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派
郝寿臣创立的中国京剧花脸流派
郝派,是净行演员郝寿臣创立的中国京剧花脸流派,在学习黄(润甫)派,创立了“架子花脸铜锤唱”的架子花脸风格,新编较多新戏,极大的丰富了花脸剧目,形成了自己的流派特点,称为“郝派”,是20年代以来净行三大流派之一。
背景介绍
花脸流派。创始人为郝寿臣。郝自幼拜吕福善为师。成年后,勤学苦练,广学博采,曾拜名净李连仲门下;并得黄润甫指点,打下架子花脸的扎实基础。唱工方面得益于金秀山,昆曲得老艺人福海指点,技艺日益成熟。形成了郝派。嗓音坚实,但音量宽厚,气魄大。立音、横音、圆音、炸音俱全,特别能运用“脑后音”归“鼻音”的唱法,唱出雄浑的气魄来。演唱浑圆,韵味浓厚,能巧妙地运腔和控制发音部位。念白刚劲有力,能创造性地使用“遏音”、“擞音”、“归音”、“炸音”、“虎音”等,结合不同人物性格,变化运用,极有感染力。特别如《专诸别母》等剧,念得悲壮沉厚,催人泪下。除韵白外,京白及怯口也很有特色,如《黄金台》、《法门寺》中的京白,《打龙棚》的山西白,《李七长亭》中的山东临清白皆脍炙人口。其表演甚佳,工架、台步、身段、眼神俱妙;表演逼真传神。特别是16出曹操戏,各有不同演法。脸谱造型很性格化,有《郝寿臣脸谱集》传世。代表剧目颇多,最精彩的是《李七长亭》和《逍遥津》以及其他的曹操戏;尚有一些独有的剧如《红逼宫》、《打龙棚》、《瓦口关》、《打曹豹》、《桃花村》、《荆轲传》、《牛皋招亲》等,另外还有《连环套》、《丁甲山》、《取洛阳》、《黄金台》、《审潘洪》、《法门寺》等也都是他的代表作。传人有袁世海、周和桐、李幼春、王永昌、马永安、尚长荣等。
艺术特色
郝寿臣在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中,曾汲取了诸家花脸艺术家之长处,加以融汇贯通,又加上自己多年的创造。郝派艺术特色之一,是将铜锤唱法运用在架子花的唱工上,将铜锤高亢洪亮的唱法配以叱咤峥嵘的表演,更恰当地表现了性格各异的人物。郝派的念白是以深沉浑厚的京白为主,不飘不撒,不俗不厌,既有气魄又有性格。除京白外,他还善于念山西白和河南白。在做功上,郝寿臣不但有“活孟德”、“活李七”的称号,而且演过的其他人物如鲁智深、张飞、马谡、牛皋、焦赞、马武、周处、李逵、姚刚、潘洪等,都能根据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方法。从造型到步法、指法、身段、亮相,因人而异,表现出他们的感情和性格。在勾脸谱时,他更是结合肌肉骨骼,灵活运用,使之既能表现人物面貌,又能使眼睛传神做戏。
艺术成就
其艺术成就表现在做、念和唱法等方面。郝寿臣唱工方面的特色在《坐寨·盗马》、《李七长亭》、《夜审潘洪》及《沙陀国》等剧中有较集中的表现。念白方面,郝寿臣讲究字韵和气魄,并把念白同做工、神情紧密结合,大段念白响亮沉着,对音量的大小、速度的快慢、气口的轻重均有细致的区分和很好的结合,以念工吃重的剧目如《黄金台》、《专诸别母》等,都是郝派的代表作,后者以悲壮雄浑、沉挚朴厚的念白塑造的专诸形象,更富感染力。郝寿臣演曹操戏,着力于外形的刻画,通过较大幅度的形体动作将曹操的奸诈权智的性格与其威严骄横的身分统一起来,如《战宛城》认侄一场对张绣的矜持、含蓄,《灞桥挑袍》对关羽的持重谦抑,《青梅煮酒论英雄》对刘备的大度、笼络等,都雍容大方,不同凡响。郝寿臣的武功基础稍差,武打以善于藏拙,走边、开打均以大方简净见长,与他结实凝炼的总体风格一致。
代表剧目
郝派剧目较黄派宽泛,《捉放曹》、《战宛城》、《青梅煮酒论英雄》、《灞桥挑袍》、《汉津口》、《逍遥津》等曹操戏,《黄金台》、《忠孝全》、《法门寺》等太监戏及《赠绨袍》、《红逼宫》、《打曹豹》、《瓦口关》、《除三害》、《夜审潘洪》、《野猪林》、《打龙棚》、《连环套》等均有特色,并有创演剧目《荆轲传》、《桃花村》及《牛皋招亲》等。郝派传人有王永昌、袁世海、李幼春、周和桐等,其中袁世海能博采众长,并借鉴其他行当(如麒派老生)的表演,形成自己的风格,于郝派花脸艺术中又树一帜,剧目也进一步扩大,其《将相和》、《华容道》、《野猪林》、《九江口》。等,在唱、念、做各方面都别具一格。
参考资料
郝(寿臣)派.中国国家京剧院.
舞台 净彩纷呈.青瞳视角百家号.2020-07-27
最新修订时间:2025-02-13 16:10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