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得胜(1911年~1990年10月),祖籍中山石岐,在中国澳门出生,新鸿基地产创办人,曾为新鸿基地产发展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中山市荣誉市民、中国香港十大首富之一。
早年经历
郭得胜出生在中国澳门,在故乡广东省中山市长大的,自幼在石岐私塾接受教育,完成小学学业后随父亲经营商业,于石岐孙文西路开设“鸿昌号”零售及批发百货,在广州、上海等地建立了销售网。由于他自幼经商,天资聪敏,记忆力强,又刻苦学习,故很快就已掌握生意窍门。
商业经历
立足中国香港
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后,中山沦陷,郭得胜全家逃难到澳门,战后到中国香港定居。郭得胜在乡间长大,不懂英语和普通话,只会操一口浓厚的石岐乡音。但由于他从低层做起,凭个人努力,特别是灵活的交际手腕,在中国香港立稳了脚跟。1946年,他自立门户,在中国香港上环创办“鸿兴合记”商号,经营零售及批发工业原料、杂货,后改称“鸿昌”百货,专事洋货批发。他刻苦经营,每天一早开铺,并殷勤有礼地接待顾客,因而业务蒸蒸日上,所批发的洋货,除遍及中国国内各省之外,销售网点还远至东南亚,赢得了“洋货大王”外号。
事业转折
20世纪50年代末,拉链服装时兴起来,拉链的应用大行其道,所有成衣及布袋,都以拉链取代原有的纽扣。在偶然的机会下,郭得胜认识了日本YKK拉链公司的要员。他们被郭得胜的诚实作风所感动,遂将YKK在中国香港的经销权授权给鸿昌独家代理。由于当时香港以制衣工业为主,对于拉链的需求急剧增长,而郭得胜便利用自己多年来在洋杂生意中建下的批零网络,令拉链在中国得港、中国澳门及东南亚各地畅销。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郭得胜每年经营拉链的营业额就超过1000万元。与此同时,郭得胜又代理中国台湾“良友牌”尼龙丝以及多家日本生产的尼龙制品。这些产品,是60年代和70年代的新兴工业产品,它轻盈、美观及清洁卫生,代替了传统的咸水草及麻绳。因而,郭得胜代理的尼龙产品,销量也节节上升,在当时每月销售额约10万英镑,每年营业额逾1000万元。郭得胜利润财富逐渐积累增多,开始成为中国香港富豪。
涉足地产
1958年,郭得胜抓住香港地少人多,住房潜在需求大的机遇,成立永业有限公司专门从事房地产生意,开始进军地产建筑业,经营拆楼、买小土盘建楼以及收购沙田酒店,令旗下的生意多元化。1963年,他与两位朋友——冯景禧、李兆基各投资100万港元组成新鸿基实业有限公司,年长而且拥有40%股份的郭得胜出任集团主席,大举进军地产市场。20世纪60年代,香港工业开始萌动,厂家对工业楼宇需求迫切。担任公司董事总经理的郭得胜看准机会,大量兴建工业厂房,满足厂家的需求。新鸿基企业很快便在地产市场站稳了脚跟。此后,新鸿基推出“分层出售、十年分期付款”的方式,面向广大中下层市民,一改过去地产业经营方式,此举大受欢迎,使得生意十分火爆,所建楼宇均销售一空。新鸿基因此而一鸣惊人,郭得胜与冯景禧、李兆基三人在地产界被冠以“三剑侠”的外号。1967年,新鸿基的综合纯利已跃升至9000万元,此后三年,又进行了三级跳式投资跃升,资产剧增,经营继续上升,除经营产地外,新鸿基实业有限公司还经营保险、财务、物业管理、投资控股、交通运输和建筑营业造等业务,逐渐发展为一个多元化的集团公司。从1965年至1972年7年内,新鸿基企业兴建了不少工业大楼和商业住宅楼宇,出售总值达56500万港元,奠定了地产王国的根基。
自立门户
20世纪70年代,“三剑侠”分道扬镳。冯景禧率先退出新鸿基公司成立“新鸿基证券”,操投资证券业,李兆基另创“恒基兆业”,仍然专事地产。郭得胜则将新鸿基实业公司易名为“新鸿基地产”,任董事长。同期,郭得胜趁地产及股票投资热潮,将新鸿基地产上市。当时,香港市民正陷入疯狂抢购股票风潮中,股价抢至令人吃惊的程度,恒生指数一日数涨。原本,新鸿基地产推出股票上市的是集资一亿元,但疯狂的股民将十亿元寄去该公司,超过新发行股票银额的10倍。此间,郭得胜赚取了巨额财富。1975年,新鸿基地产公司的纯利已达到5000多万元。第二年,虽然房地产业还没有全面复苏,但新鸿基地产的纯利却窜升至9000多万元。1977年以后,香港房地产业又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郭得胜以独到的眼光看出新市镇将会有大发展,便率先在沙田、大埔、元朗及屯门等新市镇地区兴建商场出租,继而又兴建住宅等其他各种房屋出租。
进入80年代,中国香港地产业处于调整时期。郭得胜一反常态,减少买入地盘,反而致力于发展早买下来的低成本土地。80年代初期,郭得胜全力兴建沙田新城市广场,开创在新市镇发展写字楼和大型购物商场的先河。沙田新城市广场是郭得胜一生的代表作。1984年,英国女皇访问中国香港时亲自到沙田新城市广场参观,为郭得胜赢得无限荣光。1987年末,香港发生股灾,经济陷入低潮。郭得胜大量买入拥有帝苑酒店全部股份及新城市广场50%股份的新城市股份,次年又继续低价作出全面收购,结果,后来物业价值大幅上扬,旅游业攀上高峰,新鸿基地产集团愈加发展和壮大。后郭得胜逐渐退居二线,将公司业务交给儿子们打理,1989年,成为中国香港第三大富豪的郭得胜将旗下产业交由儿子们掌管。但郭得胜本人仍天天上班,他策划同包玉刚合作投标香港有限电视的27%权益,同时有意涉足投资大屿山机场大桥工程。
人物去世
1990年10月,郭得胜因心脏病复发去世。
个人生活
婚姻生活
郭得胜的妻子邝肖卿,于1929年在广州市花山镇花城村出生。当时的邝家经营着染坊,良田颇多,家境殷实。邝肖卿一出生的见面礼,就是父亲赠送的豪宅。1949年,在家人的安排下,20岁的邝肖卿嫁给了比自己大18岁的郭得胜。当时的郭得胜只在香港经营着一家名为“鸿昌合记”的杂货铺。娶了贤内助后,郭得胜无后顾之忧地打拼,生意越做越大。1990年10月,79岁的郭得胜因心脏病复发去世,邝肖卿此后掌握公司实权,郭家三兄弟共同管理公司事务。但由于公司经营理念上的分歧,三兄弟后来关系破裂,于是邝肖卿将集团股份平分给了三个儿子。
生活爱好
郭得胜每天饮早茶时,喜阅读报纸新闻,以掌握时事发展。他的座右铭是“不浪费每一分钟时间,不断学习新事物,以追上潮流。”
子女后代
长子郭炳湘,持有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硕士学位。郭得胜去世后,郭炳湘接任新鸿基董事局主席及行政总裁。2008年,郭炳湘则不再担任新鸿基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转任为不参与日常管理的公司非执行董事。2014年,郭炳湘辞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同年,郭炳湘通过注册新公司,将旗下公司改名等方式,逐步筹组“帝国集团”,成为郭炳湘商业战场的大本营。
郭炳湘的妻子李天颖(Wendy),出身于中国香港。两人育有一女,夫妇一直表现恩爱。据香港媒体报道,1997年,郭炳湘被“大富豪”张子强绑架,有传爱夫情切的李天颖表现出智勇双全,舍命救夫,她单刀赴会“讲数”。据称双方在讨价还价后,李天颖成功说服张子强将赎金由14亿元减至7亿元,终令丈夫化险为夷,其过人胆识为外界津津乐道。她令郭家长子脱险,表现出的忠诚及爱意,令郭家上下都非常敬重,也令郭老太疼爱有加。
次子郭炳江,英国伦敦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及伦敦大学帝国学院土木工程系学士学位。郭得胜去世后,郭炳江任新鸿基董事副总经理。2011年,新鸿基董事局委任郭炳江为集团联席主席。2013年11月底,郭炳江和弟弟郭炳联平分了母亲邝肖卿将所持约12.64%的新地股份。
郭炳江的妻子梁洁芹,为人十分低调,鲜少出现在公众面前,她于1994年起信奉基督教,并于同年12月与丈夫郭炳江一同洗礼,她在新地建筑部也担任重要职务。郭炳江、梁洁芹夫妇十分恩爱。2014年12月22日,香港“世纪贪案”宣判,新鸿基地产联席主席郭炳江被判入罪,辞去新鸿基地产职务。不久,妻子梁洁芹就被拍到特别以素颜打扮,前往监房探望丈夫。
三子郭炳联,持有剑桥大学法律系硕士学位、哈佛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香港公开大学荣誉工商管理博士学位及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郭得胜去世后,郭炳联任新鸿基董事副总经理。2011年,新鸿基董事局委任郭炳联为集团联席主席。2013年11月底,郭炳联和郭炳江平分了母亲邝肖卿将所持约12.64%的新地股份。
郭炳联的妻子刘宝赐,一直很低调,很少跟媒体打交道,曾凭借“香港阔太与空姐大闹三小时”一则新闻高调出现在公众视线。2007年7月,郭炳联夫妇乘坐国泰航班由日本札幌回香港,在飞机降落前,郭太刘宝赐因手袋放在座椅上,被空姐要求放上行李架,结果与空姐发生争执。最后机组人员报警,郭太被带到香港机场警岗。过后,国泰航空大批高层出动,事件持续3小时,双方同意和解。新加坡当地发言人解释,郭太太当时因感到头痛,需服食放在手袋内的止痛药,故与机组人员产生误会。
郭得胜的女儿叫郭婉仪,任新鸿基地产(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及鸿基财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统筹新鸿基地产集团的财务融资等安排。郭婉仪是郭得胜基金董事及新鸿基地产郭氏基金执行董事,致力于内地的高等教育发展,先后在湖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15所境内外知名大学大学设立奖学金、助学金和海外留学奖学金等。
社会活动
郭得胜成立了郭得胜基金会,专门从事社会公益及慈善活动之用。在中国香港,捐赠附属葛亮洪医院之郭得胜心脏中心、沙田天主教郭得胜中学。在内地,捐建中山市中心纪念堂等。
20世纪80年代初,郭得胜捐资1000万港元在中山市区建设孙中山纪念堂一座。华堂落成之日,郭得胜亲临剪彩。
1992年,邝肖卿以新鸿基地产郭得胜基金会的名义,捐资3800万港元,与花都区政府共同投资兴建的一所公办完全中学。为承其父亲邝维煜及丈夫郭得胜生前立志“扶贫助学,振兴教育”之宏愿,学校命名为“邝维煜纪念中学”,学校图书馆命名为“郭得胜纪念图书馆”。
主要成就
商业成就
1946年,郭得胜在香港从事洋货批发,业务除遍及国内各省之外,销售网点还远至东南亚,赢得了“洋货大王”外号。其在代理YKK拉链和尼龙产品后,郭氏利润财富日增,开始成为港岛富豪。他与冯景禧、李兆基合资组成新鸿基实业有限公司进军地产市场后,在中国香港率先推出分期付款买楼服务,新鸿基因此而一鸣惊人。郭、冯、李三人在地产界被冠以“三剑侠”的外号。以后几经动荡,新鸿基公司始终屹立不倒,成为首屈一指的地产公司,在一段时间里雄霸了香江工业楼宇的市场。新鸿基也逐渐发展为一个多远化的集团公司。20世纪80年代,郭得胜成为中国香港第三大富豪。
获奖记录
轶事趣闻
“三剑客”
1963年,郭得胜与李兆基、冯景禧合作,组成新鸿基实业有限公司,以郭得胜为董事、总经理,积极发展地产业务。当时公一司注册资本是500万,实际每人投100资万。“新鸿基”三字由来也有一个小故事,“新”字取自冯景禧当时的新禧公司的“新”,“鸿”字取自郭得胜的鸿昌合记,而“基”字就是李兆基。60年代中期,在三人齐心协力下,新鸿基企业发展迅速,但其经营方针十分稳健和小心,向银行安排的贷款及透支额被严密地控制在安全水平线以下,所以他们能够安然度过1965年银行挤提风暴,以及1966、1967年政局动荡的日子。当其他地产公司纷纷紧缩业务的时候,新鸿基企业则稳步发展。1970年,三人经过十多年的合作后,彼此各奔前程。三人各自分得价值5000万元的物业和现金,相比入股时的100万元已有50倍的增长。冯景禧注册新鸿基证券,李兆基自创恒基兆业,继续发展地产。郭得胜将新鸿基企业改名为新鸿基地产,完全纳为自己的公司。
商业奇才
20世纪70年代初期,香港人对投资股票异常狂热,在年达到了高潮。郭得胜抓住股市处于巅峰这一绝好的时机,将新地上市集得大量资金。郭得胜在这一时期充分展示了他的商业才能。他一方面运用“发行新股”这一犀利的武器,迅速扩大公司的资金和实力一方面用发行股票所得资金和银行贷款,在1973年购入了29个地盘,令新地的土地储备增加一倍以上。另外,郭得胜不仅是一个地产业里的骄子,更是股票圈里的高手。他将部分发行的新股巧立名目,和另的上市公司换股。从1972年初至1973年底,郭得胜的新地公司先后以200万新股换取了250万大昌地产股票,以800万新股换取140万股利获家海外股票、60万股利获家伦敦股票及多3000多万现金。趁股市疯狂上市,股价已和实际资户值脱节之际,郭得胜十分机智地将换来的其它公司的股票出售,获得大量现金,用以发展已有的地盘,买入新地物业及派发丰厚的股息。即使73年4月后股市大跌,地产业盛极而衰,新地兴建中的楼宇大部分已经售出手上又有大量现金,所以在最艰难的环境下仍能高速发展。郭得胜经营手法的高超,由此可见一斑。一连串的业绩使得郭得胜名声人噪,成为香港街谈巷议的人物。
不忘家乡
郭得胜对家乡感情十分深厚,多次抽身返乡观光探亲。而每逢家乡领导及故旧到访,他都抽空款待,并十分健谈。
立足香港
每当香港社会出现什么风吹草动,就有很多人把眼睛盯着郭得胜,看他如何打算。但郭得胜却一直很坦然,对香港前途充满信心,认为“无论从经济发展或历史的角度看,1997年后的香港都是一片光明”。因此,人们都说郭得胜是香港地产的“大好友”,市面上也很少听到新鸿基地产要迁往海外的消息。郭得胜曾公开表示“除了在中国内地投资之外,新鸿基地产不会将资金调往除中国内地以外的地方。新鸿基地产的方针,依然是立足香港,在这里发展”。
捐建纪念堂
20世纪80年代初,郭得胜捐资在中山市区建设孙中山纪念堂。该堂座落于原石岐仁山广场,建筑宏伟壮观,占地二万多平方米,成为中山八大景点之一。纪念堂的建筑很别致,从空中鸟橄是个“中”字,从地面平视则是个“山“字。这一独特的设计,就是郭得胜出的主意。在纪念堂建设期间,郭得胜曾多次到工地视察,当时他的眼睛已经不太好了,走路都要靠人拉着。到工地后,就在工地前走走,听听工作人员讲一下进度,也不说什么。纪念堂快完工前,郭得胜他带着儿女们一起来到工地,站在堂前凝视许久,他才转过来对着儿女说:“政府说感谢我们捐建,其实应该是我们感谢政府才对啊。是政府看得起,才会把这么重要的建筑交给郭家,而且建得这么漂亮啊。”华堂落成剪彩时,郭得胜说:“孙中山是伟大人物,作为同乡,尽点绵力去宣扬他的革命精神,我感到好光荣。”
争议事件
三子内斗
1990年,郭得胜因心脏病离世。按照郭得胜的遗嘱,其长子郭炳湘接任董事局主席及行政总裁,次子郭炳江及三子郭炳联分任董事副总经理。在继承父亲商业王国那最初的几年,郭氏三兄弟可谓团结一致、踏实苦干,着力发展住宅及商业地产,纵横地产界20年,在内地以及香港各处留下了无数地标性建筑,郭氏家族兄弟的齐心曾在一段时间成为业内佳话。
2008年1月初,郭炳联拿出了一封美国医生的通知,指郭炳湘患有躁狂抑郁症,并不适合担任公司的主席及行政总裁。对于弟弟的质疑,郭炳湘听取了美国医生的意见,他同意先休假三个月专心养病,并于2月18日正式宣布,由两个弟弟接管其职务,但如果郭炳湘提交医生报告证明已康复后,可由董事会恢复其职。2008年2月18日,新鸿基地产发布了一则公告称,公司主席兼行政总裁郭炳湘,因个人理由即日起暂时休假,郭炳湘职务及职责将由本公司副主席兼董事总经理郭炳江及郭炳联分担。这份公告只提到郭炳湘休假和职务职责由两个弟弟分担,却对于郭炳湘在三个月后复职的事只字不提。对此,郭炳湘怒不可遏,他指责两个弟弟使用了“相当恶劣的手段”,误导美国医生做出了误诊,并亲自找来了香港4名医学权威替自己“正名”。
唐锦馨进入新鸿基辅佐郭炳湘之后,令郭家多年来的权力平衡被打破。郭家老夫人邝肖卿多次劝说郭炳湘无果,最终,她“放弃”了长子,站到了次子和三子的一边。2008年5月27日,新鸿基董事局大换血,由郭氏兄弟的母亲邝肖卿出任集团主席,而郭炳湘则不再担任集团主席兼行政总裁,转任为不参与日常管理的公司非执行董事。2011年9月15日,新鸿基董事局委任郭炳江及郭炳联为集团联席主席。2013年11月底,新鸿基大股东郭邝肖卿将所持约12.64%的新地股份,平分给两个儿子——新鸿基联席主席郭炳江和郭炳联。2014年1月28日,郭炳湘辞任公司非执行董事。同年,郭炳湘通过注册新公司。在自立门户之后,郭炳湘与家人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2016年10月11日,郭炳湘在出席旗下帝国集团地产项目记者会时透露,已经与较早前获保释的弟弟郭炳江见面。甚至当被问及帝国集团未来会否与新鸿基合作时,郭炳湘说:要视乎项目而定,好的合作商均会考虑。
人物评价
郭得胜的成功,首先有赖于他稳健踏实、待人以诚、讲求信用的作风;其次是由于他的敏锐目光和独到的投资技巧,特别是他的“人弃我取”的战略,善于及时地把握每一稍纵即逝的机遇,从一个普通商人发展成为著名的“地产大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山市委员会 评)
由于郭得胜待人以诚,重信诺,勤奋好学,加以目光锐利及处事稳健,不久便在地产界渐露头角,奠下良好基业。他坚持以优质取悦中国香港市民之宗旨,更利用三次地产低潮,把握时机,大量扩充土地储备,加速了地产业务之发展,一跃而成为超级企业。(《广州文史第53辑》 评)
郭得胜创业的成功,主要是他具有敏锐的洞察力、战略眼光和善于谋略的本领。纵观郭得胜的经营得胜法,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有驾驭全局的能力。企业的经营决策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企业的决策是掌握在决策者手上,决策者的素质高低,就直接影响着每项决策准确程度。成功的企业决策者,首要的有驾驭全局的本领。二、有敏锐的洞察力。经营活动是经营战略的具体表现,是一项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的决策者制定经营策略,必须有远见卓识能高瞻远瞩,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三、有丰富的科技知识。科学是人类精神世界的皇冠,是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强大精神力量。哪个企业在科学技术方面处于领先地位,哪个企业的产品和经营更具有竞争力和更能获取经营成功。四、有识人和用人的胆识。“得人者昌,失人者亡”。郭得胜在任何时刻和任何一项业务经营中其手下都有一批强有力的助手使其很轻松地成就事业。(《郭得胜的得胜要素》 评)
郭得胜一生节俭,待人接物和蔼可亲,有传统中国商人特质,重视义气和忠诚。郭得胜是香港新鸿基地产王国的缔造者,他虽然已不在人世,但港人仍经常提起他,人们并未忘记这个业绩卓越的地产大王。香港人怀念与自己生活息息相关的郭得胜,因为他在衣、食、住、行四大基本要索上对香港人有巨大贡献。在“衣”方面,他当年引进的拉链无疑为香港制衣业带来了重要衣着改革在“食”方面;新鸿基地产在酒店及饮事业上有庞大投资,为市民及外来游客提供高品质的住宿及饮食服务;至于“住”的方面,新地兴建的各类住宇楼宇,遍布港九新界每个角落,在住屋上为市民提供多元选择;在‘’行”方面,新地联营的九龙巴士公司为广大港人提供公共交通服务,郭得胜的事业与港人的生活息息相关。(《香港地产大王郭得胜》 评)
父亲的成功,因为一生中他没有浪费一分钟时间他时刻不忘学习新事物,喜欢教导后辈。他精明能干,没有人可轻易隐瞒他。(郭婉仪 评)
郭得胜个子很高,目光炯炯有神,长着一个十分显眼的大奥子,满口乡音。(《“地产大王”郭得胜》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