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福,1967年出生于福州后屿村人,工艺美术师。自幼随父郑承灿学习寿山石雕,进修于
福建省教育学院,后又得好友著名画家陈初良指点。在几十年的雕刻从艺路上勤勤恳恳,博采众长,精心研学。擅长人物圆雕及浮雕,作品题材广泛,技法上得师法又有新意,艺术境界高远。作品曾获得国家、省、市级多项奖项,深受海内外收藏夹青睐。现为福建省民间艺术家,寿山石协会会员,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福州寿山石行业协会会员。
人物经历
郑福 1967年生,福建福州人。福艺斋主人,工艺师。自幼跟随父亲郑承灿学习寿山石雕刻,现为福建省寿山石文化艺术研究会理事,福建省寿山石行业协会会员。
福州后屿,自晚清以来是寿山石“东门派”艺人的聚居地,从这里走出去的石雕艺师不计其数,其中不乏大师级的人物,如今他们的弟子,后人承续主业,依旧在此从事石雕工艺,所谓“石出寿山,艺出鼓山”。郑福出生在福州后屿雕刻世家,幼年受父亲郑承灿雕刻艺术的影响,十分喜爱雕刻技艺,追随其父亲学习雕刻艺术,与石雕艺术结下不解之缘,悉心治学寿山石雕艺术至今有几十个年头了,其作品多次荣获国家、省、市级奖项,深得海内外收藏家的青睐。
寿山石雕刻在古代是工匠事,在明清以后成为艺人雅事,文人只要一加入什么“铁笔之妙,匠心独运”就会让石头玄妙起来。笔者认识郑福,那是在十多年前一次“寿山石精品展”,他的获奖作品《梅花香自苦寒来》从风格到形式都令人耳目一新,吸引了众多观赏者的眼球。回榕后随着交往的增多,笔者对其人其艺的了解也逐渐清晰。一次与雕刻名家郑成水闲聊中,谈起郑福的作品及其人。郑福学艺是以思锐取胜,以智敏代劳,从小对雕刻技艺耳濡目染,天性聪明。他首先是学东西快,别人耽之十日可及者,他只需三五日。触手而过目不忘,若摹端丽就端丽,若抚野朴则野朴。雕女有韵,雕男有神,凡他摸过的东西,或是他用他的眼睛摄过的东西,上手入眼之后立即可化用到作品之中。
首先郑福的为人处事,坦诚而认真。平时讨论寿山石雕时,他的态度总是非常的专注和单纯,但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能把寿山石雕做的更好,寻找可让自己汲取、借鉴的经验。其次是他对寿山石雕刻界,特别是年轻作者群,始终抱有热切的关心和责任感。郑福之学取用正体现在他的鉴择之中,相石“灵气”取巧“出神”。“一件质地极美的石头若被雕得粗糙无序,会让人心痛不已,它的价值也大打折扣,因材施艺尤为重要。充分利用石质、石形、石色、石纹来确定相应的题材与造型,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只有工与质有完美结合,才耐看,经得起考验。它的价值才能得以公认,不被挑剔。”郑福对寿山石的客观标准“温、细、润、结、凝、腻”。用心揣摩,感觉敏锐,慧眼识真,因材施艺。
郑福是当今寿山石雕刻颇具实力的中青年雕刻艺术家,其艺术成就就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走进郑福作品的背后,也许会更能把郑福看的清楚一些。激情与颖悟缘于其内坦荡的心境。郑福是一个低调内敛,不事张扬而酷爱学习的中青年艺术家,他早年的寿山石雕刻,当然如同所有雕刻人走过的路一样,始则亦步亦趋,继则戛戛独造。在一番热烈的探索之后,师承技艺,独辟蹊径而得其精华,走向高古,艺术风格追求天真烂漫,都是出自于他的艺术心灵。心得古人之雄健,以心为造,慧心未程,得之趣味。他在技艺的处理上大胆,透过惊人的胆略,而他就是从探索的创作状态中创作者他的佳作。在质朴简率中保持对技巧的轻松把握和发挥运用,他的成功在于作品具有鲜活的气息。从他常示众的作品看,展示率意生动放旷无束,技巧应用灵活而无凿痕,其刀法表现力均细腻。欣赏佳作绝无生厌之感,视觉神经会被调动得兴奋起来。可谓善学古人而能为己所用者。
郑福在雕刻技艺上有所成就,来自于天分、勤奋、阅历,在创作上几十年如一日,每日操刀教徒,以艺取乐,把所有的时间都留给了雕刻艺术。中国有句古话:“
玉不琢不成器”,寿山石亦然。“惟有将自然美与工艺美融为一体,寿山石才会越来越迷人,越来越有魅力。雕刻家是美容师,为“养在深闺人未识”的通灵宝石描眉画眼,令其显露光彩。以文化和艺术的锻造,成就其精美绝伦的艺术奇葩。郑福是一个成功的中青年雕刻艺术家,我们期待他的技艺更坚实、更稳健、更得真,更期待他能真正盘轮成器,斫染出锦绣。
个人荣誉
2013年5月1日 《享乐太平》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
2013年3月18日 《赤壁夜游》第十一届全国工艺品“金奖”
2012年7月20日《仙人牧鹤》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中艺杯“金奖”
2012年5月1日《松林雅士》荣获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银奖”
2010年11月3日《望子成龙》荣获第二十届雕刻艺术大赛“铜奖”
2010年11月3日《扑蝶》荣获第二十届雕刻艺术大赛“珍品奖”