阶段
1932年7月-1934年11月是鄂豫皖根据地的坚持和保卫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张国焘等人贯彻执行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使红四方面军在敌人于1932年8月发动的第四次“围”中遭到了惨重失败,于10月被迫西征转移,不久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留在根据地的党组织——中共鄂豫皖省委,重建红军主力——红二十五军和红二十八军,继续进行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在斗争中,由于两支主力红军广大指战员的英勇奋斗和人民群众的大力支援,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胜利,打破了敌人的“围”计划,使根据地的形势初步好转。
由于中央一再指示要夺回中心城镇,省委在连续取得一系列战斗胜利后,滋长了轻敌冒进的思想情绪,逐步形成冒险主义的军事行动方针,贸然决定夺取敌人重兵驻守的中心城镇,使红军力量损失很大,致使第四次反“围”终于失败。
1933年夏,敌人又调集10万大军,对鄂豫皖根据地发动了第五次“围”在斗争的初期,由于省委错误地估计了形势,采取内线单纯防御的作战方针,使鄂东北、鄂西北中心区保卫战先后遭到失败,红军和根据地遭到重大损失,刚刚好起来的形势又发生逆转。斗争的失利,迫使省委召开会议,总结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教训,重新考虑斗争方针,省委认识到造成目前危难的局面,是“自己的路线差错”和“一贯脱离群众所造成的”,决定采取游击方式和内外线结合的战法,主动灵活地打击敌人,恢复和巩固根据地,并决定开展便衣队运动,“用党苏维埃、红军及游击队的全部力量,去发动这种武装形式”。由于斗争方针的转变及便衣队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斗争的胜利,开始转变鄂豫皖边区第五次反“围剿”以来的严重局面。根据鄂豫皖边区所面临的形势及敌我双方力量的对比,鄂豫皖省委按照周恩来的指示召开会议,决定立即率领红二十五军以“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第二先遣队”的名义实行战略转移,留下部分武装重建红二十八军坚持鄂豫皖边区的斗争。会后,红二十五军2900余人于1934年11月16日从罗山县何家冲出发,向西挺进,开始长征,开创了鄂院革命根据地,有力配合了中央红军的长征。
三年游击战争阶段
1934年12月-1937年7月是鄂豫皖根据地的三年游击战争阶段。在这一阶段,坚守在根据地的党组织及红军力量,重建了红二十八军,积极开展游击战争,并多次打破敌人的“清剿”。在游击战争中大力发展便衣队运动。到1937年春,共组建82个队和 20个小队600余人,遍布于鄂豫皖边界的22个县境,协助红二十八军和游击师、独立团、战斗营坚守老区、建立新区,对三年游击战争的胜利进行作出了重要贡献。便衣队是地方党政军三位一体的组织,是以地方工作为主的武装工作队,适应了对敌斗争的需要,一经产生就显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坚持鄂豫皖边区革命斗争的基本力量。三年游击战争时期,鄂豫皖边区的武装便衣工作队由少到多,由弱变强,至1937年初,发展到89个,共计600余人,星罗棋布地分布于边区22个县境,为坚持鄂豫皖革命斗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建立便衣队,是鄂豫皖边区党和红军的一大创举,是鄂豫皖根据地的重要特色之一。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后,蒋介石背信弃义,调兵遣将,组织发动了对鄂豫皖边区的3个月秘密“清剿”。红二十八军和地方武装进行了英勇顽强的反抗采取灵活的游击战术,打破了敌人的“清剿”。在三年游击战争中,红二十八军转战于鄂豫皖边区的45个县。地方武装和便衣队就地坚持斗争,人民群众始终进行全力支援。以不足2000人的红军,牵制敌人大量兵力,最多时达68个团,约17万人;歼敌18个营又15个连和大量小股敌军,粉碎了敌人的反复“清剿”,使革命的红旗始终飘扬在大别山上。同时,有力地支援了主力红军的战略转移,配合了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的斗争。
七七事变后,鄂豫皖边区的共产党组织和红军面临着由反对国民党“清”的战争到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的战略转变。边区党和红军领导人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响应国民党当局关于停战谈判的倡议达成了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协议。根据协议,红二十八军和地方武装及便衣队共1800多人,集中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开赴抗日前线,从而揭开了鄂豫皖边区军民进行抗日民族解放斗争的新篇章。在艰难困苦的三年游击战争中,红十八军是南方八省唯一成军建制的红军主力部队。1935年2月1日,高敬亭率领的红二一八团在立煌县(金寨)抱儿山与鄂东北独立团会合,得到鄂豫皖省委责成他重建红二十八军的指示信。随后,高敬亭在太湖县凉亭坳主持召开干部会议,决定第三次组建红二十八军,全军1000余人,高敬亭任政治委员,并统领导鄂豫皖边区党政军工作,创建新的游击根据地。高敬亭善于总结游击战争经验,提出游击战争“四不打”原则:“敌情不明不打;地形不利不打;伤亡过大不打;缴获不多不打”。
历史贡献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鼎盛时期,拥有主力红军4.5万余人,地方武装30万人,根据地面积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350余万、建立了30个县市革命政权。经过八年抗战,豫鄂边抗日根据地发展到跨越鄂、豫、皖、湘、赣5省交界的广阔区域,面积达9万平方公里,人口1300多万,建立了8个专区和11个行政中心县、66个党政军组织齐全的县级政权,成为全国六大革命根据地中规模较大、坚持时间最长的。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东接江淮平原,西扼平汉铁路,南濒长江,北带黄河,并与湘鄂西、湘鄂赣革命根据地互为犄角,同中央革命根据地南北呼应,战略地位十分重要。革命红旗始终在大别山屹立不倒,并在斗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造就了大批革命干部,对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从1955年至1964年,鄂豫皖三省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有570人,占当时全国将军总数的35.5%,仅皖西籍的将军就有108人,其中六安县独山镇就走出了16位将军,被称为“一镇十六将,独秀大别山”;红安、大悟、新县、金寨、六安等5个县被誉为将军县,占全国9个将军县总数的过半;新中国成立前,仅六安就有30万人为了国家的解放和人民的幸福,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社会纪念
鄂豫皖革命纪念馆
鄂豫皖革命纪念馆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北京路与107国道交汇处,占地30000平方米,陈展面积8300平方米,于2007年4月28日建成开馆,由
江泽民同志题写馆名。纪念馆基本陈列按时代顺序,以数千幅图片和实物对应的方式,全面展示了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的光辉历史,着重介绍了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各个历史阶段发生在鄂豫皖大地上的重大历史事件。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
1986年,“鄂豫皖首府革命博物馆”动工兴建,1990年建成开馆。原国家主席
李先念题写了馆名。博物馆坐落在信阳市新县英雄山和凤凰山之间,占地面积3公顷,建筑面积3380平方米。分基本陈列和专题陈列,按7个展厅布展。基本陈列为“风云大别山”,主要展现鄂豫皖苏区的形成、发展和壮大,直至迎来全国革命胜利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