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锦(1883—1959)又名瑞锦,字褧裳,
广东香山县(今
中山市)雍陌乡人,是
中国近代绘画史上著名的艺术教育家和画家。早年留学
日本,后任北京师大、女师大教授,北京美专校长。工画人物,尤喜画古装仕女,精雅秀逸,合日法与中法于一炉。惟恐以所画费时,不能多作,故流传极少。晚年寓居香港。
留学日本
郑锦,字褧裳,又作絅裳,1883年在香山(今中山市)雍陌村出生。1896年,时年13岁的郑锦,跟随姐姐东渡日本,开始了他18年的留学生涯。到达横滨后,郑锦一面就读日本的学校,同时也入读当地的华侨学校“大同学校”学习中文。学校中所聘请的老师有林慧儒(奎)、钟卓京、张玉涛(观本和尚)等。以后,梁启超先生也到了日本,并也在“大同”任教。正因为郑锦聪明勤奋,很自然就成了梁启超的入室弟子。当郑锦学满归国时,梁向当时的教育部总长蔡元培先生郑重推荐他的高足——郑锦,并且还特意写了一篇“
郑褧裳画引”(见中华书局民国五年出版《饮冰室文集》第四十六册33页)以壮行色。
1897年,郑锦在东京读书并开始学习油画。四年后,考入京都(西京)美术学院,学习工精细腻的日本画。1907年,考入日本美术最高学府——日本绘画专门学院。同年,创作了“娉婷”(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一帧。四年后,当他在该校以优异成绩毕业时。以这张作品参选日本级别最高的美术殿堂——文部省美术展。这是中国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入选的作品。在画展开幕的当天,日皇大正替画展开幕剪彩后,巡视展场。当他走到“娉婷”一画前面,被这两位亭亭玉立、娇媚婉静的中国女子深深吸引了,久久不愿离去。当他看完展品,正要步出门口时,想起了此画,于是再次回到“娉婷”前面,细细玩味,达三次之多。第二天,全日本的报章都把这消息作了报导,令日本举国沸腾。这不单是郑锦的成功,更为中国留学生争光不少。第二年,郑锦又以他的力作“待旦”(文天祥)入选“大正美术展览会”。此画被当时的考古专家黑川真赖博士称赞:“唐代被称为金碧辉映的技法,久已烟灭无存,今在郑君的画中又见到了,这替东方艺道增添异彩。”接着,“待旦”一画又代表中国,参展于“
万国博览会”。
与此同时,
陈树人、
鲍少游、
高剑父、
高奇峰等人都陆续到了日本留学美术。正因如此,这几位画坛的前辈在互相交流、互相勉励、取长补短中创立了中国画坛名重一时、历久犹新的“
岭南画派”。1910年,郑锦与中山籍白石村人鲍桂娥结婚。两年后,长女郑少妍在横滨出生。鲍桂娥也爱好美术,1906年考入
日本女子美术大学刺绣科,比同校修读美术科的何香凝女士还要早两年。
回国办学
1914年,郑锦应国民政府教育部的邀请回到北平。同时兼任北京大学、国立北京高等师范大学、国立女子师范学校的教师。为了弘扬中华文化,在兼任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文华殿古物陈列所所长时,首开先例,把每周更换的展品告知大众。这是把皇宫内的私家收藏公之于众,让文物开放,走入民间的第一步。
1917年,教育部指示筹办中国第一所国立的美术学校。由于国内没有现成的先例,郑锦又回日本去“取经”。日以继夜地东奔西走,找资料,设计课程,订立招生办法……经过一年的努力,中国第一所正式立案的“国立北平美术专门学校”,于1918年4月15日成立了。郑锦被任命为第一任校长。刚好这一年,他的第三女儿(我的三姨)出生,为了纪念这有意义的年份,特别为三姨取名“美成”。 郑锦在“美专”任校长八年,直到解放后该校改名为“
中央美术学院”为止,是历任校长中任期最长的一位。在这段时间,学校在郑锦的领导下,培养了像
刘开渠、
李苦禅、李剑晨、
常书鸿、
王曼硕、
雷圭元等一大批人材。
郑锦在教育部任内时,经过一番努力,争取到六个公费去法国留学的名额。消息传开后,许多权贵纷纷举荐,一时间郑锦的办公桌上,放了十一位被“推荐”的人选。郑锦的原意是想把名额给一些有才能但又没有经济能力去留学的年轻人,为将来中国美术界培养人才,没想到事与愿违。最后,郑锦只有对这些“有权有势”的人说:“我不管你们派谁去,但一定要有
徐悲鸿在内!”直到今天,徐大师的遗孀
廖静文女士在给
杨先让教授的信中还写到:“悲鸿当年每提到郑锦时,都称赞他为人正派。
1924年9月。苏联人加拉罕阴谋煽动,在学生中挑起了学潮。事因当时是北洋军阀政府控制着北方政权,军阀间互相争权夺地,北平是各方军阀必争之地,政权变化有如走马灯一般。军阀们根本就不关心国计民生,对北平的八所高等院校的教育经费欠了半年之久。许多教授学者,往往空着肚子去上课。加拉罕作为当时苏联驻北平大使,便想利用这个机会,用甘词厚币来收买郑锦和其它有影响力的教授学者,希冀一步步控制中国的教育界,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郑锦在重金面前不为所动,直斥其非。因此,加拉罕怀恨在心,利用中国人“仇日”的心理,攻击郑锦的画是“日本文化侵略”的代表。在强大的威逼利诱下郑锦唯有辞职,以表愤慨。
辞去校长职务后,郑锦一家人搬到河北定县,投入到由宴阳初、朱其慧等人创办的“中华平民教育促进委员会”简称“平教会”里,主持“直观视听教育部”。直接到占人口比例最大的农民中去,推广识字教育,扫除文盲,提高公民意识,推介政府各项政策措施;收集民间传统艺术民谣和年画,加以提高整理。中国第一本专为农民而编写的识字课本“千字文”,就在这时候诞生的。课本中四千多张插图,就出自郑锦的双手。
移居澳门
1937年,国民政府任命吴铁城、
杨子毅主理中山县政,把中山建设成全国的“模范县”。两人知道郑锦在平教会工作了十多年,累积了丰富的农村建设经验,特邀郑锦回归故里,完成中山建设模范县的宏图大计。正当他在家乡大展拳脚时,日寇侵华的脚步日益逼近。郑锦为国为民的满腔热情再次被无情地击碎。1940年,为逃避战火,只有移居澳门。
郑锦没有因此而心灰意冷,他再次拿起画笔,作为“武器”,作了一系列的画作,“民族意识”、“抵抗”、“故乡”、“群鹰奋战”、“日暮途远”等大批抗战题材的作品,就是这段时期完成的。其中“日暮途远”(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画中红日将尽,四野苍茫,一个典型的北方农民(代表中国人民),牵着疲态毕露的一匹驴(暗寓日本),向着不知终点的前方隅隅而行。到了1943年,美国正式向日本宣战,太平洋战局日渐明朗,日本侵略军败局已现。这时,年届花甲的郑锦,创作了他平生代表作“春回大地”(121.3×1067.5公分,由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历时一年多,每天作画六小时。到1944年底此画才告完成。在十公尺长的画面上,122匹骏马,或跑,或立,或卧,千姿百态,各领风骚,背景配上高山流水;各种花草树木,百花齐放,欣欣向荣,美不胜收。还特别刻了一颗印章,上书“四海和平,万方安乐”。
1945年8月中,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郑锦再一次拿起画笔,一口气画下了“名驹寿柳”、“农家乐”、“四骏图”、“老树逢春”、“人面桃花双映红”、“金鱼图”等画作,每张画上均题款:乙酉胜利纪念,……以后,郑锦也曾到坦洲做过小学校长和一年的坦洲乡长。以后,由于从小落下的哮喘病,他辞退一切职务,回到澳门调养身体。闲时以作画自娱,偶然会卖出一两张画,以补日常开支。在抗战8年中,郑锦拒绝了某些好心人的登门拜访。以他在日本生活学习近20年,精通日文,与汪家又有姻亲关系。只要点点头,日伪的大官自然唾手可得,锦衣玉食不在话下。然而,郑锦拒绝了来自各方引诱与威胁,甘于淡薄,宁愿三餐不继,也要坚持高贵的
民族气节。1959年3月28日,一代画坛宗师郑锦,因哮喘病发作,在澳门与世长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