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寄峤(1902-1998),国民党将领。原名季峤,合肥人。1923年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炮科。1923年起,任国民革命军第二旅少校副官,第四军司令部中校副官、参谋处长,第三十军参谋长兼第三师副师长,宜昌警备司令,第十一师参谋长等职。1930年参加中原大战,任第五路军高参。
人物生平
早年生涯
郭寄峤,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九期炮兵科毕业。原名光橘,别字季侨,后改名寄峤,安徽合肥人。
1902年10月15日生。合肥县立中学毕业,台湾“国防大学”国防研究院高级班结业。1923年8月保定军校毕业,分发奉军服务。历任奉军第十六混成旅炮兵营排长、连长,镇威军第六师(师长
郭松龄)炮兵第一营营长等职,随部参加郭松龄部反奉战争。失败后随部退入关内,任国民军第四军(军长
魏益三)炮兵第二旅(旅长魏益三兼)第一团团长,国民四军(军长魏益三)司令部参谋处处长等职。后随军脱离冯玉祥部国民军,转入吴佩孚部,任十四省联军河南保卫军(总司令
靳云鹗)第八军(军长魏益三)司令部参谋长等职。
1927年1月随部归附
南京国民政府,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军(军长魏益三)司令部代理参谋长,兼参谋处处长等职。不久随部转入
唐生智部,任第四集团军第一方面军(总指挥唐生智兼)第三十五军(军长
何键)第一师(师长
叶琪)司令部参谋长,率部参加鄂豫皖等省北伐战事。唐生智部反蒋(介石)战败后,所部旋加入桂系集团部队,桂系集团被中央军瓦解后,一度免职赋闲。
1930年3月
卫立煌奉命整编原方振武部为陆军第四十五师,应卫立煌邀请荐任陆军第四十五师(师长卫立煌)司令部参谋长,随部参加
中原大战。
十年内战时期
1931年6月该师改番号为陆军第十师(师长卫立煌兼),仍任师司令部参谋长,兼任参谋处处长等职,率部参加对鄂豫皖边区红军及根据地的“围剿”作战。
1932年6月被发表为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参议。同月陆军第十师扩编为第十四军,任该军(军长卫立煌)司令部参谋长,仍兼任陆军第十师(师长卫立煌)司令部参谋长。后随卫立煌先后任鄂豫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中路军第六纵队司令(卫立煌)部参谋长,鄂豫皖边区“剿匪”总指挥(卫立煌)部参谋长,鄂豫皖三省边区督办(卫立煌)公署参谋长。期间为改变其原奉系和杂牌军将领身份,遂加入“复兴社”组织。
1933年10月随卫立煌部南下,参加对江西中央红军和“福建政府”第十九路军的“围剿”作战。历任湘赣闽“剿匪”总司令部北路军第一纵队司令(卫立煌)部参谋长,第五路军总指挥(卫立煌)部参谋长,驻闽预备军总指挥(卫立煌)部参谋长及驻闽第十绥靖区司令(卫立煌)部参谋长等职。
1935年8月任闽浙赣皖边区“剿匪”总指挥(卫立煌)部参谋长,执行对留守后方根据地红军的“清剿”事宜。1936年1月任陆军少将军衔。同年春随部北上,任陕甘宁绥边区“剿匪”总指挥(卫立煌)部参谋长,兼任徐海绥靖分区司令(卫立煌)部参谋长,率部参加对陕北红军和根据地的“围剿”作战。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中,随卫立煌被东北军扣留,获释后返回原部队任陆军第十四军(军长卫立煌兼)司令部参谋长等职。1937年4月任陆军中将军衔。
抗日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二战区第十四集团军总司令(卫立煌)部参谋长。1937年10月郝梦龄战场殉国后,由卫立煌力荐接任第十四集团军第九军军长,其未曾历任师长职位直接任为军长,在当时属罕有先例,旋率部参加太原保卫战。1937年12月起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卫立煌)部参谋长,第二战区南路军前敌总指挥(卫立煌)部参谋长,兼任第十四集团军第九军军长,率部参加
忻口会战、
中条山战役。
1938年4月随卫立煌及总指挥部人员,由西安赴垣醢途经延安时,受到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等欢迎和接见,其在卫立煌影响下对中共和八路军一度采取友善相处的姿态。1938年12月随卫立煌赴陕西武功参加
蒋介石主持的华北西北战场最高军事会议,其代表第二战区前敌总指挥部在会上作汇报,受到蒋介石的赞扬:“像这样的参谋长,才是标准的参谋长。”此后“标准参谋长”之誉遂起。
1939年1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部参谋长。1942年1月卫立煌离任,其调任重庆卫戍总司令(刘峙)部参谋长,兼任干部训练班主任等职。1942年8月任重庆卫戍总司令(
刘峙)部副总司令,兼任总司令部参谋长等职。1943年4月再度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蒋鼎文)部参谋长,不久又赴任中国远征军司令长官(卫立煌)部参谋长,参与入缅作战谋划。后调任鄂陕甘边区总司令部总司令兼参谋长。
1944年7月任第一战区司令长官(
陈诚)部副司令长官,兼任长官部参谋长及川陕警备总司令部总司令等职。1945年2月调任军事委员会汉中行营(主任
李宗仁)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部副司令长官,兼任长官部参谋长等职。1945年5月当选为国民党第六届候补中央执行委员。同年6月任第八战区司令长官(
朱绍良)部副司令长官兼任长官部参谋长,奉命处理新疆塔城、伊犁、阿尔山三区事件。
解放战争时期
抗日战争胜利后,任国防部参谋本部(总长陈诚)次长。1945年10月被授予胜利勋章,1945年12月被授予
忠勤勋章,1946年9月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1946年10月任国民政府西北行营(后改为行辕,主任张治中)副主任,兼任甘肃省政府主席,还兼任甘肃省保安司令部司令、省军管区司令部司令、甘肃戒严司令部司令和国民党甘肃省党部主任委员等职。1948年9月任西北军政长官(
张治中)公署副长官。1949年5月代理西北军政长官。主持甘肃省政两年零七个月,其间,制订建设甘肃规划,鼓吹“以民生为主兼顾国防需要之原则”,稳定物价,恢复整顿化工材料、皮革加工、机器制造、玉门油矿和发展水利;标榜任人为贤,修订《提高专员县长职责办法》,注重培养地方人才;倡导藏汉民族团结,拨款建立夏河、卓尼、临潭喇嘛学校等。
去台湾后
1949年6月卸任旋赴台湾,任“东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1950年春任台湾防务部门“副总参谋长”,不久即任房防务部门“次长”等职。1951年2月被授予“二级陆军上将”军衔。后任台湾防务部门“部长”,兼任“美援运用委员会委员”等职。1952年夏当选为国民党第七届中央执行委员。1954年6月改任
台湾地区领导人办公室政策顾问。1963年12月任台湾“行政院
蒙藏委员会委员长”等职,1972年5月卸任。
1957年起连续当选为国民党第八至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会委员等职。1998年7月在台北因病逝世。
人物生活
其女
郭婉华为原台湾“行政院院长”
郝伯村夫人,先后任“行政院”“政务委员”兼“经济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国民党第十四届中央常委等职。
著有《边疆与国防》、《边疆政策之研究》、《我国历代边疆地区各民族之迁徙与衍化》、《民国以来中央对蒙疆的施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