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闻慧
著名社会活动家、画家、炎黄艺术馆原理事长
郑闻慧(1930年6月30日-2022年12月29日),曾用名:文惠、叶荣,陕西城固人。著名国画大师黄胄夫人,炎黄艺术馆馆长,毕业于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管理炎黄艺术馆黄胄美术基金会。著有《炎黄痴子》《郑闻慧花鸟画作品集》等;编有《黄胄书画论》《艺术大师之路丛书·黄胄》等。
人物生平
1949年前曾作幼儿园教养员,1949年就学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毕业后任教西安女子中学、兰州女子师范。
1956年任中国少年出版社美术编辑,从事美术编辑与书籍装帧设计。
1977年在照料生病住院的黄胄先生之余,潜心学习中国花鸟画,在黄胄、谢稚柳、陈佩秋诸名家的指导下,进行写生和中国画笔墨的实践。
1987年协助黄胄先生创建炎黄艺术馆、黄胄美术基金会
2022年12月29日,郑闻慧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
著作编撰
撰著
《炎黄痴子——回忆我的丈夫黄胄》
《郑闻慧花鸟画作品选》
编著
《黄胄作品集》(共7册)
《黄胄书画论》
《黄胄谈艺术》
《艺术大师之路丛书——黄胄》
《黄胄美术基金会会刊》
《炎黄艺术》(李松 郑闻慧 崔晓东合编)
《生活之路——纪念黄胄先生诞辰80周年中国画画家写生展作品集》(郑闻慧 龙瑞合编)
经风连理
37块5毛钱的婚礼
1950年隆冬,兰州西北师范学院艺术系的教室里,一位穿着羊皮大衣、厚棉裤的年轻教师正在给学生们绘声绘色地讲课。讲到高兴处,他还在黑板上画起来。他就是西北军区的黄胄。当时25岁,是由徐悲鸿的推荐,应艺术系主任吕斯百的邀请,兼任创作课教师。同学中,有一位女生对黄胄特别佩服,她名叫郑闻慧。她喜欢唱歌,想学音乐,可当时学院里没有成立音乐系,只有艺术系,她便上了这个系。没过多久,黄胄也注意到了长得端庄、漂亮、文雅的郑闻慧。他发现郑闻慧勾线的能力较强,但造型能力很弱,有一次就对她说:“你的造型能力这样差,怎么用艺术语言表达你的感受呢?”这句话,给郑闻慧的震动很大。从那以后,她就对各种事物开始留心观察,并认真画起了速写。最让郑闻慧对黄胄动心、佩服的,是在当年的迎接元旦的联欢晚会上。除了学生们表演节目,老师们也表演了节目,而最出彩的是黄胄。他先是唱了一段河南梆子,赢得了满堂彩。大家不过瘾,他又来了一段河南坠子。还不行,就又来了一段山西梆子。他又多、又棒的节目,把联欢会推向了高潮。
郑闻慧觉得这个老师不仅有绘画的才能,还有唱戏的才能,真是太棒了,心里不免又多了几分爱慕之意。开始注意起黄胄的一言一行来,当然她也努力找机会在黄胄面前表现一下自己。有一次,她跟音乐老师练声,她知道这时候黄胄就要到学院给大家上课了,便唱得既响亮又悦耳。她只想让黄胄听到她的声音。四年级的时候,郑闻慧要到北京师范大学参观实习。黄胄问道:“你需要不需要一些钱去买一些参考书?”她虽然没有接受黄胄的好意,却一连几个晚上都翻来覆去睡不好觉,她觉得自己在黄胄的心里一定是有了分量了。
毕业之后,她接到了黄胄的一封信,黄胄说自己非常爱她,早就想向她表示这份爱意,只是没有机会,还说他这三年来一直在注意着她,觉得她朴素、大方、勤俭,正是他所需要的终身伴侣,他非常想用双臂来拥抱她,给她一个可以依赖、休息的臂膀,给她想得到的一切幸福。郑闻慧激动得几乎要跳起来。黄胄信中所说的,正是她长久以来所盼望得到的。她立即给黄胄写了回信,说他的信很打动她,让她觉得很幸福、很安慰,她也差不多有一年多的时间都在等待着他的求爱,现在终于如愿以偿了,并希望暑假的时候两人能见面。可是,暑假还没有到,黄胄便出现在郑闻慧面前。
1954年8月4日晚7时,黄胄、郑闻慧的婚礼在陕西省历史博物馆中的一片藤萝架下举行。黄胄的老师赵望云及其夫人是婚礼的主婚人,画家石鲁既是证婚人,又是婚礼的司仪。有情人终成眷属,黄胄和郑闻慧从此也便有了一个温馨的家。他们的婚礼只花了37块5毛钱,用来招待陕西博物馆、美协的同志,还有郑闻慧的女学生们。新房就设在石鲁给黄胄准备的那一大间临时画室里。和石鲁住在一个院子里,一切家具都是由美协借的,全部家当就是各自的一个木箱,以及两床被子。
苦难中的爱情
在黄胄与郑闻慧相携走过的近半个世纪的爱情道路上,并不全是彩霞满天,更多的是荆棘遍布的荒野,甚至凶险异常。在1966年到1976年那段特殊的岁月里,黄胄和所有卓有成就的艺术家一样遭到了批判,经常要忍受着扭脖子挨斗的痛苦。在随后的过度劳动中,他还要一袋一袋地从卡车上卸水泥。“这样就伤害了他的颈部,致使第二到第六节颈椎都产生了骨质增生,压迫了神经,导致半身麻木疼痛。早在1970年他就说自己‘经常半身麻木,下床时偶尔有摔倒之势。'由于没有及时治疗,便留下了隐患。”在最苦闷的日子中,黄胄、郑闻慧和三个孩子居然分居五地,彼此不能往来通话。极度苦闷的黄胄曾借一切可能的机会对郑闻慧提出离婚的请求,不希望自己的病体和身份拖累妻子。质朴而倔强的郑闻慧只回答丈夫一句话:“我现在还没有想通,等我想通了再和你离婚,这之前你一定要好好地活着!”现在回想起那段艰难的岁月,郑闻慧还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我觉得我很多方面做得不够,既不会做饭,也没有照顾好他。我什么都没做却没有任何错误,而他这样优秀的艺术家却受到那样的批判。他才42岁,我和家人都希望能支撑着他走过来。”
终于熬到了1976年,值得庆幸的是黄胄又能画画了,黄胄夜以继日地完成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像,《库尔班·吐鲁木大叔》,以及特为日本长崎中华人民共和国现代美术馆——唐人馆创作的《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飞雪迎春》等重要作品。可就在完成了这些作品之后,黄胄却住院了,病重得连脚步移动一下都困难,看着病重的丈夫,郑闻慧终于按捺不住心中的悲痛,跑到病房的楼道里放声大哭,嘴里还在念叨:“你原来是那样的强壮,好好的一个人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了呢?”小女儿梁缨也在另一个角落里哭泣。
后来黄胄虽然慢慢能够锻炼着自己走路了,身体的病却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脊柱网膜炎、糖尿病、肾炎、高血压……郑闻慧始终相伴左右,悉心照料着,直到1997年黄胄重病不治,撒手人寰。
有爱足矣
对于郑闻慧来说,自从十几岁离开故乡之后,这个叫做“家”的字眼就跟一个叫做黄胄的男人的名字连在了一起,家是因为有了亲人而存在,所爱的人在哪里,哪里就成了她的家。即使在整个人生旅途中,都要生活在他的光环之下,默默无闻,即使在他去世之后,仍然要固执地坚守着他所营造的精神家园。
2000年,郑闻慧写了一本关于丈夫的回忆录,书中关于他们之间爱情的描述,用词之大胆热烈。是什么样的爱情,可以让这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在丈夫去世这么多年后,还保持这份激情。五十多年前,一个离家出走,追求自由和光明的女学生爱上了才华横溢的美术老师,在此后五十多年的人生岁月里,这个男人几乎成为了她生命的全部。她陪着他一起走过了将近半个世纪的痛苦和煎熬,几乎没有真正平静地享受过生活。她这样跟我们解释:从十八岁我遇到他,我就觉得他是一个天才,我能爱着他,而且被他这个天才爱着,我觉得这太够了,太够了,我觉得这很幸福。
丈夫去世
丈夫黄胄的离去,炎黄艺术馆成了郑闻慧先生的家,每天早上,她总是第一个打开馆门,晚上最后一个熄灯。有时候,她一个人在艺术馆里走走,看看丈夫的作品,到丈夫的雕像前跟丈夫说说话。郑闻慧曾说,“他去世了,我觉得我失业了。因为从1977年他开始住院,我就一直负责照顾他的一切饮食起居,他这突然一离开,我忽然觉得生活没有了重心。”其实,黄胄去世后,郑闻慧不仅没有失业,反而更大更多的担子压在了她的肩头。
一谈到炎黄艺术馆和自己热爱的绘画艺术,郑闻慧那双明亮的眼眸中总是燃烧着炽烈的火焰。虽年逾八旬,但她精神气质依然矍铄,笑容可掬。她的儒雅、恬淡,令人有如沐春风之感。黄胄先生的离去,给她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与的思念,也留下了未尽的事业。但她以旺盛的精力,极大的热情,投入到黄胄研究、炎黄艺术馆、黄胄美术基金会、黄胄作品等等文化事业及其有关社会活动中。同时,她还撰写、汇编了大量著作以及绘画创作……无论黄胄在世时,还是去世后,她都十分繁忙,似乎总有做不完的事。于倾力中展现了她的才华与干练,不断体现着她那闪光的人生价值。是一位可尊敬、可感佩的长者。
出版图书
使命难违
现在人们说起民营美术馆,已经不再感到新鲜,但在20年前,自筹资金创建美术馆这样的文化机构,却需要经历从体制到观念的巨大突破。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艺术大师黄胄先生。他历经6年于1991年建成的炎黄艺术馆,在中国民营艺术馆发展史上无疑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打破了政府创办、管理博物馆、艺术馆单一的模式,开创了社会力量集资创办炎黄艺术馆的新格局。炎黄艺术馆自91年9月28日开馆以来,举办过很多有影响的展览和学术交流活动,还做了一些与展览相应的学术活动,为国家的文化事业做出了贡献。炎黄艺术馆已成为一座京城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场馆与标志性建筑物之一。
郑闻慧曾说:“黄胄当时在中国画研究院做了那么多的工作,最后惹到了一些人的嫉妒,所以他在炎黄艺术馆花费的力气更多。因为有一个体制的问题,他一直想要创造出一个很好的新的体制,让大家能把中国画发扬光大。黄胄一直就说,我们中国有很博大的文化传统,怎样能够介绍给海外,那是要依靠我们的这些博物馆、艺术馆,依靠我们的画院,依靠我们的出版社等等才能介绍出去。他始终想做这方面的工作,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喜欢我们的民族文化,这是他的一个终极目标。”
重担在肩
临终的时候,黄胄向妻子坦露心事:“我没想到这么快就要走了。现在我才知道,我做了一件力不能及的事情。不过既然做了,就要做下去,你要帮我做下去。”
黄胄先生去世后,炎黄艺术馆不仅多处严重漏雨,还拖欠着施工单位的大笔工程款。这副重担一下子压在了郑闻慧身上。1997年,黄胄逝世半年后,由于过度悲伤和未完善的炎黄艺术馆面临的种种压力,郑闻慧左眼突然巨痛。“早晨睁开眼,左眼一片火红,伴随着疼痛,我什么也看不见了。医生说是青光眼急性发作,极有可能失明。”
“我是做教育出身的,从来没做过博物馆,这么重的担子,真的觉得挑不起来。”黄胄走了,郑闻慧没有任何人可以商量,那些日子,她几乎天天待在炎黄艺术馆里,在黄胄的塑像前走来走去。“最后,我终于发狠了,我要找前途,为艺术馆找前途!当时黄胄的好友李政道朱光亚周光召等科学家一起为我想办法,可最终也只能在道义上帮忙。但他们说的话鼓起了我的勇气,他们告诉我:得道多助。”
勇闯新路
由于炎黄艺术馆是公益性质的,用它来挣钱显然有违黄胄的初衷,而在社会上筹措资金又是一件难上加难的事情。为了实现丈夫的遗愿,为了让炎黄子孙能够拥有自己的民办公助艺术馆,郑闻慧把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建立以及经营方式仔细透彻地研究了一遍。她大胆地与中国民生银行高管接触,并接纳民生银行与之合作以便使炎黄艺术的治理结构更科学。民生银行和炎黄艺术馆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民生银行愿意在炎黄艺术馆原有的基础上帮助其再建设再发展,进行更科学化的管理,双方从2006年的9月5号开始,经过一年多友好的磋商,达成了在炎黄艺术馆的名称、宗旨、任务和黄胄先生艺术理念不变的前提下,中国民生银行捐赠炎黄艺术馆10年业务发展行政管理所需要的经费与委托管理。
“从前,整个社会是把宝贝当垃圾,珍贵的艺术品全都砸掉毁掉;而现在,却是把垃圾当宝贝,假画假古玩也都摆在家里收藏。这是让我很难理解的现象。提高全民的美术鉴赏水平,我想这是所有民营美术馆未来要走的路,也是我最希望炎黄艺术馆能够完成的使命。”郑闻慧如是说。
拍卖家藏
弥补经费
在荣宝公司2004年春季拍卖会中,有11幅黄胄的精品画作被拍卖,是由黄胄夫人郑闻慧提供的。郑闻慧把黄胄的画作拿出来拍卖这是第一次。她说,目的有两个:一是为黄胄美术基金会筹集资金;二是为黄胄画作正名,因为现在市场上的“假黄胄”太多了。
黄胄美术基金会将在全国第十届美术大奖中颁发“第二届黄胄美术奖”,还将由教育出版社出版《黄胄精品集》大型画册,仅靠基金会数百万元存款的利息,难以支撑这么大的开销。郑闻慧说,黄胄美术基金会的工作人员现在都没有薪酬,这种状况需要改变,但基金会缺少资金。这11幅精品画作的拍卖收入,也可以弥补经费的不足。
为黄胄作品正名
对当前市场上的黄胄假画,郑闻慧十分愤慨。她说,现在对保护知识产权还重视得不够,假画直接影响到收藏家对黄胄画作的喜好和公众的评价。据郑闻慧估算,加上素描,黄胄一生创作的画作在万余幅左右,她现在家藏的有两三千幅,在市场上流通的画作远没有现在出现的那么多。
以前常有人找她鉴定黄胄的作品,其中有很多都是假货,有些模仿得极其逼真。现在再有人找她鉴定黄胄的画,她一概不看,因为假画太多了,一旦鉴定有误收藏家就会受损失。有些仿冒黄胄画作的人,甚至采用流水线作业,有人专画人物,有人专画鸡,有人专画驴,甚至还有人专画手部,以求伪造得更逼真。
为了让收藏家和研究者能对黄胄画作更准确地鉴别出真假,这次拿出的11件黄胄画作都堪称是“标准画”,涉及黄胄喜好创作的竹、梅花、鸡等题材,均可当作“标准”。
已被收藏者盯上
荣宝拍卖公司的王为说,近一年来,只要有黄胄精品出现,几乎无一例外地要引起一番激烈争夺。在3月下旬京城举办的一场书画拍卖会上,黄胄的19件书画精品不仅全部槌下有音,而且是件件出彩,最终的成交价往往高于估价数倍。此次荣宝拍卖的11幅黄胄作品,业内人士认为件件精到,不可多得。拍卖的消息发布后,有大批收藏家对这11件作品表示了浓厚兴趣,其中尺幅为180厘米×326厘米的《洪荒风雪》最受关注。王为介绍,这件作品目前估价为300万元至500万元。
《洪荒风雪》背后故事
1955年,黄胄以参加青藏公路通车典礼的途中所见为题材,创作出《柴达木的风雪》,在1957年第六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得金奖。但黄胄感到这幅作品还有不少可改进之处,于是在1964年决定再进行一次创作。其间他去湖南参加“四清”,使创作耽搁了下来。到1966年完成时,“文革”来了。为了让这幅《洪荒风雪》免于劫难,黄胄把画藏在丈二疋的宣纸中才得以保全。郑闻慧认为,《洪荒风雪》是黄胄难得的精品,最好能够由国家级的博物馆收藏。
最新修订时间:2024-11-29 21:40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著作编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