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于华,1956年7月生于北京。1990年毕业于
北京师范大学,获博士学位;2000-2001年于
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做博士后研究。1990-2000年任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人员;2000年以来任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著有《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
在乡野中阅读生命》、《
仪式与社会变迁》(主编)等作品。
个人简介
郭于华,1956年出生,北京人,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1990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
民俗学专业博士学位,清华大学社会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经历
工作经历
教学经历
(1)研究生课程:“社会学研究方法专题——定性研究”、“农村社会学专题研究”
(2)本科生课程:“政治社会学”、“社会学概论”
学术研究
1987—1990年从事关于“中国民间丧葬仪式”的博士论文的调查研究和写作。
1991—1993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农村社会变迁中的传统亲缘关系” 课题,任课题负责人。曾先后赴江苏、河北、河南
农村社区进行实地调查并完成论文和研究报告的写作,论文已经发表。
1993—1996年与法国科学研究中心合作,从事“乡土社会及其变迁中的社会公正问题”研究。主要田野工作地点为华北农村,已完成研究论文的撰写并已由法国人文科学出版社出版。
1994—1996年与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合作,从事“中国饮食文化与社会变迁”课题的研究。于1996年赴香港参加该项目的国际研讨会并发表论文;论文已由美国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5—1996年参与联合国粮农组织委托和资助的“中国四省八村劳动力流出的调查研究”课题,与其他研究者合作的专著已经出版。
1997—2000年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重点课题“陕北
杨家沟农民社会生活与文化的变迁”的调查研究,研究论文已发表。
1998—1999年 承担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资助课题“
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研究 论著已经出版。
1997— 参加原北京大学现清华大学社会生活口述资料研究中心“二十世纪下半期中国农村社会生活口述资料收集与研究计划”,阶段性研究论文已发表。
2002— 参加“下岗失业职工社会保障制度在实践中的运作”课题,由
香港乐施会资助。
2002— 参加“雇工权益的研究:一项社会学干预的实验”课题,由荷兰驻华使馆资助。
2002— 主持“全球化冲击与地方性反应:转基因大豆在中国”课题,由清华大学985项目资助,与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合作项目。
2002—2004年 主持“全球化冲击与地方性反应:转基因大豆在中国”课题,由清华大学985项目资助,与美国哈佛大学人类学系合作项目;在2004年亚洲年会上宣读论文。
2004—至今 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失业下岗社会保障制度的实际运作”;阶段性成果已发表。
2007—2011 主持“中国社会转型期的社区建设与权力关系”,北京大学中国社会与发展研究中心(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大课题项目(项目编号2007JJD840179),20万。
2008—2012 主持“信息技术的社会识别与文化表达―― 当代中国农民信息技术需求与使用的比较研究”,041913006诺基亚国际合作;42万。
研究领域
社会人类学、农村社会学、口述历史研究等。重点关注社会转型过程中的国家-社会关系、农民工权益保护、社会公正和公民社会建设等问题。
出版图书
主要专著
主要论文
此外还有其它文章多篇。
译著
获奖情况
1.《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一书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专著)奖。
2.生命周期与社会保障:一项对下岗失业工人生命历程的社会学探索,《中国社会科学》2005年第5期。获北京市第九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社会学二等奖。
3.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获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社会学三等奖。
4.《死的困扰与生的执著——中国民间丧葬仪礼与传统生死观》(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获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二届优秀科研成果(专著)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