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春,广饶县三水口村村民刘增田为生计所迫扶老携幼来此垦荒种地。后无棣县郭四、阳信县劳店劳辞长迁此圈地垦荒种地,五谷丰登。为防坏人盗窃,遂修局子,养护坡之人,日夜巡逻田间,故有郭局、劳局之称。因郭家势力较大,逐渐称郭局。后住户逐渐增多,形成村庄。
郭局背靠渤海湾,位置偏僻,是沾化、阳信、无棣三边联地区。1941年11月, 河口境内第一个中共支部“郭家局子支部”诞生。1942年,清河区党委在郭局兴建码头,设立中共海上工作委员会(简称海上工委)及海防办事处,建立海防大队。开展组织对外贸易,开展税收工作,保证冀鲁边、清河、胶东三个战略区的海上联系,维护海上治安,保障渔民生产。郭家局子农救会、妇救会、民兵基干队等抗日群众组织与敌人进行了机智、英勇斗争。1948年,郭局村先后有35人参军参战。
解放战争时期的郭局村,南北长1.5公里,东西宽1公里。村内设有清河行署、北海银行、滨海税务总局和郭局税务分局等单位。行署、军区与地方联办油坊、货栈、旅馆、饭馆,较有名气的货栈有宗兴、天祥、海盛、海兴、福顺东、信昌、仁合等。时沾化、利津垦区粮食充盈,天津、大连等地正闹粮荒。两地的粮商,就悄悄购买军火、药品等军需物资,从水路来到郭局,兑换当地的粮食。这些军需物资再由郭局转发各抗日战场。当时郭局为主要通商口岸。郭局以北的半截河内,每天停泊的外埠商船近百艘。港口上、大街上车水马龙,住户增至4000余户、1.4万人。
1964年4月5日,大海潮侵入内地,郭局一带一片汪洋。大多垦户或回归故里或迁徙他乡,郭局村仅剩百十户、几百口人。因海潮侵袭,土地碱化,群众仅以打渔为生,生活窘迫。1984年,郭局村归属河口区后,实施区政府“海上新户”战略,临海各村,扬帆大海,进行海水捕捞,发挥滩涂优势,发展海水养殖,在养护区内大面积放养文蛤。2005年,“金河口”文蛤集装箱运销日本。该村大部分荒碱地和滩涂实施“上农下渔”项目,35公顷荒碱地成为新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