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4月8日,郑先生出生于广东普宁一个生意人的家庭。1943年盛夏,郑先生离开大饥荒中的潮汕,翻山越岭,到战时的省会韶关参加广东省保送中央政治学校的考试。在全省各高中应届毕业第一名选送的60多人中录取前三名,郑先生被录取。在兵荒马乱中,他历尽千辛万苦,才辗转抵达重庆,开始了十分清苦的大学生活。大学二年级,他参加当时由教育部主办的全国大专学生论文比赛,以“战后如何建设新中国”写出两万字的论文,获得第一名,奠立他以后一生研究中国经济的基础。
大学毕业后,郑先生被派到
广东合作金库当银行员,1949年流亡香港,此后开始研究新中国经济,著书立说。1959年赴美深造。
郑教授住在印州。据他的好友描述,他的住宅占半英亩,花园里种着中国来的牡丹及昙花、翠竹,十分美丽。虽然居住面积很大,但几乎所有室内空间都被中外各种图书占领了。听说他当年由香港到美国时因随身携带四大木箱研究资料,无法乘坐飞机,只好改乘轮船经19天海上航程,才由香港抵达旧金山。近45年来,他仍然不断买书,不但家中四壁满置书架,连餐厅也被书刊占据。过去郑府常邀中国学生及访问学者便餐,如今已无待客之地……
早就听说,上世纪80年代,正当我国从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轨变形的时候,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向竹园先生咨询对策,他明确地阐述自己观点:中国经济必须坚决走国际化、市场化和民营化的道路。实践已经证明并继续证明了竹园先生论点的正确。
竹园先生曾向我国领导人及各有关方面建议:第一,人民币不宜大幅升值,否则,除了影响外贸出口,还让赌人民币升值的大量外国投机热钱坐享其利;第二,在台湾问题上,在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对外舆论只说和,不说打,除非到了非说不可的时候;第三,逐步建立大中华经济圈与华元区,与美元区和欧元区相抗衡,人民币将与美元和欧元并驾齐驱,成为
国际硬通货;第四,未来的中国,经过二三十年乃至更长时间的努力,逐渐建成国际制造中心、科研中心和
物流中心,再经过艰苦奋斗,力争综合国力超过日本,逼近或赶上美国。
郑先生自1950年起,研究中国大陆经济55年,已出版中、英、日文专著40种,论文近千篇。约计1400万字。英文论文刊登于
哈佛大学《商业评论》季刊、
哥伦比亚大学《世界商业经济》季刊、《纽约时报》、《
大英百科全书》、《当代历史》等刊物。他曾著文刊于《纽约时报》,预言中国将不会为亚洲金融风暴所击倒,博得各方称许;他曾著文称中国宁可力抗国际压力,降低
外汇储备,促使进出口平衡,保持
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他曾著文分析中国经济的潜力与瓶颈,肯定中国总体国力迅速提升,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充沛的人力资源、较完整的基础设施和稳定的社会秩序四大优势,同时也指出长期缺电、水源不足和原油缺乏等发展瓶颈;他曾著文指出雁形理论已经过时,预言10年内中国、印度有可能超过日本成为亚洲经济的火车头;他曾著文指出美国经济霸权正在走下坡,其贸易及财政赤字均高居不下,威胁经济,美元渐成弱势货币,股市低迷,金融帝国基础动摇,企业纷纷外移,科技领先地位下降。他近期出版的《当代中西经济思潮论丛》,主旨在探讨西方经济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书中还提出作者对“
大中华经济圈”、“均富社会”、“明日中国”的构想,为中国未来发展指出一条阳关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