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子庙在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城南8
公里处,今
归昌乡郯庙村。相传春秋时期,郯国国君
郯子在此建花园一座,供其游览赏玩。
郯子死后,在此建郯子庙。后人繁衍成村,遂以庙名命村名,称之为
郯庙村。郯子庙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礼拜,前来游览瞻仰,并留下很多诗文。
这里仍流传着“孔子师郯子”的佳话。据史书记述:鲁昭公17年秋,郯国国君郯子去鲁国朝拜,昭公设盛宴款待。席间,昭公问起少嗥氏为何以鸟命官名。郯子解释说,少嗥氏是我的祖先,昔日黄帝以云为师而以云为名;炎帝以火为师而以火为名;共工以水为师而以水为名。少嗥氏在即位时,正巧凤鸟飞至,象征着吉祥如意,所以就纪于鸟,以鸟为师,用鸟命官名。郯子的回答使鲁昭公和在座的人无不叹服,称赞郯子知识渊博。孔子听说这件事后,亲赴郯国拜见郯子,虚心求教。这便是“孔子师郯子”的由来。唐代文学名匠韩愈在名篇《师说》中论述“圣人无常师”时,还专门例举此事。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郯城县志》记载:“郯子庙……创建无考。万历三十二年乡民朱运重修。康熙七年,地震倒塌,道人杨守性募修。”院内有石碑五、六座,多是历代重修庙宇的记载。
郯子庙庙基占地十亩,由房舍院落和戏台两大部分组成。北为庙宇,南庙门前50米是戏台。庙宇为青砖结构,朴素无华。大殿走廊前的两根明柱上镌刻着楷书联文:“居郯子故墉纵千载犹沾帝德,近圣人倾盖虽万年如座春风。”大殿正中靠北,塑郯子泥像,金面彩身。东间北有孔子泥像,西有老子泥像。东西两山墙处,有“四贤”泥像,东为颜回,南为曾参,西墙北为子思,南为孟轲。
郯子庙由于长期失修,未能保留下来。遗址现存约两亩的土台及古槐一株。这株古槐传说系明朝栽植,迄今有八百多年,树干直径一米,高约十五米。皮坚中空,枝叶茂盛,现砌石以保护。
清乾隆二十八年重修《郯城县志秩祀志卷之六》记:“
郯子庙何时创建无考。万历三十二年乡民朱运重修,
康熙七年,
地震倒塌,道人杨守性募修。院内有
石碑6幢,多为历代重修庙宇记载。”郯子庙基占地10余亩,房舍、院落、戏台组成整体式格局,
庙宇为青砖结构,朴素无华,分东西廊房各3间,北面为正大殿,明柱走廊3大间,中间两根明柱,镌刻空心楷书楹文。上联为“居郯子故墉纵千载犹沾帝德”,下联是“近圣人倾盖虽万年如座春风”。大殿正中靠北,塑
郯子泥像,金面彩身,像上靠墙顶檐悬木质横匾一,上刻“其超一也”四个大字。系沂防营统领张培荣于民国四年捐赠。东间靠北塑孔子泥像,西间靠北塑老子泥像,东西两山靠墙处,塑“四贤”泥质站,东山墙北为颜回,南为曾参,西山墙北为子思,南为孟。郯子庙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礼拜,有许多人前往游览瞻仰、并留下许多诗文。该庙毁于文革时,现存庙址2亩,石碑4块,古槐1株,这株古槐系明代所植,距今约400余年,树杆直径约1米,高约15米,现已砌石保护。
郯子(生卒年不详),已姓,子爵 ,春秋是郯国国君。 约公元前十一世纪,少昊(姓已,名挚,字青阳,建都穷桑,故号为穷桑氏,也称金天氏)后裔中的炎族首领就 封于炎地,称炎国。属人方。炎,古音亦读谈(Tan),春秋前后,国名多加“邑”字,从而
炎国演化为郯国。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渐趋衰败,诸侯大国之间相互争战侵吞,天下动乱。郯国,虽是区区小国却颇有名气,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国君郯子的政绩、才华和仁孝之德,赢得了人心。郯子治郯讲道德、施仁义、恩威有加,百姓心悦诚服,使郯地文化发达,民风淳厚,一些典章制度都继续保持下来,对后世的影响十分深远。
郯子死后,后人建郯子庙、郯子墓、问官祠聊以凭吊。据有关资料载,当时郯子庙中塑有“三圣”、“四贤”像,其中“三圣”像为
孔子、
老子、
郯子。人们对郯子的崇拜之情由此可见。郯子庙为历代文人墨客所礼拜,不少人前来游览瞻仰,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在郯子庙大殿前精雕石柱上的楹联:“居郯子故墉纵千载犹沾帝德,近圣人倾盖虽万年如座春风”,仍为人们咏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