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岭梅
中国女编导
郭玲梅:中央电视台新闻电影厂编导。1950年出生,著名诗人郭小川之女,主要作品为《不只是“731”》。2002年12月在中央台一套分6集播出,为当时最系统、最详尽反映侵华日军细菌战的纪录片。2003年退休在家,成立个人影视工作室,继续筹拍日军细菌战,毒气战等纪录片。
简介
6月,北京,闷热的空气。骑着一辆单车过来的郭岭梅,不停地用手帕擦汗,看得出她的身子有些虚。
郭是中央电视台新闻纪录片厂(原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的编导,自从拍摄过《不只是“731”》等几部反映侵华日军细菌战的纪录片后,她的身体基本上就垮了下来。2003年从单位退下来之后,便一直处于一种半治病半疗养状态。
郭岭梅没有想到,2000年底偶然报的一个选题,竟然改变了她这几年的生活,而且有可能继续改变下去。
事迹
吵架和流泪
2000年12月份,编导郭岭梅像往常一样接待了来自英国BBC的同行。与以往不同,这些同行是专为拍摄侵华日军细菌战纪录片而来,他们告诉郭岭梅,侵华日军发动细菌战不止是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一家。
以前只听说过哈尔滨的731部队,发动细菌战的还有其他部队?郭岭梅动心了。她立即将这个选题汇报给了还在外地出差的领导。领导一听,当即在电话里拍板同意让郭跟着BBC的同行拍摄这个选题,而且特别强调,能拍多少是多少。
领导不在,郭岭梅自己垫钱和BBC的同行出发了。没想到,还没有进入采访状态,脾气耿直的郭岭梅就和大名鼎鼎的王选吵了一架。
由于过去从未做过日军侵华细菌战的片子,加之美国那本著名的《死亡工厂》一书还没翻译到国内,有关文章很少,所以郭并不知道王选是谁,她把风尘仆仆的王选当成了个普通农妇。郭岭梅提问:你有什么证据,认为日军的细菌战是日本天皇的责任呢?”直性子的王选一听这话,腾一下就站了起来:你怎么能这么发问?!
刚和王选吵过,郭岭梅又和BBC摄制组的人“干”了一仗。
“BBC拍纪录片的那个人特喜欢摆拍,当时我们中央新闻电影厂已经走过这个阶段了,于是就想劝劝她改用自然拍摄的方式。没有想到,BBC的这个同行说话特难听:你不想这样拍,你可以走啊,我可以再重新找人!”
最后她咬咬牙,留了下来,自己只是协助拍摄,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啊!
几次“吵架”的经历开始让郭岭梅逐渐进入角色。
有一个细节她久久难忘:2001年春,摄制组一行人来到了浙江金华,看到了两个因为日军细菌战而烂腿烂了60年的老人:其中一个腿已经烂了一个大深坑,里面的骨头和肉都看得见;另外一个腿上不停地流脓,这位老人家境很差,只能用布条把疮口裹住,一揭开布条,腥臭扑鼻而来,上面布满了黄脓。那么大的岁数、那样的烂腿,但为了生活,老人还要每天蹬着小三轮满街卖菜。
“我眼泪当时就下来了,这就是我们苦难的同胞啊!”郭岭梅的眼睛又一次湿润了。
郭说,也就是从那个时候起,她觉得自己开始被卷了进去,她一定要为这些一辈子受尽苦难的老人们做些什么。
“疯婆子”
进行完前期的采访拍摄工作,郭岭梅来不及处理家事,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了后期剪辑制作,因为片子2002年底必须播出。
比起前期的采访,后期编辑更是辛苦。“整个后期只有我一个人来做,从找资料、撰稿、打字、特技等全是我一人,字幕都是我自己敲上去的。”郭岭梅说,原因很简单,就是没钱。《不只是“731”》共播出了6集,每集2.2万元,“这点钱哪够啊!”
这部片子光素材带她就剪辑了100多个小时,先是一遍遍地看一遍遍地挑选,然后剪到7个小时,再是6个小时,最后逐渐剪到5个小时、3个小时。
“你想想,每天都盯着屏幕看着自己的同胞受难,看那些血淋淋的场面,那段时间我简直都快疯了。心情特别糟糕、特别烦躁,不允许家里人和我讲话,谁讲就和谁吵架。后来为了赶时间,吃住都在单位,脸也不洗、牙也不刷,像个疯婆子。”
“一切都是为了早日完成节目啊!”郭岭梅说。
2002年底,节目终于按时完成,央视一套隆重推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1-27 20:04
目录
概述
简介
事迹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