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匀毛尖茶,
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产品特点
品质特性
都匀毛尖茶又叫都匀细毛尖、白毛尖。都匀毛尖采用“清明”前后数天内刚长出的一叶或二叶未展开的叶片,要求叶片细小短薄,嫩绿匀齐。外形细、圆、光、直、多白毫,色泽翠绿,冲后香高持久,滋味浓醇,回甘生津,汤色明亮清澈。毛尖的色、香、味、形均有独特个性,其颜色鲜润、干净,不含杂质,香气高雅、清新,味道鲜爽、醇香、回甘,从外形上看则匀整、鲜绿有光泽、白毫明显。 都匀毛尖“三绿透黄色”的特色,即干茶色泽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成品都匀毛尖色泽翠绿、外形匀整、白毫显露、条索卷曲、香气清嫩、滋味鲜浓、回味甘甜、汤色清澈、叶底明亮、芽头肥壮。
工艺特色
采摘
毛尖茶清明前后开采,其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长度不超过2.0厘米,,要求叶片细小短薄,嫩绿匀齐。嫩度和长度超标准的,受病虫害的和色紫的都不能用来制作毛尖茶。通常炒制500克高级毛尖茶约需5.3—5.6万个芽头。采回的芽叶必须经过精心拣剔,摊晾1—2小时,表面水分蒸发干净即可炒制。炒制工艺分鲜叶、杀青、揉捻、整形、提毫、烘干、提香等工序。
毛尖茶清明前后开采,与《都匀县志稿》所述:“自清明至立秋并可采,谷雨前采者曰雨前,茶最佳、细者曰毛尖茶”是相吻合的。采摘标准为一芽一叶初展,长度不超过2.0厘米,通常炒制500克高级毛尖茶约需5.3—5.6万个芽头。
工序
历史上毛尖茶的工艺几乎失传。采回的芽叶必须经过精心拣剔,剔除不符要求的鱼叶、叶片及杂质等物。摊放1—2小时,表面水蒸发干净即可炒制。炒制工艺分杀青、揉捻、搓团提毫、干燥四道工序。
毛尖茶炒制,全凭一双技巧熟练的手在锅内炒制,一气呵成。
杀青:锅温120—140℃,投叶量500—700克,以抖为主,抖闷结合,采用双手翻炒的手势。做到抖得散,翻得匀,杀得透。当叶质转软,清香透露,降低锅温进入揉捻工序。
揉捻:揉时长、用力重、是毛尖茶揉捻的特点,是形成毛尖茶味浓的因素之一。锅温保持70℃左右,用单把揉的手法,将茶叶左右推揉成条,重力推揉,达到细胞破碎充分的目的,当达五成干时即转入搓团提毫工序。
搓团提毫:锅温50—60℃,将茶叶握在掌中合掌旋搓,搓成茶团,抖散炒干,反复数次至七成干度,改用双手捧茶,压搓茶条,边搓边炒,搓炒结合,搓至白毫竖起,茶叶约八成至九成干时,降低锅温(50℃以下),将茶叶薄摊锅中炒至足干。炒干时作轻巧翻炒动作,使茶叶里外干度一致,增进香气。
产地环境
都匀毛尖主要产地在贵州省黔南州团山、哨脚、大槽一带,这里山谷起伏,海拔千米,峡谷溪流,林木苍郁,云雾笼罩,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四季宜人,年平均气温为16°C,年平均降水量在1400多毫米。加之土层深厚,土壤疏松湿润,土质是酸性或微酸性,内含大量的铁质和磷酸盐,这些特殊的自然、条件不仅适宜茶树的生长,而且也形成了都匀毛尖的独特风格,属于贵州名优绿茶。
历史渊源
都匀毛尖茶,原产地在都匀市与贵定县交界的云雾山上,后来人工栽培于都匀市郊蟒山下的茶农寨一带,每年“清明’’前三五日采摘第一批为上品。
据《都匀府志》记载,早在明代,都匀产出“鱼钩茶”、“雀舌茶”已列为“贡品”进献朝廷。在巴拿马国际博览会上获奖。解放后又远销日本、新加坡、港、澳等地。
1972年,都匀毛尖茶首次销往日本,受到了日本友人的赞赏。
但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匀毛尖只是茶农用来称盐买油的小收入,没谁指望靠着种茶发家致富。
2014年3月7日,中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贵州代表团审议时,对黔南的都匀毛尖给予高度赞誉,作出了“对于都匀毛尖茶,希望你们把品牌打出去”的重要指示。其后,黔南决策部署,围绕“以茶兴业、以茶惠民、以茶养文”目标,出台了一系列促进茶产业发展政策,颁布地方标准,推行立法保护,走上了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之路,推动了茶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都匀毛尖(国际)茶人会、华鑫杯茶艺大赛、“都匀毛尖”杯斗茶大赛、茶都匀毛尖杯制茶大赛等有影响力的活动接连举办,助力都匀毛尖发展。
生产情况
2014年,黔南州宜茶土地面积近250万亩,茶叶种植131万亩,涉茶企业901家,从业人员30万人。全州投产茶园面积51.88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1.68万吨,产值23.88亿元,综合产值37亿元。
2016年,都匀市茶园种植面积达37万亩,可采面积近2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0%。全市茶叶加工企业58家,专业合作社73家,茶叶企业固定资产达5.4亿元,年加工能力突破1万吨。仅茶叶一项就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1180元。“都匀毛尖”茶品牌价值从2013年的23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89亿元。
2017年,黔南州茶园面积161万亩,实现茶叶总产量3.2万吨、茶叶总产值52.17亿元,“都匀毛尖”地理标志品牌价值达211.49亿元,在茶叶类中位列第二。“都匀毛尖”区域公共品牌价值达25.67亿元,被评为中国“最具品牌传播力品牌”。茶企固定资产总额达到30余亿元,茶叶从业人员45.6万人,吸纳返乡农民工就业5.4万余人,带动3.5万人脱贫。
产品荣誉
民国四年(1915年),都匀毛尖茶在巴拿马万国食品博览会上获优奖,后人誉为“北有仁怀茅台酒,南有都匀毛尖茶”。
1982年,都匀毛尖茶在湖南长沙召开的全国名茶评比会上,都匀毛尖茶被评为
中国十大名茶。
1988年,都匀毛尖茶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1993年,都匀毛尖茶获国际抗衰老食品博览会金奖。
2001年,都匀毛尖茶获
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
2004年,都匀毛尖茶获中绿杯名优绿茶和蒙顶山杯国际名茶两项金奖。
2005年,都匀毛尖茶获“中茶杯”优质奖、“贵州十大名茶”第一名、都匀市获“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放心茶中茶协推荐品牌”、都匀市获“中国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都匀市被国家列入“114个名茶示范基地县”、华铭杯全国名优绿茶金奖等殊荣。
2006年,都匀毛尖茶获“多彩贵州”两赛一会都匀赛区旅游商品优秀奖、“多彩贵州”旅游商品设计大赛贵州名创入围奖。
2007年,都匀毛尖茶获“贵州省名优绿茶奖”。都匀市获得“中国毛尖茶都”称号。
2008年,都匀毛尖茶获“中绿杯全国名优绿茶金、银奖”、“中绿杯全国名优绿茶优质奖”。
2009年,都匀毛尖茶获上海豫园国际茶文化艺术节“中国鼎尖名茶奖”、上海第十六届国际茶文化节“金牛奖”、“恒天杯全国名优绿茶金奖”。
2016年12月12日,在“2016年中国品牌价值评价信息发布会”上,都匀毛尖以211.49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茶叶类地理标志产品榜单第四位,品牌价值较上年增加了30.49亿元。
2020年7月27日,都匀毛尖茶入选中欧地理标志第二批保护名单。
2023年7月,都匀毛尖入选贵州省十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地理标志
地域保护范围
都匀毛尖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为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匀市、福泉市、瓮安县、龙里县、惠水县、长顺县、独山县、三都县、荔波县、平塘县、罗甸县、都匀经济开发区现辖行政区域。
质量技术要求
(一)品种
当地传统的地方群体种或引进的适宜茶树良种。
(二)立地条件
保护区范围内海拔600米至1500米,土壤为黄壤或黄综壤,土层深度在1米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1.5%,土壤pH值4.0至6.5。
(三)栽培管理
1.种苗繁育:每年8至11月份以无性繁殖的方式育苗。
2.茶树种植:
(1)定植时间分别为春栽(2月上至3月中)和冬栽(10月至12月)。
(2)定植密度为单行条列式:每公顷≤6万株,双行条列式:每公顷≤10.5万株。
3.施肥:每年施有机肥不少于6000千克/公顷或饼肥不少于4000千克/公顷,化肥≤600千克/公顷。
4.环境、安全要求:农药、化肥等的使用必须符合国家的相关规定,不得污染环境。
(四)鲜叶采摘
1.采摘时间和标准:采摘期为3月初至5月初,采摘标准为,采取独芽或一芽一叶,颜色淡绿或深绿;采摘方法为用提手采法,保证芽叶完整,叶色淡绿或深绿,叶质鲜嫩。
(五)加工工艺
杀青→揉捻→搓团→提毫→烘焙→成品。
在锅温内放入鲜叶,使其受热散失水分至表面失去光泽、变软、折根不断微有粘手感觉时进行揉捻。揉捻至茶叶达到6成干时转为搓团。搓团至茶条卷曲,含水量达30%时进入提毫。提毫至茶条紧细卷曲、白毫显露时进行烘焙。烘焙至其含水量达6%时起锅。挑选出细脆焦叶即得成品。
(六)质量特色
1.感官特色:条索紧细卷曲、汤色黄绿明亮、滋味鲜醇、叶底嫩绿明亮。各级都匀毛尖茶感官品质应符合其实物标准样的要求。都匀毛尖茶各级感官品质应符合下表的要求。
2.理化指标:水分≤6.4%,总灰度≤5.1%,粉末≤0.7%,水浸出物≥43.2%,铜含量≤4.1毫克/千克,铅含量≤0.6毫克/千克。
3.安全要求:产品安全指标必须达到国家对同类产品的相关规定。
专用标志使用
都匀毛尖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产地范围内的生产者,可向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使用“地理标志产品专用标志”的申请,经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审核,由国家质检总局公告批准。都匀毛尖茶的法定检测机构由贵州省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指定。
历史文化
“都匀毛尖”毛主席取的名
2007年5月初,记者采访“都匀毛尖”节时,有当地人对记者说:“你知不知道,‘都匀毛尖’是毛主席亲自取的名。”其后,许多都匀茶商也告诉记者这件事是真的。
记者在一本由省农业厅和商务局主办、省茶叶文化研究会主编的内部刊物《茶韵》上查阅到对此事的详细记载。该刊记录了1956年谋划制茶送给
毛泽东的五位团山乡干部的姓名和当时的工作单位。分别是乡长罗雍和、主任谭文邦、团委书记谭修芬(女)、会计王顺天、谭修凯。记者依此在当地进行寻访,了解到罗雍和以及谭文邦已故,但谭修芬尚健在。记者在都匀黑沟茶农公司打听到谭修芬现居住在平塘县城,在公司负责人艾照坤的帮助下,5月5日,记者见到了当年毛泽东为“都匀毛尖”命名时的见证人谭修芬,在该县城粮食局宿舍,老人向记者讲述了当年那感人的故事。
1956年,谭修芬还是一个20出头的采茶少女,也是一把制茶的好手。担任都匀县团山乡团委书记。谭修芬老人告诉记者,当年4月2日晚,团山乡乡长罗雍和与乡干部谭修芬、谭修凯等人阅读报纸,正好读到《贵州农民报》上一篇题为《人民热爱毛主席,万里边境送虎皮》的文章。受此触发,几位干部想,人家可以送虎皮,咱也可以送一点我们家乡的鱼钩茶给毛主席品尝。最后,与会干部一致决定炒制3斤上好的鱼钩茶送给毛主席。说干就干,罗乡长第二天便发动群众上山采茶。时值清明节前后,正是出好茶的时节。上好的茶青经心灵手巧的谭修芬精心制做后,又请乡里的工匠打了一个精致的木盒包装茶叶,连同一封信一并给毛主席。
几天以后,茶农社收到一封落款为中共中央办公厅的回信。大家激动不已。信件是打字机打印的,大致内容是:你们给毛主席的茶叶已经收到,经主席批准,寄给你们十五元作成本费。落款为中共中央办公厅。信件下部付有几句毛主席的亲笔签字:“茶叶很好,今后山坡上多种茶,茶叶可命名为毛尖。毛泽东。”毛主席回信一事在十里八乡传开了,各地群众纷纷涌进团山乡学习观摩。乡里还组织了歌舞活动庆祝。
可惜的是,如今那封有毛泽东亲笔签名的信件已经遗失。2001年5月,都匀市政府还出资一百万元寻找毛主席的亲笔信件,但一直没有下落,不过,毛主席为都匀毛尖命名一事在当地传为佳话,都匀毛尖也名声大噪。
民间传说
很古的时候,都匀蛮王有九个儿子和九十个姑娘,蛮王老了,突然得了伤寒,病倒在床,他对儿女们说:“谁能找到药治好我的病,谁就管天下。”九个儿子找来九样药,都没治好。九十九个姑娘去找来的全是一样药——茶叶,却医好了病。蛮王问:“从何处找来?是谁给的?”姑娘们异口同声回答:“从云雾山上采来,是绿仙雀给的。”,蛮王连服三次,眼明神爽,高兴地说:“真比仙丹灵验!现在我让位给你们了,但我有个希望,你们再去找点茶种来栽,今后谁生病,都能治好,岂不更好?’’。姑娘们第二天去到云雾山,不见绿仙雀了,也不知道茶叶怎么栽种。她们在一株高大的茶树王树下求拜三天三夜,感动了天神,于是天神派一只绿仙雀和一群百鸟从云中飞来,不停地叫:“毛尖…茶,毛尖…茶。’’姑娘们说明来意,绿仙雀立马(方言,立刻的意思)变成一位美貌而聪明的茶姐一边采茶一边说:“姊妹们,要找茶种好办,但首先要做三条:一是要有一双剪刀似的手,平时可以采药,坏人来偷茶时,就夹断他的爪爪(方言,手的意思);二是要能变成我这样的尖尖嘴,去捕捉茶林中的害虫;三是要能用它医治人间疾苦,让百姓健康长寿。”姑娘们说:“保证做到这三条,请茶姐多多指点。”茶姐拉着这群姑娘的手,叽叽咕咕,指指划划,面授密决,姑娘们一阵欢笑,高兴得边唱边跳《仙女采茶舞》。
烫死茶树抗议苛税
都匀毛尖原来也叫“鱼钩茶”,就像它当初的名字那样,形似鱼钩和雀舌,所以除了鱼钩茶的叫法外,还有雀舌茶、细毛尖、白毛尖的叫法。经过特别的炒制,形成“三绿透三黄”的特点,也就是说,干茶绿中带黄,汤色绿中透黄,叶底绿中显黄。
都匀毛尖在巴拿马世博会获奖的记录,见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所著《都匀县志稿》:“茶,四乡多产之,产水箐者尤佳。民国四年,巴拿马赛会曾得优奖,输销边粤各县,远近争购,惜产少耳。”
毛尖生长的地方,通常都是海拔1000米左右的高山。在贵州高原南面,峰峦叠嶂,云雾缭绕,茶忙的时候,这里的布依族、苗族女子在山里忙碌,她们穿着传统的蓝布衣衫,胸前系围裙,围裙上绣着各种图案,头上包着毛巾做的头帕。这里的人喜好唱山歌,忽高忽低的山歌从山头飘来,细雨后云雾在山间缭绕,成了入画的风景。
史料记载,都匀毛尖茶在明朝即为贡茶,深得崇祯皇帝的喜爱。到了清朝,由于层层增加上贡茶叶数量,弄得当地茶农一年所采制的茶叶全数上贡都抵不上税额。
据说,当时寨主想了一个办法,召集18个寨的族人开会,在夜间每家每户烧一锅水,浇到沿路的茶树下,把茶树烫死。过一段时间后,报告上去,并请当地土司和县官去查看,只见沿途一路茶山上的茶树枯黄,片叶不留。寨主和茶农都说,茶树是遭了“天火”而亡。
后来,皇帝不得不下诏免除上贡茶叶,并拨银款给当地,保护茶树。今天,在当地仍可看到记载当年官府拨银两保护贡茶的石碑。
所获荣誉
2023年9月28日,《商务部等5部门关于公布中华老字号复核结果的通知》公布,都匀毛尖品牌条件通过中华老字号复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