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受时风所趋,又受自己专一执着、心无旁骛个性的影响,文寿一生只钟情于版画创作,孤心苦诣、孜孜以求,终于取得了不菲的成绩。可惜,先生一生不事张扬,以至于埋名于皖西之一隅将终老,也可叹也!好在他的画集已经面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其成就也将昭诸于天下。吾观其画集,只见一片缤纷墨色,或沉着老辣、或清新自然,既有黄钟大吕的雄浑豪迈、又有小桥流水的婉约多情,实在美不胜收,喻先生为皖西之“黄叶村”、“
陈子庄”,也当不为过。传略辑入《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中国现代美术家人名大辞典》、《中国当代艺术界人名录》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时期版画创作的高峰期,表现社会主义农业建设和新社会的新人新事,成为这一时期版画创作的主要内容,生活中的新生事物与作者的新鲜感受与激情,为版画创作注入了无限的活力。郭文寿以其技艺和高雅的艺术格调多次被抽调到省里搞专题创作,曾得到
赖少奇先生的亲自指授。当时以
赖少奇、郑震、
师松龄、
陶天月、
林之耀等为代表的安徽版画在全国独树一帜、名震遐迩,郭文寿以其壮年学习、工作于其间,可谓受益匪浅。他跟在这些大家的身后,暗暗思忖艺术的真谛,渐渐明白了道与技的关系,从而找到了自己创作的方向与源泉。
他通过版画开始了关于未来的诉说,表达着人类对美好生活和理想社会的幸福憧憬。这从他的作品《新风拂山村》、《春暖大别山》、《农机展销会》、《村头画展》等作品中可以完全清晰地解读,画家以温暖平和的色调抒发了人类饱满健康的心灵追求,那种对新生活的赞美与渴望跃然纸上、升腾在真诚而广阔的灵魂空间里。这些作品符合时代的审美需要,关照着人类共同的精神价值追求,如今虽历经40余年,现在看来,一点也不过时。新农村建设的“乡村富裕,乡风文明”等二十字方针,仍是国家新时期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尤其作为1973年某期《中国文学(外文版)》封底的《新风拂山村》——画面中一群农民在早晨劳动之前,集中在村头的广场上听喇叭做早操——今天看来,仍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让人向往。
郭文寿的作品正是以其画面中流动的幸福与温暖深深地打动了观者,正如苏珊·朗格所说,艺术是情感的符号,他的作品所散发出来的崇高艺术理想、坚定的人格力量、诗化的人文精神与天地万物相往来的自性表述,陶冶着人们的情操,刻印着人类向善向美向真的终极情怀。
石涛说,笔墨当随时代,郭文寿的作品让我们聆听到了时代前进的宏大足音,感受到了家乡巨变的未来曙光。这种对社会产生正旋律的艺术作品,正是我们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1988年,在他退休之后,由于腕力不济,他便开始着意于以纸为板材的水印纸板画艺术形式的探索,并取得了十分可喜的突破。其作品色彩斑斓、天机幻化、不可复制,具有明显的原创性、新颖的痕迹趣味和独特的晕化效果,既有版画特有的刀味,又有水墨画酣畅淋漓的韵致——诗韵流畅、清雅脱俗、气韵生动。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他将自己的一生沉静于自在自足的精神世界里,在嘎嘎作响的捉刀中,体悟着艺术创造和精神迸发的愉悦,版画使他置身世俗却心静若水,在悲悯之中静看人生,并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出最美最强烈的色彩和感情,创造出人生和谐的视觉空间和精神空间。
85岁高龄的郭文寿真的白了头,但他那谦逊、刻苦、淡定的性格一点也没有变,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在如今物欲横流的时代,他竟然把自己毕生创作的版画作品无私地捐赠给了六安市博物馆,奉献给了家乡人民年,他把毕生的精力都奉献给了家乡的美术教育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