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华东,1950年10月6日出生于江苏丰县,地球科学家,
中国科学院院士,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国际科学理事会会士,
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主任,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名誉主席。
人物经历
1950年10月6日,郭华东出生于江苏省徐州市丰县。
1964年—1969年,就读于丰县中学。
1969年—1973年,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202部队和237部队。
1973年—1977年,就读于南京大学,毕业并获得学士学位。
1977年2月—1978年9月,在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所、中国科学院电子所工作。
1978年9月—1981年,就读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
1981年11月—1985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工作。
1984年—1985年,在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学习。
1985年7月—1988年8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室副主任。
1988年9月—1997年3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副所长、常务副所长。
1991年11月—2007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1994年12月—2002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第一、二届主任。
1995年4月—2002年10月,担任国家遥感中心研究发展部主任。
1997年4月—2000年4月,担任国家遥感应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首届主任。
1997年4月—2002年10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所长。
2001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国家文物局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主任。
2007年10月—2012年9月,担任中国科学院对地观测与数字地球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任。
2011年12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2年9月—2015年11月,担任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所长。
2012年,当选为发展中国家科学院(TWAS)院士。
2016年10月,当选为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
2017年12月,当选为芬兰科学与人文院数学物理学部外籍院士。
2021年11月7日,在第三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华东等共同发布了“2021年度人类社会发展十大科学问题”。
2022年12月5日,当选国际科学理事会会士(ISC会士) 。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郭华东从20世纪70年代从事遥感信息科学特别是雷达对地观测领域研究。他系统揭示雷达电磁波与典型地物的相互作用机理,建立了无植被沙丘雷达散射几何模型,揭示了熔岩的去极化机理与植被的多极化响应现象,证实了长波段雷达对干沙的穿透性;建立了多源遥感找矿理论方法与模式,建立了重大地震灾情全天时全天候和主被动遥感观测体系,提出全球变化科学卫星及月基观测概念;组织建设了新型对地观测系统,建成神舟飞船陆地遥感应用系统,创建了中国第一个数字地球原型系统。
截至2019年10月,郭华东先后发表论文600余篇,出版中英文著作8部。
截至2020年12月,郭华东先后作为第一完成人和主要完成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3项;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及三等奖5项。
人才培养
截至2020年12月,郭华东先后培养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及中国国外进修生26名。
荣誉表彰
社会任职
综艺节目
人物评价
郭华东在遥感信息科学、雷达对地观测、数字地球研究领域做出了贡献。(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评)
郭华东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遥感方法研究做出了卓越贡献,以及对建立数字地球模型、推动数字地球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俄罗斯地理学会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